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类问题专题突破
加入VIP免费下载

阅读理解类问题专题突破

ID:121549

大小:38.97 KB

页数:9页

时间:2009-03-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理解类问题,就是在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理解并运用之解决有关问题。所给材料一般是学生没有学过的新东西,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能力。材料涉及的内容多以科技或生活问题为情景或信息,与学生生活贴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能力。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捕捉信息、分析推理、观察判断、归纳概括和探究等多种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首先应仔细审题,要逐字逐句的仔细研读,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语句应反复推敲,对题中的示意图、表格数据和公式,要细微观察,从而迅速、准确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再筛选所学的相关知识,用之解决问题。 一、例题导航 例1 《扬子晚报》2004年5月21日A4版报道了一则新闻(标题:氮气泄露,夏现冬景)。 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 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露的表现。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 小盼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阅读了这则新闻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帮她解答吗? 1.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可槽罐车的车罐里怎么会出现液态氮?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 2.车罐内液体氮发生泄露时为何会冒出“白烟”? 3.根据所学的物理和自然知识,文中似乎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吗? 4.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你打算怎么做? 分析:当前是信息时代,我们要注意从各种渠道获取并筛选有用的信息,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以书报中得到的资料作为背景,拟出具有导向性的新问题,并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去解答,能够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题目第3问提醒学生语言要规范、科学,这也是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等不谋而合的。当然如果阅读不细心,所学知识不牢固、不会应用,将很难作答。第4问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答案: 1.由于氮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车罐内的液态氮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实现液化的。将气体液化,可以缩小体积,便于贮存和运输。 2.液态氮发生泄露时,会迅速变成气体,同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小水珠,出现“白烟”。所以“白烟”不是氮气,而是小水珠。 3.两处不妥:一处为“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氮气是气态氮,“液态氮气”前后矛盾,应改为“液态氮”。另一处为“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空气中就含有大量氮气,照此说法,整个世界岂不冰冷一片。应改为“液态氮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 4.发生液氮泄露时,若正在现场,作为中学生,不能不闻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不对的。首先根据掌握的知识,氮无毒无害,但液氮汽化时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冻伤,所以可告诉周围人群不必惊慌,但也不要靠近。其次,应寻找泄露点,若是阀门问题拧紧即可。若不好处理,应报警。 例2 (2005 泰安)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1所示,以下为他的设想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 在上述的设想实验步骤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属于可靠实验事实的是_______(填序号),属于理想化推论的是_______(填序号) 把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填序号)。 分析:《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注意考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本题向学生展示了科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即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合理的想象,获取结论。在题目所述的设想实验步骤中,属于可靠实验事实的是②。属于理想化推论的是③①④。正确的顺序排列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②③①④。 例3 (2005 苏州)阅读短文: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电磁波的应用也是这样。它在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存在副作用──电磁污染。例如,频率超过0.1MHz的电磁波的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对人体构成威胁。按照有关规定,人体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能量)不得超过某一规定值Ie。 已知某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的功率为P,设该通信设备向四面八方均匀地发射电磁波,且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由数学知识可知,球面的面积S=4πr2(式中r为球半径),球半径与球面总是垂直的。 根据上述资料,可估算出人体到该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处的安全距离至少应为________,这时人体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才不会超过规定值。 分析:题目涉及的内容学生是陌生的,这样能真正考查学生能力。通过阅读可知,电磁波传到人所在地的功率仍为P,此处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能量为,即Ie,所以, Ie=,算出r=。 答案: 二、小试牛刀 1.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小明和小华携手前往音乐厅去欣赏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还没有进入音乐厅,他们就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小明说:“你听,小提琴的声音多么优雅动听”,小华说:“大提琴的声音也深沉浑厚”。他们很快进厅入座,沉浸在乐海中。音乐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宏亮,时而轻微。当曲终之时,他们看到,指挥家将扬起的指挥棒迅速一收,所有乐器哑然无声,全场一片寂静,紧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小明情不自尽地高声喝彩,被小华迅速制止。音乐会虽已结束,但美妙的音乐似乎还在他们的耳边缭绕,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阅读了这篇短文,能否从声现象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能否说出文中涉及了哪些我们在声现象中学过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2.(2005 南通)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微波炉是现代家庭中的烹饪工具,接通电源后微波炉内的磁控管能产生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故称为微波。微波有以下重要特性:(1)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微波遇到金属物体,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地发生反射。(2)微波遇到绝缘材料,如玻璃、塑料等,会像光透过玻璃一样顺利通过。(3)微波遇到含水的食品,能够被其大量吸收,引起食品内部分子发生剧烈的振动,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4)过量的微波照射对人体有害。 (1)微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 m/s。 (2)若一微波束与金属板成30°角射向金属板,反射时反射角为______。 (3)为防止微波泄漏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玻璃炉门内侧应装有____________。 (4)小明家使用的微波炉功率为1000W,小明用该微波炉加热质量为300g、温度为20℃的水至沸腾,用时2 min,这段时间内微波炉的效率为________。【c水=4.2×103J/(kg·℃),盛水容器吸热不计,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3.