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ID:106617

大小:63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8-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诗文精粹”这一主题安排了 3 篇精读课文——《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 螂捕蝉》,以及一篇自读课文《读书要有选择》。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 的文学素养。《三打白骨精》描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 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如梦令》,词人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 快的郊游情景。《渔歌子》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螳螂捕蝉》是一 篇寓言故事,借助“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明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读书要有选择》 则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学会 11 个生字,认识 5 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打白骨精》和《螳螂捕蝉》。通过有感情地朗 读,感受课文的内涵。了解词这种体裁,背诵这两首词。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以突出人物的特点。 课时分配:   《三打白骨精》 1 课时   《词两首》 2 课时   《螳螂捕蝉》 2 课时   《读书要有选择》 1 课时   我读书,我快乐(阅读《西游记》) 1 课时 习作 3 2 课时 练习 3 2 课时 三打白骨精 教材分析: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根据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 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抓住 故事结果,揣摩人物内心,明白其中道理: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透过外表看内心。学会按照 课文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写法的不同以及表达效果。   教学构想: 这篇课文学生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讨论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掌握写作方法,以突出人物的特点。最后要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西游记》原著教学时间: 1 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出示 12 个成语,猜猜写的人物是谁。   2、(了解孙悟空)说说孙悟空的本领及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感兴趣的场面,唤起学生 的记忆,激发他们的学文兴趣。   3、揭题审题。板书:三打白骨精。   提示:中国传统小说惯会用“三”字来设计小说情节,比如《水浒传》有“三打祝家 庄”,《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西游记》中除了“三打白骨精”,还有“三借芭蕉扇” 等,其中的“三”字包含了做事不易、需要克服困难才能成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描写吗?(主要写三个人物 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 唐僧三拦)   2、找出孙悟空的一打,二打,三打分别在哪一段吗?   ①自学划出描写“第二打”有关句子。 ②交流,抓住人物不同的特点。“ 闪”(与年龄不相符,定会是妖怪)“哭”让人起恻隐 之心,其实“哭里藏刀”使的是离间计。“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敢于斗争)。“惊得从 马上摔下来、一口气念了 20 遍”(胆小、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②自学描写“第三打”的有关句子。思考:孙悟空的“第三打”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孙悟空的足智多谋来体会人物形象。尤其是一个“笑”字, 感受孙悟空的自信。课文虽然没有交代唐僧的反应,可以适当补充原文,由于唐僧的善恶不 辨,最终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三、再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特点   (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课文总共 7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 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主要讲述 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围绕“三变”、 “三打”和“三拦”展开。作者采用反复叙事手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三变”、“三打” 和“三责”虽然情节基本相同,但是叙述内容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给人重复冗长之感,相反 更能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也更能体现降魔除妖的艰苦不易。比如,白骨精的“三变”:一 变成了村姑送斋饭,实际使的是美人计,二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实际使的是苦肉计。三 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让他赶走孙悟空,实际使的是离间计。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孙悟空机智聪明,“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又疾恶如仇、 坚定不移,三打白骨精,次次不放过。白骨精的贪婪狡猾,诡计多端。“一计不成,又生一 计”。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村姑,再变老婆子,最后变成老头儿。唐僧胆小怕事,人妖不分。   (三)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不同,用词准确生动。“一 打”是“劈脸一棒”;“二打”是“当头一棒”; “三打”是“抡起一棒”。还有课后练习 3 中的带点字词同样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夺”字表现了猪八戒迫不及待、嘴 馋的样子;   2、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闪”字代表了一个很突然、很敏捷的动作。一个八旬的老妇人能作出这样的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正常人不同。   3、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摔”字表现了唐僧的胆小。   4、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 得你这个妖精。”“笑”字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四、反顾全文,整体感受   1、这个故事里有三变,有三打,有三拦。你读着觉得重复吗?为什么?   2、从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责”中,你对三个人物形象有 什么看法?   五、再读课文,根据板书练习复述   作业设计: (有三种选择)   把《三打白骨精》绘声绘色复述出来。自由组合,把《三打白骨精》编成课本剧,演一 演。读小学版的《西游记》,或者读原著。   板书设计:   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 孙悟空 唐僧 (三变) (三打) (三责) 变村姑 劈脸一棒 连忙扯住 变老妇人 当头一棒 惊下马来 变老公公 众神照应 战战兢兢 抡起一棒 口不能言 课后反思: 词两首 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 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引 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 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词写的山水画。”“西塞山前”,“白鹭”自在地飞翔,渔父的悠闲 自得。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 中乐而忘归。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又柔和,气氛宁静又充 满活力,让我们读到了词人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构想: 复习曾经学过的诗词,然后读新词。通过朗读词,理解词意,品析重点词语的意思,然 后了解诗人,品味诗情。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如梦令》,理解李清照早期的愉快心境。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在练习 2 中,我们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此诗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展示了豪 迈的英雄气节,一首《夏日绝句》就足以咏颂千古,流芳百世。李清照是一位才女,她对诗、 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高,今天就来学习她的一首词《如 梦令》。同时介绍“如梦令”是词牌名。   二、读词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每句词的意思。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这一环节主要是授之以渔,让学生体会词情。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 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 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教给学生品词的方法: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 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 味道来。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 面?)   2、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 首先出示“溪亭日暮”图,引导学生想象。   (1)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 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2)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 朗读“溪亭日暮”:读的时候,你的眼前好像就有这幅画,把品味到的美读出来。