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阶段质量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A。
答案:A
2.右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
A.功臣封国
B.姬姓封国
C.商族后裔的封国
D.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晋国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故选B项。A、C、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答案:B
3.《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载,屡建功勋,忠孝两全,被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这主要体现了古代哪一制度的影响( )
A.世袭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皇帝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分析材料中“忠孝两全”“孝烈将军”所隐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C项。
答案:C
4.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
妻室
子嗣
妻(正配)
A.二哥(20岁) B.四弟(15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3岁)
5
妾二(侧室)
D.三哥(18岁)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资格继承该诸侯爵位的是妻所生的“二哥
(20岁)”。
答案:A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某一官职“金印紫绶,掌武事”。该官职应当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廷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三公九卿制。从“掌武事”来看,该官职应当是太尉,因为秦朝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答案:B
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宗法制和郡县制
解析:“周之失,在于制”,是指西周分封制后来导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出现,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是指秦亡于暴政,而不在于郡县制的推行。
答案:A
7.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从材料信息不难看出分封制不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郡县制虽然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但不能消除内乱。故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开创了省制,不同于A、B、C三个朝代的郡县制。
答案:D
9.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5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来看关键信息即选官标准注重文化素质,四个选项里只有C项能够体现。
答案:C
10.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A.三公九卿制 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明代废除丞相,设立了内阁,A属于秦代,C属于宋代,D属于元代。
答案:B
11.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乾纲独揽……大权无从旁落”反映了君权的空前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D
12.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从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乾隆(1736~1796年)
(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下一代“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
(10分)
(3)材料三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题,组织三则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可得出“意图”;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皇帝是世袭产生的。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可知工部负责工程建设;第二、三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中“从无旁落”等信息,可知君臣是一种主仆关系,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皇帝产生方式:世袭。
(2)工部。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
(3)关系:主子与奴才的关系。基本特征:君主专制。
14.阅读下列材料:
5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主要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8分)
(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中“举秀才”“举孝廉”分析出制度和标准;第(2)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前三品对官员选拔的垄断,结合相关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用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来回答。
答案:(1)察举制度。推荐。才学和品德。
(2)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
(3)隋唐时期。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