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90分钟
100分
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
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2.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错误的根源在于( )
A.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违背了斗争的形势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对国情认识不足
3.下列对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农村公有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B.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
C.责、权、利划分不清
D.以行政命令代替经济规律
4.中共八大对中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其依据是( )
A.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被消灭
B.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C.“一五”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
A.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B.俄国新经济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D.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 7.歌曲《小燕子》创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1991年首钢实现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当时首钢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
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完善
9.从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中共十四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下面政策中,直接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是( )
A.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B.工作重心的转移
C.分三步走的战略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1980年4月,向阳人召开了选举大会,选举产生了人民代表,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长、副乡长,随即摘下了“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挂上了“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由此,向阳因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而被誉为中国第一乡,并由此蜚声海内外。向阳人( )
A.开创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
B.迈开了农村改革的重要一步
C.勇敢尝试城市政治体制改革
D.真正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11.1979—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产455%,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 )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
B.管理模式的创新
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13.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C.坚持民主集中制
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15.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16.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的词汇变迁,其中一些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 “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 “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
① 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开发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D.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下列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的表述,正确的
是( )
A.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
市—经济特区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
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区—西部
20.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老人”(邓小平)画的这个圈是指( )
A.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B.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小题12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4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请回答: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截止到1958年,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4分)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
忘饥。
——《宋书》
材料二 入宋以后,南方地区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文坛领军人物,大都是南方的面孔了。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三 1953—1959年沿海和内地基本建设投资
年份
投资总额比重(以沿海、内地之和为100)
沿海
内地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一五”合计
1958
1959
54.0
48.7
47.1
42.9
45.5
46.7
39.24
36.19
46.0
51.3
52.9
57.1
54.5
53.3
60.76
63.81
——董志凯《20世纪50年代基本建设投资的前提和结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是否有联系,简要说明理由?(4分)
(2)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3)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最先采取了什么方式?首先从哪些省份开始?简要分析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6分)
2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这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60多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请回答:
(1)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及相关实践活动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4分)
(3)请选择材料三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6分)
答案与解析
1.D 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均衡。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工业基础薄弱,排除A项;1953—1955年正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1958—1960年处在“大跃进”运动时期,由当时“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可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优化了农业、工业比重,故D项符合题意。
2.D 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二者都属于经济方面的“左”的错误,是对国情认识不足的结果。
3.A 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坚持公有制,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故D项正确。
5.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公私合营是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采取的方式,故选D项。
6.A 从材料中归纳毛泽东的观点:使私营经济、自由市场合法化,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与国家市场竞争,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这就是新经济政策。苏俄因为没有坚持新经济政策,导致社会物资不足。
7.B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从时间“1957年”看,此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未开始,排除C、D两项;从材料信息“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反映不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的情况。
8.A 本题考查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1991年首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1984年以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自主权、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9.D 题干材料中要求的“直接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政策,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答案为D项。
10.B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的是农村改革,故B项正确。A项是新中国成立,C项是1984年,广汉向阳不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故D项不
正确。
11.A 本题宜用排除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早在1956年就已基本完成,经济特区主要促进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2.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1992年是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为改革目标;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2004年以后是纵深推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3.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建设。从材料中的时间“1992年”来判断,符合史实的只有
D项。
14.B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共同点。
15.C 应注意时间是“1986年”,A、B、D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
16.B 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①②③④
最早分别出现在中共十四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中共十五大,故B项符合题意。
17.D 改革开放前,中国东北地区较之深圳,工业基础更为雄厚,由此可知④不符合题意。
18.B 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浦东的开放和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19.B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
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B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故B项符合题意。
21.(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国情的“左”的错误。(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1)问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再现。(2)问中“后来者居上”主要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一些冒进做法,主要原因是“左”的错误的影响。(3)问主要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考查,本问的回答应结合当前的路线、方针和经济建设来考虑。
22.(1)情况: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有了巨大发展。
有联系。理由: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的南移。(2)特点:经济建设重点倾向于内地。原因:国际形势紧张;内地工业比较落后,推动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内地原料、燃料资源丰富。(3)方式:设置经济特区。地区:广东、福建。原因:中国的相对封闭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发展经济需要利用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解析:(1)问从材料一内容和出处可以判断出江南地区经济由比较落后向比较发达转变。材料二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所以它们是有联系的。(2)问从沿海和内地城市的投资比重看,内地占优势,回答时应注意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并挖掘内地的有利条件进行解题。(3)问第一小问回忆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则要结合对外实行相对封闭政策的弊端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进行作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3.(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展实业救国活动。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了新文化运动。(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答参加维和行动等也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答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亦可)。(3)第一等:①观点明确。②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第二等: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第三等: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史实解释观点。③
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第一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应充分肯定。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实践,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还能从前30年的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说明,可适当加分。)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如果还能对后30年建设中的问题用辩证的观点谈认识,可适当加分。)
解析:(1)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概括分析。(2)问根据材料二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外交成就即可。(3)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