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考点五:秦朝的统治
【考纲解读】
1、秦朝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秦末农民战争
【知识结构】
一、秦朝的统一
1、 条件
社会基础: 提高, 、 联系加强;
经济条件: 彻底,国富兵强,实力最强;
人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主观条件:秦王 的雄才大略;
2、经过:公元前 年到 年,灭东方六国;统一 地区,加强对西南统治;北击 ,夺 ,筑万里长城
3、疆域:空前辽阔——东临 ,西到 ,南濒 ,北抵 一带
4、意义:结束了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时间: ;都城: ;
2、措施
政治: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 、
和 ,地方推行 ,颁布秦律
经济:实行 制,统一 、 、 、修驰道
文化:书同文;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作用
积极:加强了 ,促进了 发展,巩固和发展 ,促进中华民族形成
消极:专制统治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激化阶级矛盾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 , ,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 年, 、 领导大泽乡起义,以 为口号,在 建立 政权; 、 灭秦主力,公元前 年,秦朝灭亡
3、意义:推翻暴秦,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 政策;陈胜、吴广的 精神,成为历代农民的榜样; 口号为汉初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
秦统一的原因: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分析秦统一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县制,有的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⑤长期争霸战争,大国拓展了疆域,形成了局部统一。(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①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独立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
(6)不利影响:①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②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3.秦始皇的功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2000年广东卷)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
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法家学说
2.(2000年上海卷)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3.(2004年新课程文综卷)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基层组织
4.(2000年津赣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 】
①崇法反儒 ②防止旧势力复辟 ③毁灭文化 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01年津晋文综卷】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它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6.(2004年新课程文综卷)最早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 C.汉朝 D.隋朝
7.【2001年上海卷】.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A.都江堰 B.秦长城 C.唐长安 D.明皇宫
8.(2002年上海卷)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秦朝规定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最能说明( )
A.秦朝的社会制度性质 B.秦朝对农民的态度
C.秦朝没有重农抑商 D.秦朝承认土地私有权
2.以下有关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B.郡县制的弊大于分封制的利
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D.两种制度没有先进与落后和好坏之分,采取哪个是由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的
3.秦朝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这种“有利”主要是指( )
A.推广了农业经验 B.创造了安定环境
C.减轻了人民负担 D.促进了各地交流
4.秦始皇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与行政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关于它们各自的职责,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政令
B.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C.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D.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5.秦朝建立的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分权 B.地主集权 C.强化相权 D.尊君抑臣
6.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皇帝制度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7.秦的残暴统治给社会历史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
A.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贫困 B.大量土地被地主兼并
C.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D.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8.《秦律·法律答问》中规定“盗徙封”(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秦朝严格实行法治 B.《秦律》详细而完备
C.维护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 D.秦朝刑法残酷
9.“竹帛烟销帝业虚,关间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10.下列论述中,最能反映奏短暂而亡的是( )
A.“秦之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B.“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考点六: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考纲解读】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2、察举制
3、编户齐民
【知识结构】
一、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1、 汉初 、 并行。
2、 汉武帝颁布 、削弱诸侯王势力;颁布 ,限制诸侯王活动,逐步解决 问题;
3、东汉末期,随着刺史权力增大,地方上形成 、 、 三级制
二、察举制
3、 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4、 察举是一种 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主要途径之一;
3、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累世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
三、编户齐民
1、背景: ,人口众多;
2、目的:加强对 的管理;
3、内容: 称为编户齐民;具有 身份;依据 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包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此外,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1992年全国卷)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同姓王的权力不包括【 】
A.征收租税 B.任免官吏
C.释放官奴 D.铸造钱币
2.(1993年全国卷)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3.(2002年广东卷)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材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4.(2000年山西文综卷)两汉魏晋时代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点是【 】
A.直接导致士族制度的形成
B.主要形式是乡举里选
C.选官不重门第与出身
D.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的形成
5.(2002年广东)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 】
①算赋 ②口赋 ③调 ④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2004年新课程文综卷)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刺史制度( )
A.是汉承秦制,起源于秦朝的御史大夫制度
B.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百官,具有较高的级别
C.在西汉时加强了皇权,到东汉时削弱了皇权
D.刺史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东汉末年刺史的职能是( )
A.监察特定区域内的封建官员 B.监察中央百官的官员
C.执掌州的军政大权 D.地方行政区域州的监察官
3.西汉前期统治者在施政措施上的最大失误是( )
A.实行编户制度,对人民进行严格控制 B.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C.对匈奴采取了耻辱的和亲政策 D.实行无为而治,不利于经济的恢复
4.汉武帝颁布“附益之法”的根本目的是( )
A.禁止王国官吏进入中央任职 B.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
C.防止诸侯王与官吏串通 D.孤立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
5.造成“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的举措是( )
A.刘邦分封异姓王 B.刘邦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汉武帝颁布“附益法”
6.西汉选官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 )
①察举 ②皇帝征召 ③乡举里选 ④门第族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东汉后期,以察举方式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 )
A.声望 B.才能 C.门第族望 D.裙带关系
8.西汉编户齐民制度是( )
A.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B.一种赋税制度
C.一种地方行政机构 D.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9.下列有关西汉编户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
A.编户齐民编入政府户籍,无独立的身份,人身依附关系十分严密
B.编入政府户籍的人要承担沉重的田租
C.编户制度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D.在文景之治的盛世,老百姓也要承担沉重负担,说明西汉的强盛是虚伪的繁荣
10.编户制度下的农民负担国家税役的依据是( )
A.土地 B.人口 C.资产 D.地区
考点七: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考纲解读】
1、匈奴的兴衰
2、张骞通西域
3、西南夷与百越
【知识结构】
一、匈奴的兴衰
经济生活以 为主,公元前 世纪时,已使用 ,推动起向文明社会发展,在战国时强盛起来,秦汉之际, 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 ,形成强盛的 。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但鉴于 ,被迫实行“ ”政策,文、景帝尽管经过修养生息政策,但还不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到汉武帝时,依靠 ,派 、 进攻匈奴,经过 次,重创匈奴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 部。后来匈奴分化, 一部归附汉朝,汉元帝将 作为公主远嫁匈奴。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 ,依然威胁 ,东汉前期大将 、 先后出击,打败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 和 的威胁最后解除。
二、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时间是公元前 年,目的是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到过 、 ,获得 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 的情况,因此司马迁将此行称为“ ”。
第二次,公元前 年,诸国也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公元前 年,设 ,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汉明帝时, 开始经营西域,且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三、西南夷与百越
_______时,先后在此地区设郡,______时,汉朝在南越设______等九郡,进行管辖。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对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
张骞、班超经营西域,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加强了两汉政府对边地的有效管辖以及对外交往的起步。因此,评价两个人的活动,要结合两个人的具体贡献及影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一是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二是把先进的文化远播中国周边的各少民族,使各民族渗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三是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大团结。四是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五是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王送礼汉桓帝,这是中国古代外交的开始。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1993年全国卷)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匈奴族的历史?【 】
A.早先游牧在蒙古高原一带
B.战国时活动在河套地区
C.两汉初征服了西域
D.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了北凉、前秦、夏等国
2.(1989年全国卷)下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间范围内的有【 】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两汉设置西域都护
ƒ班超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A. ƒ„ B. ‚ƒ C. ‚ƒ D. ‚„
3.(1995年上海卷)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 】
A.209年 B.210年 C.211年 D.212年
4.(1998年全国卷)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
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5.(2000年春季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打通“丝绸之路”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6.【2001年粤豫卷】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1.“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分别是在( )
A.汉元帝、汉明帝 B.汉高祖、汉武帝
C.汉元帝、汉武帝 D.汉文帝、汉明帝
2.汉武帝曾在南越地区设南海等九都,进行有效管理,南越即( )
A.福建、广东地区 B.广东、广西地区
C.浙江、福建地区 D.浙江、广东地区
3.“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首诗高度评价了王昭君是由于()
A.对汉代和亲政策的肯定
B.王昭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
C.昭君出塞消除了外敌的威胁,是民族英雄
D.昭君出塞改善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4.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反对掠夺的战争
C.单纯防御性战争
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5.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 )
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弱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北匈奴 D、窦固带兵出击北匈奴
