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历史高考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届历史高考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

ID:122556

大小:26.8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09-09-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 第二套 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答案】C 【解析】在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态下,水利兴修、道路交通等大型公共工程设施的兴建均依赖于统一中央政权的力量。   2.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参考答案】A. 【解析】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 3.隋与秦的统治的相似之处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②都创立了新的统治制度③兴建了重大的、影响深远的的工程④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考查基本知识及其比较能力,本题难度不大。   4.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答案】C 【解析】辽灭亡于1125年,南宋建立于1127年,不可能并存,因此C项错误。   5.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我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土地私有,从其占据的比例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   6.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解析】D。可卡因可知此事件跟毒品有关,且发生在19世纪的中国,是鸦片战争。   7.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其原因包括     ①列强的压制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   ③清政府的盘剥与勒索    ④自然经济的抵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A 【答案】A 【解析】①③④是外因,②是内因。   8.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似之处有①都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②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③都未触及封建专制政体④都因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强烈攻击而失败⑤都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⑤   D④⑤C 【答案】C 【解析】①只符合后者;③只符合前者;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并非仅仅功击,另外洋务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缺点,因此④也排除。   9.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真正实践于孙中山,其依据是 A.第一个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第一个提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第一个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 D.第一个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答案】B 【解析】A项是洪仁玕所为,排除;反清武装起义太平天国早于辛亥革命,更有早于太平天国的反清起义,C项排除;D项并不属于政治民主化的实践。   10.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扶清灭洋”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攘外必先安内”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考查基本史实。   11.湘赣边秋收起义,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决定进攻中心城市         B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    C公开打出工农革命的旗号   D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答案】D 【解析】向农村进军,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是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最大的。   12.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诗久战》主要着眼于      A.总结正面战场经验教训   B.指导敌后战场有效抗战     C.分析中日双方基本特点   D.揭示抗日战争正确道路 【答案】D 【解析】结合文章发表的背景,抗战初期阶段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中共挺进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力量在积蓄。因此当时的当务之急是寻找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1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相关的中共重大军事活动分别是   A、中原反攻,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D、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第一幅图是淮海战役前敌总指挥部成员,后者是北平和平解放,当属平津战役。   14. 1950年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要解决     A. 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B. 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     C.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D.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问题 【答案】B 【解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反封建是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15.在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1973年中共“十大”总结林彪事件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了批判林彪的“极右实质”的任务,这说明 A党和人民正在努力克服“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B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社会秩序开始得到恢复 C极“左”思想在党内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势力 D只注意纠正政治上的错误而忽视了经济建设 【答案】C 【解析】林彪是“文革”“左”倾错误的典型代表,而仍认为他是“极右”,足见当时“左”的思想还仍然具有较强的势力。   16.欣赏下图这幅名画,请分析它的产生主要说明了   A.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B.世俗社会的生活状况   C.反对基督教的宗教活动   D.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此名画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17.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 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17.【答案】B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调节各国在金融业方面的纠纷,这些都属于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二战之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从未有过的现象。因此选择B 18.拿破仑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主义发展,这主要表现在①削弱了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②海地独立    ③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的觉醒    ④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基础     A.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要理解题干中“民族主义”概念,不难排除④,拿破仑战争削弱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有利于西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拿破仑战争又直接为海地独立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战争,扫荡了封建势力,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的觉醒。 19.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答案】D 【解析】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动力,因为追求奢侈豪华生活的需要,必须要去远方掠夺,而宗教宣传只是一种给国王和外人看的接口而已。 20.20世纪30年代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A由无产阶级领导      B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C运动的中心在非洲     D与反法西斯斗争紧密结合 【答案】D 【解析】结合20世纪30年代世界形势,法西斯扩张气焰日益嚣张,中国、朝鲜、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都带有反法西斯斗争的性质。   21.下列关于《大西洋宪章》的评述,正确的是 A.苏德战争爆发后,由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发表 B.中心内容是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C.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 D.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开辟第二战场是德黑兰会议的决定,成立联合国是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华盛顿26国宣言的发表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因此B、C、D均是错误的说法。   22.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成功的根源是 A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 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 C 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稳定 D 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国家干预经济,减少了私人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性,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从而更好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3.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广场”改称“协和广场”,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秩序趋于常态      B.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C.王党势力重新抬头      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23. 【答案】A 【解析】 1794年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的统治以后,热月党人清除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结束过时的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统治秩序,巩固革命成果。这是考生必须明确的。题干材料中称呼等变化正体现了上述观点,比较选项,B局限经济内容,CD易于排除,答案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2分。第25题13分。第26题14分.共计39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也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移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故阁臣无不惴惴俱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6分)   24.(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2分)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2分) (2)明朝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2分) (3)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2分)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作用;(2分)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心中的绝对权威。(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奏道:“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戊戌奏稿》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三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各派别政治主张的共同内容。(3分) (2)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是不断发展的。根据上述材料所提供的三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观点概括指出这一过程。(6分) (3)简要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25.(1)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3分) (2)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陈独秀不仅提出民主、人权,还提倡科学。(6分) (3)①封建势力的日益腐朽与反动;②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③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④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影响的扩大,资产阶级在斗争中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7.有的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具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请结合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状况评价上述观点。   27.上述观点是站不脚的。(1分)理由:①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仍局限在江南、广东少数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存在、发展缓慢。②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妇织”,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广大小农很少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清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国内外市场条件不具备;地主商人的钱财一般不用于扩大手工业,资金不足。③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④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如果答出早期雇佣工人和早期的资本家尚未完成形成阶级也可以)(12分)评价:夸大占很少数的先进经济因素;用局部先进地区、行业、部门来代替全国;用片面的、非主流的情况,掩盖了整体的、主流的情况。(2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得2分)   28.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线之一。所谓现代化,主要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19世纪60、7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哪些探索?其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如何?(5分)     (2)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8分) 28. (1)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大机器生产,在中国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从而把中国带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潮流。(3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在促进中国工业化上起了积极作用。(2分) (2)戊戌变法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宪制,(2分)虽然失败了,但它是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2分)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颁布了“主权在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2分)   29.近代史上的美国和现代史上德国都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分裂,概括美德分裂的主要原因。(4分)说明林肯为维护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德国最后走向统一的方式和实现统一的原因,(8分)并谈谈你的认识。(2分) 29:(1)主要原因:美国是南北两种不 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是国内矛盾激化的结果:德国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矛盾引起的,是国际矛盾激化的结果。(4分)    (2)首先试图和解、妥协:陷入困境后,采取了一些顺应民意的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坚持平叛,通过军事斗争打败南方,实现统一。(4分) (3)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政治方式实现了统一。原因:东德社会制度剧变,西德实力强大,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心愿;苏联放弃对东德的控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德实行和平演变战略。(4分) (4)认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统一,不论采取军事手段还是政治手段都是必要的,可行的。(2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