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阶段质量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故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答案:A
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材料对民主含义的解释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之中,只有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最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C
3.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7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由题干中“自己当家作主”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判断,可知选择D。
答案:D
4.歌曲《爱我中华》中唱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答案:A
5.建国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相当活跃;1966年7月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8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我国尚未认识到“人大”的重要性
B.“文革”小组代行其职能
C.国际形势紧张导致军事体制优先
D.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8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D项正确。
答案:D
6.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A项错误;“文革”时期,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但不能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
答案:B
7.2011年2月27日
7
,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等问题,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不久,3月召开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这说明我党在新时期坚持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
解析:材料表明,中共就重大国事问题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并召开全国政协会议,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8.2012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初步建立是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
B.1949~1956年主要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C.是统一战线的形式之一,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1982年十二大以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1949~1954年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主要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因此B项表述有误,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
①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③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 ④台湾当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一国两制”方针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②错误;④不符合史实,本题选A。
答案:A
10.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7
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地区
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授权”“新区域”等信息可知,澳门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国两制”构想得到进一步丰富,故选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A
11.1979年元旦,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的意义是( )
A.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B.海峡两岸开始民间交往
C.正式达成了“九二共识” D.实现了海峡两岸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意味着对台方针的转变,从此真正停火。
答案:A
12.右图为马英九赠给陈云林台湾少数民族独木舟造型的莺歌陶作,象征“两岸三通、春暖花开、前景光明”。该事件的最主要意义是( )
A.有力地制止了“台独”的分裂图谋
B.从根本上解决了台胞投资的难题
C.对祖国的统一大业有积极影响
D.反映了两岸政治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解析:A项中的“有力地制止了”,B项中的“从根本上解决了”,D项中的“根本性变化”都与史实不符。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这一制度有何新的重大发展?(6分)
(2)材料二中宪法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4分)
(3)材料三中图示的基层民主形式有何特点?保障这一民主形式实施的是哪部法律?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建国后的民主政治建设。解答第(1)(3)问,首先要抓住图说中的有效信息“政治协商会议”和“村委员会换届选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即可;第(2)问,由材料二不难判断出该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不难作答。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使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4)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呈现出制度化、法律化的特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
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09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香港、澳门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10分)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4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和“一国两制”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从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角度展开回答。第(4)问,抓住题设限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史论结合回答即可。
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