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备课素材整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备课素材整理

ID:106399

大小:37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8-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律·长征》好句好段 【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 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 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 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 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 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 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二、对词语的理解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 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 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 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七律·长征》相关链接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 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 “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 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 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 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 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 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 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 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 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 束。 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 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 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 首诗。 与《长征》诗相媲美的,也是对《长征》诗作出最好注解的还有一段同样出之于 毛泽东笔端的美文,那就是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 积极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论及革命形 势的一段: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 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 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 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 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 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 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 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 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 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 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 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 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 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 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 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 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 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 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 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 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 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 “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 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 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 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 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 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 “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 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 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 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 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 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 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 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 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写作特点 1.语言凝炼,高度概括,气势宏伟: 长征是个大题目,作者仅用八句诗就把这史无前例的壮举表现了出来,足见诗人 高屋建瓴的概括能力。 2.字字句句,千锤百炼,“暖”字抒发了红军战士渡江时的热烈情景,“寒” 字烘托了泸定桥的险恶环境,景中有情。 毛泽东生平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 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 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 年, 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 年 7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 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 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 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 年国共合作后,在国 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 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 年 11 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 年冬至 1927 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 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 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 1927 年 8 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 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 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 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 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 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 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 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 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 年 5 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 名论断。同年 8 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 年,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 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员。从 1930 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 “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 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 “围剿”战争失败。1934 年 10 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 年 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新的中央领导。10 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 月, 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 年 10 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 会师。同年 12 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 年 12 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略问题》。1937 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 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 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 年 10 月,在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 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 要著作。1942 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为夺取 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 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 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 3 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 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 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 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 1976 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 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 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 年 8 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 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 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 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 年 3 月至 1948 年 3 月, 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 年夏,中 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 1949 年 4 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 年 3 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 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 月 1 日,发表《论 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 年 6 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 10 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 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 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 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 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 年, 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 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 1959 年。1956 年 4 月,作《论 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 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 9 月,中共 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 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 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 年 2 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 性质矛盾的学说。 同年 7 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 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 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 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 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 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 1960 年冬到 1965 年,在以他为首的中 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但在 1962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 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 1957 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 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 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 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 50 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 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66 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 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 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 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 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 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 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 际条件。1976 年 9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 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 5 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 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 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