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训练(含答案北师大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训练(含答案北师大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90分钟 ‎100分 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申报》记载了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西方思想的传入 ③近代教育文化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近代居民的住房差异主要体现在( )‎ ‎①城乡之间 ②贫富之间 ③地区内部之间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3.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侵略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4.在清末民初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张三穿着西服拜祭孔子 B.李四在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 C.王五在上海吃到“中西大菜” D.人们对孙中山行三跪九叩的礼节 ‎5.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文学作品《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描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下列情景属于“城南旧事”的是( )‎ A.四合院里的生活起居 B.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 C.人们在家中看电视 D.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游行示威 ‎ ‎6.《放足歌》:“玉龄女子吞声哭,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 ‎7.“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 ‎8.清末民初,沿袭已久的婚礼习俗受到冲击是因 为( )‎ ‎①进步人士的反对 ②西方观念的传入 ③清政府实行婚姻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9.20世纪初,中国有了公园,然而却不准男女同游。表明( )‎ A.近代社会生活西化出现了停滞的趋势 B.当时的中国存在严重的男女不平等 C.封建保守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D.当时的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10.中国的火车发展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 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过程。这说明了( )‎ ‎①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萎缩 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 C.①②③ D.①③‎ ‎11.“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属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话 B.电报 C.邮寄信件 D.电子邮件  ‎12.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 ‎13.清末有人说:“‎ 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 ③节省时间的考虑 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14.一首诗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如。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句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巨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15.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 是(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刊 D.铁路交通 ‎16.《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 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 B.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 C.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 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  ‎17.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网址是www.m1905.con.其中,“‎1905”‎是为了纪念( ) A.世界电影诞生 ‎ B.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 C.京剧《定军山》摄制 ‎ D.电影逐步发展成熟  ‎18.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在康有为(1858—1927)身上的是( )‎ A.戊戌变法时期,亲自剪掉长辫以起示范作用 B.在报纸上撰写文章宣传变法 C.乘坐国产轮船去日本 D.用电话与保国会会员联络 ‎19.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当地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 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 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 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 D.在昆明的广播中得知张自忠殉国  ‎20.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 B.1993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 C.人们可实现网上炒股 D.人们可通过网络接受远程教育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8分,共40分) ‎21.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 ——《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 请回答: ‎(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市民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 ‎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相对于材料一,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中形成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6分)  ‎22.一个国家的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邮驿本备军速。 ‎ ——《唐律疏义》‎ 材料三 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 ——‎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 若和世界各先进国相较,这只能算中国交通事业之现代化的开始,距现代式的规模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地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份(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的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外洋购入。……中国新交通事业之领域还嫌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若把中国底(的)面积和人口数,同新交通事业作比例数的计算,和先进国实在差得太远。……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是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地拼命作过。……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还太不够用,而国内供给作这种专门的独立的研究机关简直等于没有。‎ ‎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于什么机构?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4分) ‎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1978年以前相比,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彻底摈弃了“胡乱吃饱”‎ 的传统做法,开始从“粗放型”向“营养型”转化,有意识地注意食品的营养结构。……就粮食消费支出来看……仅占全部食品支出的9.18%……其中副食支出到1991年占全部食品支出的57.17%……1978年平均每人每天消费粮食1斤还要多,而到1991年平均每人每天消费粮食不足半斤。‎ 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根据我国人民的体质、膳食习惯,提出一个规范化的营养标准:每个成人每天平均应摄入食物热量2 400千卡,蛋白质‎72克,脂肪‎73克。……即使由国际标准来看,“1984年北京城市居民每天每人摄入的热量为11.21 312兆焦耳(2 680大卡),蛋白质‎80克,两项都超过了国际标准”。‎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但是这一时期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 变化》 ‎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开始由吃好向膳食合理化转变,居民在食品支出方面,更趋向营养、新鲜、方便、快捷,越来越讲究。