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3·江苏检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合作社的兴办 ‎ 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下农民高昂的生产斗志的巨大反差和对比,说明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和影响,D项符合题意。B、C两项从实践效果上来看都不利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项对生产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答案】 D ‎2.(2013·广州质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基本目标包括(  )。‎ ‎①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改革 ②解决党政企不分和以党、以政代企的现象 ③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④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改革开放的基本目标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方面。‎ ‎【答案】 D ‎3.(2013·陕西期中)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与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点是(  )。‎ ‎①都给农民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都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④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农业合作社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属于公有制,故排除③。‎ ‎【答案】 C ‎4.(2013·云南期中)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  )。‎ 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解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答案为B项。‎ ‎【答案】 B ‎5.(2013·山西月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解析】 邓小平的这段谈话主要是论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3 -‎ ‎【答案】 C ‎6.(2013·山东月考)浩然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A.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举办博鳌论坛 D.2010年上海世博会 ‎【解析】 B、C、D三项都属于开放格局的形成,而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题干中农村的新变化并列。‎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7.(2013·甘肃期末)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6~1978年,整整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二 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  (单位:万人)‎ 时期 城镇总人 口增加量 人口移 动人数 劳动力移 动人数 人口移动 年平均人数 劳动力移动 年平均人数 ‎1982~‎ ‎1990年 ‎8715‎ ‎6510‎ ‎3208‎ ‎814‎ ‎401‎ ‎1990~‎ ‎1995年 ‎4979‎ ‎3901‎ ‎2020‎ ‎780‎ ‎404‎ ‎1996~‎ ‎2000年 ‎10 732‎ ‎10 237‎ ‎5 732‎ ‎2030‎ ‎1146‎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 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判断可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原因时可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如“文革”和改革开放的进行等;第(2)问从材料二图表中的信息可知人口流动的方向,分析原因时注意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第(3)问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国内背景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层面说明;国际背景可从时代的主流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等角度分析说明。‎ - 3 -‎ ‎【答案】 (1)“文革”时期城市化发展停滞,原因是“文革”动乱,经济建设遭到破坏;1978年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2)特点: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城市工业生产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3)国内: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加入WTO,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3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