(2003 黑龙江)黑龙江《生活报》2003年5月2日在头版报道了这样一条科技新闻: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五位科研人员研制出一间微型非典隔离监护室。这种隔离监护室最突出的设计特点就是室内用了负压原理设计(室内的气压比室外的气压低一些),室壁设有进气孔和抽气孔,这样,保证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还可以利用真空泵将病人呼出的携带病毒的气体抽出去…… 看过报道后,结合非典SARS病毒通过空气扩散而造成交互传染的特点,运用物理知识回答: (1)微型非典隔离监护室形成相对低压的作用是什么? (2)针对微型非典隔离室,为保护医护人员和医院周边群众的安全,为方便医护人员对非典病人的观察和护理,从物理学的角度还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提出一条即可) 4.(2003 山东烟台)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黑色花为什么很少见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里,但是黑色花却很少见。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发射、吸收光有关。太阳光由七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也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相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较多,而蓝、紫色花较少的缘故。若吸收七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色花很少。 (1)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2)材料中提到“光颜色不同,热效应也不同”,请你比较红色光与蓝色光的热效应强弱。 (3)材料中没有提到白色花。请你推断白色花反射、吸收色光的情况。 5.(2003 徐州) 阅读短文,并解决文后提出的问题。 探索电磁联系的历史 人类为揭示电和磁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年轻老师奥斯特,一直在寻求电和磁之间的联系。一天在课堂上灵感突至,将一个小磁针放在一根直导线下方,使直导线接通电源,只见小磁针摆动了一个角度后稳定地停了下来。从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与磁极相作用的磁场。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电磁铁。 (1)通电后,若小磁针不动,则它的指向可能是( ) A.与导线平行 B.与导线垂直 C.与导线的夹角为锐角 D.与导线的夹角为钝角 1821年,英国青年学生法拉第,深深地为奥斯特的实验所吸引。他想到:既然电能让磁体动,磁能否让通电导体动呢?一次实验中,他在一个水银盆的中间固定一根磁棒,棒边漂着一块插有一根铜线的软木。当铜线接通电池后,软木就漂动起来。这证明了他的设想。他进一步的实验成果,为后人发明实用的电动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指明了方向。 (2)软木块由静止开始漂动起来,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1822年,法拉第又想到:电流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呢?他决心去探索“磁生电”的途径。此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究。1831年的一天,他实验失败后,正从线圈中收起一根磁铁时,发现和线圈相连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于是他抓住这一机会探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感应电流,磁确能转变成电!据此,法拉第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人类从此步入了电气时代。 (3)发电机是将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的机器。 (4)在法拉第的实验中,磁铁和闭合导线间相对静止能否产生感应电流? 6.如图2是北美草原许多犬鼠洞穴横截面示意图,洞穴深达3-4m,洞口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有隆起的圆形土堆。 (1)猜想: 甲同学猜想:犬鼠是为了建一处视野开阔的瞭望台。 乙同学猜想:犬鼠是为了作一个识别自己洞穴的记号。 丙同学猜想:犬鼠是在挖洞时就近堆放。 丁同学猜想:犬鼠是适应深处洞内生活而建立的通风设施。 你认为正确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同学。 (2)分析: 若风如箭头所示方向吹过,根据“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则__________洞口(填“1”或“2”)处气压低. (3)结论:风从平坦的洞口__________,从隆起的洞口__________,是犬鼠的空调系统。(选填“出”或“入”) 7.(2004 山东)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沸点随气压改变 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气压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煮不了,就是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 图3(a):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图3(b):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换用其他液体,在各种气压下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在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研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的步骤:A提出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提出问题;E实验研究;F理论推导;G经验总结。 你认为上文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步骤用英文字母表示) (2)小明同学把图3(b)的装置改装成图3(c)的装置,注射器改为加热待水沸腾后才与胶管连接,并继续加热,目的是想通过实验验证“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你猜想小明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应观察__________。 (3)小明的实验操作,你认为有什么危险值得注意? 8.(2004 南通)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⑴ 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⑵ 配制一大杯盐水; ⑶ 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 质量/g 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A 44.8 39.2 40 33 B 56.1 48.8 50 41 C 77.3 67.9 69 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 三、参考答案 1.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没进音乐厅就能知道有小提琴和大提琴在演奏?(这是因为小提琴和大提琴在演奏时的音色不同) (2)“高亢、低沉、宏亮、轻微”,表明乐音有什么特性?(“高亢、低沉” 表明乐音的音调高低不同;“宏亮、轻微” 表明乐音的响度不同) (3)各种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为什么会突然“哑然无声”?(各种乐器是靠振动发声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会突然“哑然无声”) (4)为什么小华要制止小明高声喝彩?(高声喝彩会制造噪声,影响他人。所以要制止) 文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振动,响度,音调,音色,乐音,噪声,声波等。 感受和体会:⑴音乐是借助于声音带给人的一种信息,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文明的熏陶。⑵音乐演奏能够成功,与音乐人的合作精神是分不开的。⑶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都要注意制约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自己的噪声影响别人。 2.(1)3×l08 (2)60° (3)金属网(答金属板也算对) (4)84% 3.(1)开病房门后,由于室内气压小于室外大气压,室外空气会向室内流动,室内空气不会向室外流动,这样可防止室内空气中的SARS病毒扩散到室外,避免医院内非典病人与医护人员的交互感染。 (2)①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把真空泵抽去的含SARS病毒的空气通入密闭的电热丝容器进行高温消毒。 ②利用电能转化为光能,把真空泵抽去的含SARS病毒的空气通入密闭的紫外线消毒装置,杀死SARS病毒。 ③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在隔离室设置抗压强透明观察窗口。 4.(1)红色花反射红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2)红色光的热效应比蓝色光的热效应强。 (3)白色花反射各种颜色的光,几乎不吸收色光。 5.(1)B;(2)力;(3)机械,电;(4)不能。 6.丁 2 入 出 7.(1)DEBC ; (2)把注射器活塞往内推,增加气压;水沸腾时的温度; (3)气体加压沸腾时,若气压过大,塞容易被冲出,甚至会使烧瓶爆裂,造成仪器损坏或伤人。 8.盐水密度增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与现象不符。 错误 由表中数据分析马铃薯的密度增大,大于盐水的密度,导致马铃薯下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