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
(I)提出问题 问题 1:班级有 20 名男生,16 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 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 20 人参加田赛,16 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 2 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
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 问题 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
理数的集合,不等式 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
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
(II)讲授新课
1.集合含义
通过以上实例,指出:
(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
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
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 A,B,C…表示,而元素用小
写的拉丁字母 a,b,c…表示。
问题 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问题:(1)A={1,3},问 3、5 哪个是 A 的元素?
(2)A={所有素质好的人},能否表示为集合?B={身材较高的人}呢?
(3)A={2,2,4},表示是否准确?
(4)A={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是否表示为同一集合?
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确定性:
设 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 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 a 或者是 A 的元素,或者
不是 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
素具有确定性;
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 P 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
7 3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