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
了,代表中国人民推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
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
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
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
全场热烈鼓掌。
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
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
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
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
爱的思想感情。
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
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
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
东的伟大形象。
二、对词语的理解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开国大典》好词好句好段
【词】
汇集
徐徐上升
整整齐齐
瞻仰
高高耸起
迎风招展
四面八方
【句】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
喜和激动。
【段】
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
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
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
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看身子,不断地向
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1.本课可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想象场景,体会感情──感情朗读,
积累拓展”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收集与“开国大典”有
关的材料,如《开国大典》等电影,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
供学生阅读或观看,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
材料,如上述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
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
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
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
就直奔会场”,可扣住“直奔”一词,“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
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又如“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
去”,可扣住“两股红流”、“流去”,“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把游行队伍
比成“两股红流”,并说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时,要注意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一些感情色
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全篇。还要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调。从全
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
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朗读。
3.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学时,主要从二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
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
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
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
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
导学生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在电视(影)、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
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读、想后讨论: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4.本课的生字较多,“擎”应读“qíng”, 不要读成“jìng”;“钮”、“聂”
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诞”,应读“dàn”,不要误读为“yān”。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擎”、“瞻”。这两个字笔画数较
多,可以从字意入手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摆法,教师也要指
导,让学生不仅能写这两个字,而且能写好这两个字。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
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典礼”、“电钮”、“观礼台”,教师可直接告诉学
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布置学生预习时查字(词)典解决。另一类词语,如
“庄严”、“欢呼”、“四面八方”,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
解决。
5.课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道题提出了读的要求,并要求学生想想课文的记叙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
容。对于本课的主要内容,以下的归纳供参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
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
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
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
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
场。
第二题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们的心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三
题是背诵、抄写,可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完成背诵、抄写任务。
《开国大典》课文简说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
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
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
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
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
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
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
奋的心情。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当毛泽东
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
“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
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
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
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
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
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
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
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毛泽东
──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是
教学的难点。二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开国大典》相关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政协,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1949年9月举行了第一次
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订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法律制度,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
民政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仍然和中国共产党联系各民主党
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
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中国共产党
从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好经历了28年的历
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自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背叛祖国,勾结帝国主义,发动革命战争以来,全国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之中。幸赖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之下,为保卫
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争取人民的权利,
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得以消灭反动军队,推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现在人民解
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
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
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集
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
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
主席,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林彪、彭德怀、刘伯承、
吴玉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
陈嘉庚、罗荣桓、邓子恢、乌兰夫、徐特立、蔡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康
生、林枫、马叙伦、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
通、司徒美堂、李锡九、黄炎培、蔡廷锴、习仲勋、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李章达、章伯钧、程潜、张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
张东荪、龙云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
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互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
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
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
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特
此公告。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
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1、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
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
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2、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
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
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情的,有
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
的场面的特点。
3、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
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
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一个场面的安排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特定场面的具体需要确定。
《开国大典》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开国大典的几个重要的场面。段落
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文章用词恰当、准确,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示了游行队伍
的声势和群众的欢欣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