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 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 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 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4)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美丽的景色、 快乐美好的心情) (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 接着出示“藕花深处”图。   (1)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 来到了深处。   (3)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又 一次沉醉了)朗读。 • 出示一滩鸥鹭图   (1)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 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朗读“一滩鸥鹭”,读出壮观。   (2)你还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争渡)争着划船,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 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比较:更表现出着急而又欢快 的心情和热闹而又有趣的场面。这在词中叫“叠句”,朗读。 (3)“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 啊!   “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 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 (4)朗读,读出“惊”。   3、小结。   (1)同学们,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品出了那么多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有“溪亭 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这叫“词中有画”。画中还有人,你们看,李清 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 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使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 完全沉醉了的、无忧无虑,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和她一起分享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那份 快乐的美好的心情。   整首词,词人只用了 33 字就写出了这么丰富的画面和情感,这就是词的特点:含蓄、凝 练。   请你在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醉”)这叫“词眼”。李清照已完全 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这次第,怎一个醉字了得”。   (2)这次郊游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她“常记”。让我们再次和她一起回味这次快乐的郊游吧,齐读全词。 四、吟词   1、词又叫曲,根据词牌名,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板书:吟)   2、再听配音朗读,学会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   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内容、感情不同,以花自喻,慨叹自 己的人生变化。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   3、介绍原因:李清照前半生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幸福美满;43 岁时,由于金兵入侵, 宋朝南迁,全家逃亡,第二年丈夫又病故。国破、家亡、夫死三者之痛,使李清照的后半生 非常痛苦,她常常“借酒浇愁”,但“愁更愁”。所以,这两首《如梦令》正是她人生变化的 真实写照。齐读两首词。   作业设计:   背诵,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   板书设计: 如梦令 兴尽 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一滩鸥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渔歌子》,感受世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悠然自得的心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自从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 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 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4、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 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 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 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这一 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 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 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 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 27 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 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 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 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 ——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 (浓厚鲜活的绿)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 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 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 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 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 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 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 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 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 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 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师引: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 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作者多么希望 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 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 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 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 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 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 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 ((1037~1101)——(730~约 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 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 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 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 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 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词,并把它改编成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 课后反思: 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 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预习、查工具书等,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能联系课文 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 “自由自在”“恍然大悟”,并造句。通过对文本语言 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 学会一种宛转的语言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人类神会交往的交际法则。 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 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构想: 先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再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弄清 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历史资料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 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 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劝说 吴王打消攻打念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 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 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 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 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 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 2——12 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 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 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 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作业设计:   做《配套练习》;复述课文;预习 11 课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课后反思: 读书要有选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 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自主阅读过程 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 同桌交流、汇报。