比如北京人喜欢吃米,而米的种类却在不断地变化,1978年以前,北京人吃的米以籼米为主,20世纪80年代粳米受到普遍欢迎,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选择泰国香米……可是有人觉得香米虽香,却没有国产好大米有嚼头。有一种中泰“混血儿”的配方金福米出现在北京的粮食市场上,很快就被许多北京家庭接受了。没过几年,北京人吃的米又变化了,北京人认盘锦大米、唐山大米……这种米晶莹透明,所含矿物质极丰富,吃着有清香味。‎ 这几年,北京人每人年均购买的鲜菜超过‎190千克……鲜菜、肉、蛋、水产品、鲜瓜果等副食品的比重已超过80%。‎ ‎1978—1998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从163.95元增加到2 053.82元,平均每年递增13.5%。‎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 变化》 ‎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 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 ‎——邓小平 ‎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1978—1991年和1992—1998年两个阶段北京市民食品消费变化的显著特点。(4分)‎ 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 ‎ ‎ ‎  ‎ ‎ ‎ ‎ 答案与解析 ‎1.B 本题考查社会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可联系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解答。20世纪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2.C 地区之间有巨大差异,地区内部之间差别不大。‎ ‎3.B 饮食也是一种文化,材料体现了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4.D 孙中山提倡民主平等,故D项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5.A 本题可根据所学知识来排除不符合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社会风貌的选项,B项东交民巷是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能居住;C项电视还未传入中国;D项北平学生游行示威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时间上不符。本题A项正确,四合院是北方传统住宅的 统称。  ‎6.D 本题考查对近代风俗变化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放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项。‎ ‎7.B A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身是传统婚姻的要求,所以是错误的;C项材料没有婚姻契约的内容,谈不上契约性;D项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男女之同意相结合,不是简单化的处理。总之,该材料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现代的男女之同意相结合,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B项正确。  ‎8.C 本题可用排除法。清政府未实行婚姻变革,故 ‎③不正确。‎ ‎9.C 20世纪初,虽有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传入,但封建保守迷信思想仍对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故C项 符合题意。‎ ‎10.D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选项看,①③在四个选项中都有,只要分析②和④即可。②叙述错误。④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11.B 本题考查通信工具的进步。由关键信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即可判断。 ‎ ‎12.B 大京九铁路修筑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 仅用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故B项符合题意。‎ ‎13.D 电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离不开近代工业的发展,①正确;题干材料讲乘坐电车的原因之一是不忍心用人力取代畜力,②正确;另一个原因是光阴宝贵,③正确。材料没有反映④的内容。  ‎14.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双轮驰”‎ ‎“车舟载离别”表明近代火车、轮船出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指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近代交通工具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本题选B项。 ‎ ‎15.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有效信息,由“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信息沟通的渠道”“最先出现”可知C项符合题意。‎ ‎16.A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变迁。1912年是民国元年,民国政府颁布了诸多法令,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故选A项。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B项已不是“新闻”了;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C项也不是“新闻”了;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1912年的《申报》不可能报道。  ‎17.B 本题考查中国电影业的产生。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于1905年。故B项符合题意。  ‎18.A 提倡剪辫易服的是辛亥革命期间的孙中山;而报纸、轮船、电话在康有为生活期间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故A项符合题意。‎ ‎19.D 本题实际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发展概况等知识点。1940年5、6月间,张自忠在枣宜会战壮烈殉国,他不可能经历。  ‎20.B 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时间是1994年。故B项符合题意。‎ ‎21.(1)由恐惧到认同。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或促进生活近代化;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不同:材料一主要是由于电话、自来水自身的优越性。 材料二则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3)新观念:崇尚西方;自由民主;重商;享乐等。看法:实现对陈腐观念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丢掉了一些优秀传统。 解析:(1)问注意抓住材料信息“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到“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电灯、自来水在近代是从西方传入的,代表近代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2)问主要由材料中的“社会生活”方面的新气象,分层提取材料信息,原因主要依据材料找出其不同,材料二主要从中国当时的政治情况分析。(3)问多角度找出变化,看法应从两个方面回答,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 ‎22.(1)有利于巩固政权;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兵部。主要特点:具有军事和行政上的职能;兼有馆舍功能;专供贵族及官员使用。(3)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政府的腐败无能;技术的落后;人才的缺乏;领域的狭窄,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等。‎ 解析:(1)问根据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军事等方面分析。(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邮驿本备军速”分析,驿站是为了传递军事情报,因此应隶属于兵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所述官员和贵族可以在驿站休息、住宿、供给食物等归纳。(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所述的文明的变化、动力的变革、地位的一致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技术的变化和观念等方面回答。(4)问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分析。‎ ‎23.(1)第一阶段,开始从“粗放型”向“营养型”转化,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化。第二阶段讲究营养、新鲜、方便、多样化。(或:第一阶段,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第二阶段由吃好向吃得科学、合理转变。)(2)说明邓小平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基本任务。这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改善的史实和规律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人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及党和政府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并注意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