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课后练习(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0692.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15高考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课后练习(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高考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课后练习(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高考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课后练习(有解析)‎ ‎1. [2013·山东高考]足量下列物质与相同质量的铝反应,放出氢气且消耗溶质物质的量最少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硫酸 C. 盐酸 D. 稀硝酸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铝的性质,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根据关系式:2Al~2NaOH,2Al~3H2SO4,2Al~6HCl,A项正确,B、C项错误;Al与稀硝酸反应不产生氢气,D项错误。‎ 答案:A ‎2. [2014·浙江模拟]将Na2O2逐渐加入到含有Al3+、Mg2+、NH的混合液中并微热,产生沉淀和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2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原混合液中Al3+、Mg2+、NH的物质的量分别是(  )‎ A. 2 mol、3 mol、4 mol ‎ B. 2 mol、3 mol、8 mol C. 3 mol、2 mol、8 mol ‎ D. 3 mol、2 mol、4 mol 解析:该题考查Mg、Al的计算。2Na2O2+2H2O===4NaOH+O2↑,Al(OH)3+NaOH===NaAlO2+2H2O,所以n(Al3+)=(9-8)×2 mol=2 mol,由图可知生成8 mol 气体,消耗8 mol Na2O2(生成4 mol ‎ O2),所以n(NH)=n(NH3)=(8-4)mol=4 mol, n(Mg2+)==3 mol。答案选A。‎ 答案:A ‎3. 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图示变化的是(  )‎ A. ①④    B. ①②③  ‎ C. ①③④   D. ②④‎ 解析:N2不能一步生成NO2,②错误;NaOH不能一步生成Na2O,③错误。‎ 答案:A ‎4. [2014·南通调研]下图为与水相关的部分转化关系(水作反应物或生成物,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未列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图所示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 比较镁、铁与水的反应条件,可知铁的金属性比镁弱 C. 工业上常用NO2与水的反应原理制取硝酸 D. 实验室中可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2‎ 解析:铜和稀HNO3反应生成NO,D项错误。‎ 答案:D ‎5. [2014·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NaHSO4溶液,沉淀溶解 B. 在Cu(NO3)2溶液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稀硫酸溶液,铜粉溶解 C.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测定黄铜(Cu、Zn合金)中Zn的含量 D. 在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加入足量铁粉充分振荡,溶液红色褪去 解析:AlCl3与氨水生成Al(OH)3沉淀,加入的NaHSO4溶液能电离出氢离子,显酸性,Al(OH)3与氢离子反应溶解,A项正确;Cu(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铜在酸性条件下能被硝酸根离子氧化,所以能溶解,B项正确;稀硝酸与Zn、Cu均能反应生成气体,且集气装置错误,应该“短进长出”,C项错误;铁粉能与Fe3+反应,使其浓度变小,所以溶液红色逐渐褪去,D项正确。‎ 答案:C ‎6. [2014·东城联考]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 ‎①Al2O3NaAlO2(aq)Al(OH)3‎ ‎②SSO3H2SO4‎ ‎③FeFe2+Fe3+‎ ‎④Fe2O3FeCl3(aq)无水FeCl3‎ ‎⑤MgCl2(aq)Mg(OH)2MgO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解析:②S在O2中燃烧生成SO2,错误;③过量的铁与稀硝酸反应最终产物为Fe2+,正确;④FeCl3水溶液加热蒸干会发生水解及分解反应最后得到Fe2O3,错误。‎ 答案:A ‎7. [2014·玉山一中月考]将100 mL稀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酸溶液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 g(假设此时硝酸只被还原为NO,下同);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OA段产生的气体是NO,BC段产生的气体是H2‎ B. A点对应消耗NO物质的量为0.1 mol C. B点对应消耗铁粉的质量为‎8.4 g D. 原混合酸溶液中H2SO4的浓度为2.0 mol·L-1‎ 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图象的分析、化学计算。由图可知AB段气体的量不变,可知反应为2Fe3++Fe===3Fe2+,则OA段反应生成Fe3+,反应为Fe+4H++NO===Fe3++NO↑+2H2O,且由于AB段生成了Fe2+,可知此时溶液中的NO已反应完全,则BC段产生的气体只能是H2,反应为Fe+2H+===Fe2++H2↑,A正确;OA段消耗Fe的质量为‎5.6 g,物质的量为0.1 mol,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知,消耗NO的物质的量为0.1 mol,B正确;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知,OA段生成Fe3+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则AB段消耗Fe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B点对应消耗Fe的总物质的量为0.15 mol,质量为‎8.4 g,C正确;由OA段反应可知溶液中含有NO的物质的量为0.1 mol,该反应消耗H+的物质的量为0.4 mol,则有0.3 mol来自H2SO4,而BC段消耗Fe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消耗H+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全部来自于H2SO4,故硫酸的总物质的量为=0.2 mol,浓度为=4.0 mol·L-1,D错误。‎ 答案:D ‎8. [2014·南昌调研]纯碱在工业上非常重要。‎ ‎(1)取一定量纯碱细小粉末置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可以得到颗粒较大的晶体A。烧杯温度升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烧杯中得到干燥纯净的晶体A,实验程序为________(填序号,可重复使用)。‎ ‎ ①蒸发结晶 ②放入干燥器 ③转移入过滤器中 ④用水洗涤2~3次 ⑤用乙醇洗涤 ⑥加热灼烧 ‎(3)取纯净物‎13.92 g晶体A,进行热重分析,直到质量不再改变,生成物质Z,具体数据如下:‎ 通过计算确定样品A的化学式。并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纯碱的制备原理及操作,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1)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2)先进行过滤,然后用乙醇洗涤、干燥即可。(3)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固体为Na2CO3,根据质量关系可得出样品A的化学式。‎ 答案:(1)Na2CO3+nH2O===Na2CO3·nH2O,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故反应放出热量,导致烧杯温度升高  (2)③⑤②‎ ‎(3)设A的化学式为Na2CO3·nH2O,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得到Na2CO3,则 Na2CO3·nH2O  ~  Na2CO3‎ ‎106+18n 106‎ ‎13.‎92 g ‎‎6.36 g ‎(106+18n)∶106=‎13.92 g∶‎6.36 g,n=7‎ 故A的化学式为Na2CO3·7H2O ‎9. [2014·山东模拟]已知Fe(OH)2是白色难溶于水的物质,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OH)3。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制取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时颜色的变化。实验时必须使用铁屑和6 mol·L-1的硫酸,其他试剂自选。‎ 请填写下列空白:‎ ‎(1)B中盛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E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C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份是________;‎ ‎(3)简述生成Fe(OH)2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 ‎(4)(3)操作后拔出装置B中的橡皮塞,使空气进入,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及氢氧化亚铁的转化。‎ 根据实验目的:制取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时颜色的变化,则A装置是制取硫酸亚铁溶液,B装置是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同时利用氢气排除A、B装置内的空气。‎ ‎(1)应该预先加入铁粉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亚铁离子及氢气;‎ ‎(2)先将活塞E打开,主要是利用氢气赶走装置内的空气,C中收集到的主要是氢气;‎ ‎(3)等空气被赶走后,关闭E,此时氢气无法排出,装置A中的压强越来越大,会使硫酸亚铁溶液流入B装置,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 ‎(4)空气中氧气会氧化氢氧化亚铁,很快会看到白色沉淀转化为灰绿色沉淀,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方程式:4Fe(OH)2+O2+2H2O===4Fe(OH)3。‎ 答案:(1)铁屑 (2)打开 H2‎ ‎(3)关闭活塞E,使FeSO4溶液被压入B瓶中进行反应 ‎(4)4Fe(OH)2+O2+2H2O===4Fe(OH)3‎ ‎10. [2013·浙江高考]氢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现有两种可产生H2的化合物甲和乙。将‎6.00 g甲加热至完全分解,只得到一种短周期元素的金属单质和‎6.72 L的H2(已折算成标准状况)。甲与水反应也能放出H2,同时还产生一种白色沉淀物,该白色沉淀可溶于NaOH溶液。化合物乙在催化剂存在下可分解得到H2和另一种单质气体丙,丙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 g·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乙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 ‎(2)甲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体丙与金属镁反应的产物是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4)乙在加热条件下与CuO反应可生成Cu和气体丙,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提出产物Cu中可能还混有Cu2O,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Cu2O+2H+===Cu+Cu2++H2O)‎ ‎(5)甲与乙之间________ (填“可能”或“不可能”)发生反应产生H2,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Al、Cu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意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综合化学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意可知,甲为AlH3,乙为NH3,丙为N2。(4)根据题给信息,要证明产物Cu中是否会混有Cu2O,可取少许固体产物于试管中,加适量稀H2SO4溶解,若溶液呈蓝色,则可证明产物中有Cu2O,反之则无。(5)AlH3具有还原性,NH3具有氧化性,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1)AlH3 HN,··H ‎(2)AlH3+3H2O===Al(OH)3↓+3H2↑‎ ‎(3)Mg3N2‎ ‎(4)2NH3+3CuO3Cu+N2+3H2O 取样后加稀H2SO4,如果溶液变蓝,说明产物中含有Cu2O,反之则无Cu2O ‎(5)可能 AlH3中的氢为-1价,NH3中的氢为+1价,因而有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11. [2013·重庆高考]合金是建造航空母舰的主体材料。(1)航母升降机可由铝合金制造。‎ ‎ ①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炼铝的原料由铝土矿提取而得,提取过程中通入的气体为________。‎ ‎ ②AlMg合金焊接前用NaOH溶液处理Al2O3膜,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焊接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气为________(填化学式)。‎ ‎(2)航母舰体材料为合金钢。‎ ‎①舰体在海水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为________。‎ ‎②航母用钢可由低硅生铁冶炼而成,则在炼铁过程中为降低硅含量需加入的物质为________。‎ ‎(3)航母螺旋桨主要用铜合金制造。‎ ‎①‎80.0 g CuAl合金用酸完全溶解后,加入过量氨水,过滤得白色沉淀‎39.0 g,则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②为分析某铜合金的成分,用酸将其完全溶解后,用NaOH溶液调节pH,当pH=3.4时开始出现沉淀。分别在pH为7.0、8.0时过滤沉淀。结合下图信息推断该合金中除铜外一定含有________。‎ 解析: (1)①工业炼铝需将铝土矿与强碱溶液反应转化成偏铝酸盐,然后在偏铝酸盐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发生反应:AlO+CO2+2H2O===Al(OH)3↓+HCO,故提取过程中需通入CO2气体。②保护气需性质稳定,高温条件下不与AlMg合金反应,N2高温条件下可与Mg反应,可用氩气作保护气。(2)①海水接近中性,金属在其中以吸氧腐蚀为主。②铁矿石中硅元素多以SiO2形式存在,加入CaCO3或CaO,SiO2可与之反应生成CaSiO3从而降低生铁中硅的含量。(3)①白色沉淀为Al(OH)3,‎39.0 g Al(OH)3中铝元素为0.5‎ ‎ mol,合金中铝的质量为0.5 mol×‎27 g·mol-1=‎13.5 g,则铜的质量为‎66.5 g,质量分数为83.1%。②pH=3.4时开始出现沉淀,利用图给信息可知溶液中无Fe3+,一定有Al3+,则合金中一定有Al;若将Cu溶解需选用氧化性酸且酸应过量,则溶液中不会出现Fe2+,由题意可知pH在7.0~8.0之间一定有沉淀生成,由图给信息可知溶液中一定有Ni2+,则合金中一定有Ni。‎ 答案:(1)①第三周期第ⅢA族 CO2‎ ‎②Al2O3+2NaOH===2NaAlO2+H2O Ar(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2)①吸氧腐蚀 ②CaCO3或CaO ‎(3)①83.1% ②Al、Ni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