同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 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构想: 先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然后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再 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最后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读书的资料 教学时间: 1 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 想一想,都有哪些?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 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 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 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 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 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 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 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 2~5 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 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 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作业设计: 做《同步》,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写明原因。 板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文学名著工具书 自己感兴趣的书 课后反思: 习作 3 教材分析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目标   任选一篇读过的文章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能结合具体事件 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构想 首先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明确范围,简要指导;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最后 运用写法,学生练习写文;在讲评作文时,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写事的作文怎样写。 教学准备 收集古今中外名人惜时、勤学的事例或找一些具有感人事例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语 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点拨话题: 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 (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 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 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 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文章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   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 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 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交代所读文章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   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板书设计:  读后感“读”“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 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读后感“读”“感” 课后反思: 练习 3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的内容共有五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写好钢笔字、诵读与积累、口语交际和 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本次训练,需学生了解四大名 著,学习用自己的眼光去读名著,读出自己的好恶和感受,鼓励学生用分析和批判的方法读 书。我感受最深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说、敢说。 教学目标 语文与生活:阅读《红楼梦》描写笑的片段,联系生活体验描写的不同形式。写好钢笔 字:注意行楷运笔的活泼、简洁和字体工整、端正的关系,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诵读与积 累:积累 12 个描写《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词语。口语交际: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促 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描述自己心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学写毛 笔字。 教学重难点 积累 12 个描写《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词语。阅读《红楼梦》描写笑的片段,认识笑 的各种形式,联系生活体验描写的不同形式。 教学构想: 以学生的自学为主,阅读描写笑的片段,感受文学的魅力,积累描写笑的词语。以小组 为单位练习口语交际,然后再全班交流。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 教学准备   描写笑的片断 教学时间: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和生活:通过《红楼梦》中描写笑的片断,认识笑的各种形式,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填 写。 学生学习过程:   一、阅读《红楼梦》中描写笑的片断   1、阅读《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十分精彩。请同 学们自由读一读,说说文中所描写的各人笑的形态。   2、读后交流   3、同样是笑,笑的形态各不相同,仔细阅读有关句子,你能想像出当时的情景吗?   4、有感情朗读片断,脑中再现当时情景。   二、选词填空   1、指名读题,明确题义。   2、“讥笑、狞笑、微笑、冷笑、哄笑、大笑、苦笑”分别是怎样的笑?集体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填空。   4、交流订正:(1)大笑(2)哄笑(3)微笑(4)讥笑  5、齐读句子。   三、照样子写词   1、审题。 2、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填写。   3、集体交流。   4、总结:笑有如此多的形态,希望同学们以后在笑时多观察多用心,把笑写得生动形 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与积累和齐天大圣孙悟空有关的 12 个词语。写好钢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读一读这段文字,从整体上观察一下行款布局,看一看每一个字的字形。   3、从这段话中找出难写的字,如“选、领、掌、能、帮、获”,讨论一下怎么写才好看。   4、描写钢笔字,要一边描红一边记忆,一气呵成,注意字距、行距的安排,适当提高 写字的速度。   5、反馈。   二、诵读与积累 1、审题。   2、凭借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3、交流,利用《西游记》的有关情节,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词语的大体意思。   4、整体吟诵,熟记成语。   5、用学习过的 12 个词语填空。 孙悟空本领高强,会使筋斗云、()、();拥有七十二变,()、();一双()可以()。他 曾经(),赢得了“()”的美誉,后来保唐僧去(),()。   6、小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学写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   1、课前,老师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或重温看过的三国故事的电影、电视,并选择 好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英雄作重点准备,说说三国英雄,做好准备了吗?   2、课堂交流,漫谈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要注意听,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哪些地方讲得不够生动?   3、评一评,谁漫谈的人物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4、读一读《三顾茅庐》中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一段对话,边读边分析、揣摩人物 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5、讨论、交流一下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分角色表演。   6、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评议。   7、小结:《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走进了“三国”, 漫话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希望大家回去后再认真研读《三国演义》,更加了解心目中的“三 国”英雄。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范字。 “画”字的三框儿呈下包上之势,“画”字的中间部分,须向下、向中间靠拢,外框取上 展下收之势,位置不要太高。   “闹”字呈立长形,“门”呈上包下状,“闹”字形稍阔,半包围的下部略有向外展开之 势,“门”内部分须向上靠拢。   3、练习临写。   4、反馈。 作业设计: 预习第四单元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漫话三国英雄 关羽  曹操诸 葛亮等 课后反思: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