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3. 分析烛之武说服秦君的语言艺术及本文的写作特色。
4. 赏析文中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上课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个西方的小故事。
故事 1
萧伯纳(爱尔兰):我的思考不值一美元
有一次,在巴黎名流人士聚集的沙龙上,萧伯纳在那里沉思,一名美国的亿万富翁说:
“先生,如果你告诉我你在想什么,我就付你一美元。”萧伯纳看了他一眼说:“我思
考的内容不值一美元。”亿万富翁怔了一下,摸不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接着萧伯纳话锋一
转,说:“因为我脑中思考的是你” 。
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有关语言智慧的故事数不胜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充
满语言智慧的短视频。
故事 2 播放视频《纪晓岚智斗和珅》
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纪晓岚与和珅在语言上的交锋,正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正所谓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的智慧、
才辩就是力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被清人誉为“第一篇反间文字”的文章《烛之武退
秦师》。
二、 作品介绍《左传》的作者据说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它是一部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又是一
部具有文学特色的历史散文。《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因为它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所以人们又把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并称为“春秋三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是我国古代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经”之一。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年)共 254 年春秋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
面的重大事件。《左传》是优秀的文学著作。叙事以简驭繁,善于突出重要环节;写人廖廖
几笔,就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外交,娴于辞令,应对自如,往往一方委婉陈
辞,左右逢源,一方则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善于从政治
的角度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预示战争的胜负。详略有致,曲折生动。
《左传》善于用简练语言记叙复杂历史事件,善于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面貌性格的
写实手法,对后世文学和语言的发展都有较大影响。由于时代的局限,全书论证是非、褒
贬善恶,大都以奴隶主贵族的礼法为标准,并且记叙中保存了鬼神、卜签等迷信说教,这
是阅读时要注意剔除的。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小结:《左传》主要艺术成就
长于叙事、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史书体例
①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③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④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三、 背景介绍
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政之名,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
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
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
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
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
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 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
《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
《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
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补充:楚庄王问鼎中原、晋文公退避三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四、 预习检测
(一) 字词注音
(二)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4.《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是说,
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
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五、精细研读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用原文回答)
晋侯、秦伯围郑
2、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郑国和秦国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什么也要围攻郑国?
利益
4、秦晋是怎么围攻郑国的?(用原文回答)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一段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
武
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5、过文言知识(见课件)
6、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小组协同合作:深入分析对话)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致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 《东周列
国志》(1)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
(2)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
(3)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化之。
(
4)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课堂小结: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
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 (课文前两段中)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
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
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
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
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前两段
2、预习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分析了烛之武、郑伯、佚之狐的人物
形象,汇总了前两段的文言知识。这节课,我们将探讨烛之武的辞令说理,进一步认识烛
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二、 预习检测
过知识点,见课件。
三、 精细研读
智退秦师
1.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烛之武胸有成竹,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层层深入,最终打动对方,达到了目的。
2.请将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讨论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分析利弊,步步深入的。
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
第一层:欲扬先抑,抛出问题。
第二层: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层: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层: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层: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迫撤晋军
1.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
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原来曾是晋国盟军的秦国,现在却成了郑国的盟友。这时的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
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秦穆公而退秦师,一箭双雕,
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2. 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学生讨论。
(课堂生成)
四、 脉络梳理
五、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2.起伏跌宕,曲折有致
3.详略得当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的一个故事。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不避艰险,只身说
服秦伯,免除了灭亡的灾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七、作业布置
1.写一篇小论文,试分析烛之武说服辞令的语言逻辑
2.招募自己的辩论团队,确立辩题,团队协同分析并形成方案
3. 编写一出舞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