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4·洛阳一模)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地区辐射全国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解析] 古代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而图片显示的古代丝织业中心东部、中部、西部都有,故A项错误;关中地区是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平原,图片无法显示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地区辐射全国,故B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丝织业中心分布,无法说明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故C项错误;元明时期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东部地区,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4·盐城期中)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解析] 从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使用而不是投放市场,结合所学可知是官营手工业,故选A项正确;材料表明这种手工业排斥于市场之外,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这种手工业品使用者为宫廷和政府,故排除C、D两项。‎ ‎[答案] A ‎3.(2014·荆州一模)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 7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候人请唤”,表明出现了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故D项为最佳选项;A项中“明显的行业分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中“产品与市场联系加强”同样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观点错误,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属民间手工业,两者是并列关系,故排除。‎ ‎[答案] D ‎4.(2014·宜宾一模)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这反映了(  )‎ 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 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 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难以携持”可知铁钱携带不方便,已不适应当时四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A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交子”产生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4·永州一模)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为对外贸易服务 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C.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 ‎ D.为储存金银财物服务 ‎[解析] 本题考查对“邸店、柜坊、飞钱”的认识。邸店是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们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故选B项正确;A选项错在对外贸易;C、D两项只是柜坊的作用,故排除。‎ ‎[答案] B ‎6.(2014·西城期中)《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 7 -‎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解析] 《新唐书》中唐朝有关街鼓的记载,反映当时坊市有着严格的界限,市的经营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南宋陆游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坊市制度已经崩溃,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人口方面的变化,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7.(2014·皖南八校联考)《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一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解析] 两则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实行严格海禁政策,故A项不正确,D项正确。政府实行海禁,根据海禁政策内容可知B、C两项不正确。‎ ‎[答案] D ‎8.(2014·荆州一模)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C.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可知当时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故C项为最佳答案;A项中“奢侈品贩运”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中“垄断经营”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中“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依据,故排除。‎ ‎[答案] C ‎9.(2014·广东三校模拟)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 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解析] 作者之所以认为在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封建经济因素,虽然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但却没有改变当时整个封建经济的性质,故选C项。‎ - 7 -‎ ‎[答案] C ‎10.(2014·洛阳一模)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 ‎[解析] 材料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乘国家财经困难之际在城市中大搞囤积居奇,谋取厚利,列侯封君都得向他们低头求取供给的情况,这反映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情况,故A项错误;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会出现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现象,故B项错误;封建王朝抑制商业发展,故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 ‎[答案] D ‎11.(2014·皖南八校联考)《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可说明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 ‎[解析] 《唐六典》记载说明当时政府对市管理有时间限制,而晚唐诗人说明当时出现夜市,这反映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故D项正确。《唐六典》没有夜市的记载,晚唐诗人王建的诗有夜市记载,故A项不正确。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现实反映,故B项不正确。唐代晚期出现夜市,故C项不正确。‎ ‎[答案] D ‎12.(2014·惠州三模)从下侧图示材料可见当时(  )‎ 高其倬(1676~1738)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馀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於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 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 7 -‎ ‎[解析] “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当地民众为了养活家人出海贸易,不会“盗米出洋”“漏消息”“私贩船料”,因此高其倬“请弛禁便”,放开海外贸易的限制,可见他对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提出质疑,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政府抑商,没有体现出重农,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出清朝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4·东城区联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解析] 第(1)问,紧扣关键信息迁移所学回答。第一小问中的原因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商品的种类和商品交易的区域分布特点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应从材料二中的商业性城镇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第二小问,应从城市功能、经济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归纳。‎ ‎[答案] (1)原因:①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各地商品汇聚于此;②政治中心的影响(开封是北宋的都城);③打破市坊界限;④对外贸易繁荣。(答出三点即可)‎ 特点:①商品丰富,种类齐全;②商品交易有分区。‎ - 7 -‎ ‎(2)条件: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 ‎ 新特点: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4.(2014·海门一诊)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 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 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解答“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后果的解答应从民生、地区经济、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国家发展等角度由小及大。第(2)问,从材料三提取解读信息。‎ - 7 -‎ ‎ “海氛廓清,更何所待”指的是收复台湾。“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有利于国计民生和地方经济。“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便于筹集军饷。第(3)问,与上两问直接相关,应从海禁的解除和开海的积极意义两个角度共同分析,合并作答。‎ ‎[答案] (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后果: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理由:台湾的收复;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 ‎ ‎(3)影响: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沿海手工业的兴盛;使得沿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沿海城市发展);社会相对稳定。‎ - 7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