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

ID:122528

大小:50.37 KB

页数:7页

时间:2009-09-1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 一、知识梳理 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中国处于明朝和清朝前期,是西方渡过中世纪黑暗而迅猛发展和中国逐渐丧失世界领先势头而趋于落后的时期。在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并不断成长,新航路开辟使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贸易圈开始形成,资产阶级文化萌发并发展起来,英、法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宣告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工业革命从英国向欧美扩展使世界一些国家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不断开拓世界市场的欲望与日俱增。在中国,一方面,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重农抑商、闭关自守、思想禁锢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成长,经济和科技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危机日渐深重,无从与时俱进。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线索具体如下: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1)明朝君主专制加强:①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分权六部,后又建立内阁;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②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实行特务统治。③制定《大明律》,量刑严苛,凸显君主专制色彩。④实行八股取士,束缚读书人的思想。 (2)清朝君主专制登峰造极:①沿袭明朝官制,在中央设内阁和六部。②逐步废除对皇权有限制作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增设军机处,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③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 2.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 (1)生产关系调整:①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有利经济发展。②清朝康熙帝宣布"更名田",部分农民获得私有土地。③清朝固定人丁税和摊丁入亩促进经济发展。 (2)农业兴旺:①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②引进外国新作物品种玉米和甘薯。③经济作物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2) 手工业进步:①工具革新,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扩大。②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产生,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直至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生产始终处在萌芽状态徘徊。 (3)商业繁荣:①国内市场扩大;②区域间贸易发展快;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工商业市镇兴起。⑤但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外贸份额极小,工商业发展受到制约。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1)反击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倭,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郑成功收复台湾。 (2)反对地方分裂:平定三藩之乱,进兵台湾,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加强边疆管理:①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封贡互市。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乌思藏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在西南设贵州布政使司,开始改土归流。②清朝在东北、北部、西北边地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建立蒙古盟旗,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在西藏实行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驻藏大臣的制度。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中央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4.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1)明朝主动外交和外贸限制: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因不计经济效益,无以后继。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私人外贸受到严厉的限制。 (2)清朝前期闭关自守:统治者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康熙帝一度开海禁,后只准广州一处设"公行"通商。 5.文化承古萌新和科技趋于落后 (1)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2)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古典小说蓬勃发展,产生"四大奇书"及《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3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产生。 (4)明朝出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等集大成的科技著作,西学东渐给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但随着外贸禁令和传教禁令的出台,西学东渐势头衰落,古典科技停滞不前。 6.封建社会面临全面危机 (1)皇权强化,法律苛严,极端的特务统治和思想禁锢,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也表明封建统治者已无法依靠正常手段维持统治。 (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显示封建社会的衰落。 (3)葡萄牙强租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暴露国防危机。 (4)明末农民战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5)闭关自守,立中外大防,反映统治阶级虚弱。 (6)科技停滞,"西学东渐"衰退,理学走向极端,反封建民主思想潜滋暗长。 二、重点精析 1.明清之际海外政策的变化 (1)明朝以海路为主的开放陷入危机 明朝对外开放一波三折。明初为防范反明势力和外来侵扰,加之厉行专制政策,恪守封建礼教治国之道,视出国者为"无父无君"之辈,明太祖推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明成祖取得帝位后,主动发展朝贡贸易,成为发展对外关系成就最大的皇帝。郑和七下西洋,范围远及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直接导致明朝无力也不愿意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更严重的是到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与外贸有关,取消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严厉限制私人外贸。倭患平定后,明政府重开海禁,但限制私人出海的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明朝中后期具备对外开放的新机遇。内有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外有尚不够强大的西方殖民者拓宽海外市场。但极端专制统治和重农抑商意识制约了机遇的把握。尽管如此,有限的对外交往对明朝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白银大量流入,使之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二是引种高产农作物引起粮食结构"革命"和人口剧增;三是"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2).清前期闭关自守局面形成 清朝初年,多次颁布禁海令,康熙帝一度开海禁,后乾隆帝规定只留广州一处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公行"管理对外贸易。闭关政策由此定型,直至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才被击破。 