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真题体验 新人教版必修2‎ ‎1. (2014·重庆文综·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的通道,“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故选D项。‎ ‎2.(2014·江苏历史·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前期“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可以设置,这说明市的建制管理制度有所变化,故选A项。‎ ‎3.(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从所给材料看,A的说法显然错误,注意题干时间是唐宋时期,而自然经济解体是在近代,在唐宋时期,传统经济也就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B项的说法错误,从所给材料看,出现了专门的以种植一种作物的农户,也就实际上是强调了当时农业发展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涉及。‎ - 6 -‎ ‎4.(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货币。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材料“以便贸易”说明这种货币具有交易凭证的作用。故应选A项。‎ ‎5.(2014·海南历史·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答案] A ