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上都实行(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族推选制 D、嫡长子继承制2、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 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 D、保证王权的稳定3、秦朝以来,直至清朝前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最突出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激烈 B、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相交替 C、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D、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化4、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是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雍正帝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宰、相之名,封建社会初期形成了宰相制度,封建社会末期宰相制度被废除。请回答5~8题。5、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6、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7、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到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 ①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 ②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设平章政事,缩放仪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8、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 ) A、因为宰相胡惟庸“谋危社稷” B、地方上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宰相之职可以由六部替代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请回答9~12题。9、(2004•湖南•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贵族势力在地方上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10、((2004•湖南•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11、唐太宗时期,依山河形势,把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 ) A、州 B、道 C、路 D、府12、(2004•湖南•19)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封建社会一些著名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都注重政治体制的改革。请回答13~16题。13、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有( ) ①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 ②形成“中朝”“外朝”体制 ③建立对地方高官的监察制度 ④确定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4、唐太宗的哪一措施增强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 ) 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B、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C、创立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 D、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15、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上有相同之处( ) A、极大地削弱相权 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 C、地方上高三司分权 D、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16、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高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 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 D、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回答17~20题。17、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实质上说明( ) A、楚庄王已成为中原霸主 B、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C、分封制的崩溃 D、宗法制已不能维护王室特权18、(2004•春季•13)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民族矛盾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19、(2004•春季•14)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变法20、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他( )A、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二、材料题: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材料二 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材料四 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7分)有无本质的区别?(3分)
(2)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4分)
三、问答题:1、地方割据不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请回答:(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什么?(2分)
(2)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其历史原因是什么?后来是怎样解决的?(3分)
(3)有人根据上述思考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实行分封制的结果。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4分)
答案:单项选择题:1~10:BDCDB CACAB 11~20:BBBCB DCACC
材料题:(1)①态度: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②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2)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得不偿失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问答题:(1)分封制度下诸侯势力膨胀,超过周王室。(2)历史原因:西汉初分封的王国权力很大,其势力发展日益威胁中央。解决措施: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3)分封制不是造成地方割据的唯一原因,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势力的膨胀。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势力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