闭关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封建统治者蒙昧落后,是虚骄自大的产物,也是害怕人民群众的虚弱表现。清朝统治者颁布禁海令,先是防备东南沿海抗清力量,继而害怕中外接触使人民眼界开阔而对统治不利;封建社会没落,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文化上缺乏自信心是深层次的原因。由于西方侵略加剧,闭关政策也是为防范西方侵略而采取的自卫手段。 这种关起大门拒敌防变的简便方法无疑是错误的。闭关政策的推行不仅使中国失掉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船业和航海业不断衰落,而且使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受阻,科技文化日益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终至被动挨打。 2.康乾盛世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清朝前期,从康熙至乾隆年间,即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政治安定,经济繁荣,财力雄厚,国势强盛,文化兴旺,史称"康乾盛世"。 (1)经济方面:康熙帝实行"更名田", 规定原明藩王的土地归耕种的人所有;宣布从公元1771年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史谓"海内富庶,家给人足"。 (2)政治方面,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派清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和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叛乱;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基本实现国家统一。雍正帝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管理。乾隆帝最终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地区;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这些举措,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奠定我国辽阔的版图。 (3)文化方面,康熙年间官修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官修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 康乾盛世背后隐伏着严重危机,将这一时期历史放在世界发展大势中考察更加明显。 (1)西方正经历着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的巨变,中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康熙帝设南书房,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独裁军国大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到乾隆帝时废黜。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乾隆帝认为:"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君主专制具有神秘性、独断性、随意性特点,行政决策难免偏失错漏,无从保持政治清明,无从克服官僚腐化,无法确保社会长足进步。 (2)西方正经历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工业革命勃然兴起、世界市场不断拓展的巨变,中国固守农耕经济藩蓠。雍正帝强调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以通有无。"厉行闭关政策堵塞了给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重农抑商与闭关自守交相作用,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成长,未能促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中西国力强弱和发展方向。 (3)西方正经历着资产阶级思想取代封建思想、近代自然科学取代古典科技的巨变,中国文化专制加强,科技停滞不前。理学独尊,科举死气,教育僵化,尤其是文字狱频繁,仅乾隆年间多达130余次,它使明朝后期稍稍活跃起来的思想文化界顿时万马齐喑,中国原本一直受到压抑的创新精神被彻底扼杀,特定社会环境导致传统科技走向没落,近代科技未能启航。 康乾盛世时期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巨变毫无认识,对内压制工商对外紧闭国门,鄙视科技,厉行文禁,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康乾盛世是中国农耕文明最后的辉煌,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社会的回光返照,而没有为走向近代化奠定任何基础。18世纪以后,西方世界出现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中国则陷于贫困、落后和长期的危机之中。 三、巩固演练 对内加强皇权专制,对外走向闭关自守,是明清时期政治和外交发展的两大趋势。 1.直接导致明朝中期出现宦官专权局面的是 A.废除丞相 B.三司分权 C.设立厂卫 D.八股取士 2.赵翼《檐曝杂记》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1)从康熙帝到乾隆帝约七十年间多次用兵西北,最终粉碎 割据势力。 (2)雍正帝所设军机处是 A.直接由南书房演变而来的 B.与地方分裂势力斗争的产物 C.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举措 D.沿用明朝政治制度的必然结果 3. 明朝中后期,中外交往对中国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A.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科学技术取得进步 C.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受批判 D.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4. 右图为清朝广州十三行,它是 A.主动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B.商业繁荣和市场扩大的表现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驻华贸易机构 5.决定明清时期政治和外交发展趋势的主要社会因素有哪些? 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文化是经济的升华,基本上和经济是适应的。但文化并不一步一趋地反映经济生活,有些跑到经济的前面,有些落在经济的后面。"明清文化的这一特点十分鲜明。 1.明清时期最能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经济现象是 A.赋役征银          B.取消人丁税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农产品商品化 2.右图所示著作序言声称:"丐(寻求)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它表明不利当时科技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科举考试不务实际 C.文人贪恋功名的风气   D.文字狱摧残人才 3.该著作是继战国时期的       之后,在农本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又一部总结手工业技术的书籍,它还和同时期产生的农学专著      打上西学东渐的烙印,被国外称为         。到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针对重农抑商明确提出        的主张。 4.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理论。明清时期科技由发展转向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政府一直不重视科学技术 B. 农耕生产方式长期占绝对统治地位 C.经常发生战乱,积弱不振 D.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又不愿吸纳外国先进文化 5.试以明清时期的思想和文学为例分析当时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第一组: 1.C    2.准噶尔贵族分裂割据势力 D     3.D      4.C 5.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中外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组: 1.C  2.B 3.《考工记》 《农政全书》 "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工商皆本" 4.D 5.思想方面,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这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反映。《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它揭示了明清时期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说明:只要言之成理,举其它事例皆可。 .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