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二(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ID:107858

大小:4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9-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 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 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 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 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 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 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地。知:知道。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译 文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 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古诗赏析此诗语言朴素,对梅花的形象 也不多做描绘,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他的《北陂杏花》对杏花花、 影俱妖娆的形象大加渲染,用“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来 强调杏花的高洁、坚持的精神,写得很张扬外露。而这首写梅花的诗, 其思想内涵实是相通的,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 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 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 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 “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 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 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 信念。后两句,重点放在梅花的幽香上,“遥知不是雪”,“遥知”说 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 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 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 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 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雪本身也是很美 很白的,但是这还不够,很美好很清白,却不能给别人送去幽香,“雪 却输梅一段香”。这好比一个人:你光长得美长得帅,却没有好品德好 才学,那就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不仅长得美长得帅,还品德高尚才学出 众,但却仅仅洁身自好,没有多少奉献,没有带给他人愉悦的幽香,那 也是很可惜。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 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2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 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 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 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 4 首。唐贞元、 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 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 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 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 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 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古诗赏析 这 是 一 首 以 儿 童 生 活 为 题 材 的 诗 作 , 诗 写 一 个 稚 气 未 脱 的 小 儿 在 水 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 唐 诗 中 , 写 儿 童 的 题 材 比 较 少 , 因 而 显 得 可 贵 。 这 首 七 绝 写 小 儿 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 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 注。 一 二 句 重 在 写 形 , 三 四 句 重 在 传 神 。 稚 子 , 小 孩 也 。 “ 蓬 头 ” 写 其 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 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 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 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 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 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 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 的 颇 为 理 想 的 钓 鱼 去 处 , 为 后 文 所 说 “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 做 了 铺 垫 。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 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 两 句 中 “ 遥 招 手 ” 的 主 语 还 是 小 儿 。 当 路 人 问 道 , 稚 子 害 怕 应 答 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 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 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 “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 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 就 戛 然 而 止 。 通 过 以 上 的 简 略 分 析 可 以 看 出 , 前 两 句 虽 然 着 重 写 小 儿 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 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 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3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 年—742 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 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 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 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注释鹳(gu 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 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阳。依:依傍。尽: 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 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 目:眼界宽阔。更:再。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 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 楼。 古诗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 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 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 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 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 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 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 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 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 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 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 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 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 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 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 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 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 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 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 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 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 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 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 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 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 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 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 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 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 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 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 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 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 熟的。 4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简介 李白(701 年-762 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 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 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 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 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川:河流,这 里指瀑布。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 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译文香炉峰在阳 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 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古诗赏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 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 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 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 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 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 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 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 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诗人 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 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 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 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 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 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 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这首诗极其成 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5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 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 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 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 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注释绝:无,没有。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孤: 孤零零。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独: 独自。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 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 上垂钓。 古诗赏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 句。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 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 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 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 州期间(公元 805 年—815 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 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 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 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 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 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 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 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 心垂钓。 6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作者简介 李白(701 年-762 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 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 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 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 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宿:住,过夜。危楼:高楼,这里指 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星辰: 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唯恐,害怕。惊:惊动。译文山上寺 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不敢高声说话,唯恐 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古诗赏析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 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 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 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 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 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 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 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 感觉。发端一个“ 危 ”字,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 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给人旷阔感,以 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三、四两句,“不 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 7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 北部)一带。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 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阴 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 即蒙古包。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 蓝蓝的。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见(xiàn):同“现”,显露。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 原的四面八方。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 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古诗赏析这 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 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 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 茫。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 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 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 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 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 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 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 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 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 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 “风”字,备加欣赏。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 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 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 活的壮丽图景。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 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 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 的情怀。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