7、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西域都护 C、班超经营西域 D、窦固大败匈奴
8、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9、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出使西域所产生的最深远的进步影响都是
A、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扩大了铁器的使用范围
10、两汉先后在西南设郡,由中央委派官员,又封当地郡长为王侯、邑长,这样做
A、不利于治理西南地区 B、给西夷反叛留下陷患
C、为了笼络夷人之心 D、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八: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考纲解读】
●考点扫描
1、与朝鲜的关系
2、同日本的关系
3、“丝绸之路”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知识结构】
一、与朝鲜的关系:三韩中 为秦韩。中国 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
二、同日本的交往: 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东汉 时赐以印绶。
三、“丝绸之路”: 出使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铁器丝绸以及 术, 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教传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 南端。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公元97年,班超派 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出的使者,到达东汉,这是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结合教材认识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及路线,注意结合地图。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三条“丝绸之路”,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几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而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家一致公认以中国的丝绸来命名这条国际贸易往来的通道最为合适。
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由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城后打通的西去中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即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这条丝路自西汉的国都长安,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中西交通的中心敦煌。再往西就遇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阻拦。因此这里路分南北两条,绕过大沙漠西行。南路西出阳关(唐时高度繁荣),经鄯善(今新疆境内的古楼兰)、于阗、莎车,再往北到达疏勒(今喀什),又往西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境内的费尔干纳盆地)。北路是西出玉门关(汉朝时比较繁荣),经车师(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到达大宛。在大宛南北两路会会继续往西到达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和大秦(即罗马帝国),全长7000多公里。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国的漆器、陶瓷器以及养蚕、丝织技艺、火药、造纸、印刷等,都通过这条道路传到西方。与此同时,西域和欧洲的物产如葡萄、苜蓿、胡桃及玻璃制品、宝石、香料等也都由此传入中国。佛教、景教、伊斯兰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也相继进入我国并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对于发展中国与欧亚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促进作用。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91年全国)据史籍所载,中国同欧洲国家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
C.张骞出使西域 D.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
2.(2001年上海卷)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请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5分)
(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见图),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3分)(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1分)(4)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4分)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汉朝先进生产技术有( )
①铸铁术 ②井渠法 ③造纸术 ④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汉武帝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波斯湾 B.非洲东岸
C.东南亚 D.印度半岛南端
3.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D.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4.关于丝绸之路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先后西传
B.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C.佛教由此传入中国
D.中国与西亚、中亚、东南亚及欧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5.既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转手贸易的是( )
A.安息 B.大秦 C.大月氏 D.身毒
6、赐给倭国“汉委奴国王金印”的是
A 汉明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光武帝
7、两汉之际,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是
A 伊斯兰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印度教
8、秦汉时期,中国已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 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亚地区C 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D 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9、下列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从水陆上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② 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③佛教由此路传入中国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10、两汉时期,我国对外交往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
A 实用性技术 B 手工业产品 C 书画艺术作品 D 农作物品种
考点九:秦汉时期的文化
【考纲解读】
1、科学技术
2、哲学与宗教
3、《史记》
4、秦陵兵马俑
5、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知识结构】
一、科学技术:
1、汉武帝时,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西汉有世界最早的关于 的记录。张衡对 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还发明制作的 ,比欧洲早 年。
2、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 是汉代最重要,是当时世界上最 的 数学,标志中国古代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医学:西汉编定的 ,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有 ,他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 ”,他发明的 ,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比西方早 多年。 的 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为“医圣”。
4、造纸术: 前期已经有纸,甘肃 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技术, 4世纪起,传到 、 、 ,8世纪后传到 、 、 。
二、哲学与宗教:
1、西汉时 对儒学加以发挥,核心是“ ”、“ ”。
2、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在 书中反对 说,反 论。
3、 末年,佛教经 传入中国内地,东汉 派使臣到 求佛法。东汉时,民间流行的 与 学说相结合,形成道教,主要经典是 。
三、《史记》: 写出了第一部 通史 ,叙述了 至 间的历史。
四、秦陵兵马俑:秦汉陶塑精品丰富,最突出的是 。
五、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 、
、 。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对秦汉文化的认识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同时也开始了中外交往。这一切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它上承战国的“百家争鸣”,继承先秦“诸子百家”的遗风,使文学、艺术、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汉赋和乐府诗的出现,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著有《论衡》,司马迁的《史记》成为中国史家之绝唱。汉武帝设立太学推动了官办教育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革新技术的需要,自然科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数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张仲景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的“五禽戏”流传至今。总之,秦汉时期的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灿烂的奇葩。
2.秦汉时用封建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选择
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是政治思想,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秦用“法家”思想治国。原因是:战国时秦国用法家商鞅,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础;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认为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反抗。”西汉先用“道家”后用“儒家”。先用“道家”是因为: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采用“道家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而实行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后采用“儒家”是因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在位时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提供了前提。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它不同于法家强调刑罚,而是强调思想统治,更有利于专制统治,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2000年上海卷)既通天文,又擅文学,其发明创造保持世界记录长达1700多年的我国科学家是【 】
A.张衡 B.祖冲之 C.僧一行 D.郭守敬
2.(1991年全国卷)《九章算术》讲到了下列哪些方法【 】
①丈量土地面积 ②计算凿渠、筑城的土方
③测量距离远近 ④计算方仓、圆仓的容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1991年全国卷)下列史籍中,属于纪传体通史的是【 】
A.《春秋》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
4.(2000年全国卷)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
5.(1993年上海卷)在长江流域出土的文物是【 】
A.半坡人面网纹盆
B.秦始皇陵东侧的陶兵马俑
C.马王堆汉墓帛画
D.刘胜夫妇墓中的金缕玉衣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秦汉文化的特点包括()
①统一性与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③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④气势恢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造成“秦汉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
B.处在封建盛世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C.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科技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
3.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C.最早记录太阳黑子
D.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4.我国造纸术外传地区的先后顺序是()
①朝鲜 ②日本 ③阿拉伯 ④欧洲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
5.下列科技成就中,对于人类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张衡制造地动仪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华佗发明麻佛散 D.西汉编定《黄帝内经》
6.下列文化成就属于秦汉时期的是()
①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②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理论基础④兴起了新的文学体裁——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7.“蔡侯纸”()
A.出土于甘肃天水,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B.它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术发明
C.东汉时开始经阿拉伯传入西方
D.原料易得、造价低廉、便于推广
8.王充写作《论衡》主要是针对()
A.董仲舒的儒学 B.佛教“因果轮回”说
C.民间神仙方术 D.唯心主义神学
9.“辞范华丽、笔法铺张,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这是下面瞩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A.楚辞 B.汉赋 C.汉乐府诗 D.先秦散文
10.司马迁说他《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
A.搜罗天下异闻 B.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成一家之言 D.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原因
参考答案
考点5
真切感悟
1——8 D B A B A A B D
模拟考场
1——10 A C B A D D C C C D
考点6
真切感悟
1——6 C C D D A B
模拟考场
1——10 C C B D C A C D C C
考点7
真切感悟
1——6 D B B B C A
模拟考场
1——10 C B D B A BBCCD
考点8
真切感悟
B
2.(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入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等,以上几点每点1分,5点以上给5分。(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1分)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2~3分);(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1分),如:假定为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1~4分)。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1分);到西域实地考查研究(1分);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1分);如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2分)。(如答从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上来旁证,或其他合理的方法,可酌情加1~2分)
模拟考场
1——10 D D B D A DBCDA
考点9
真切感悟
1——5 A D B A C
模拟考场
1——10 D C D A B A D D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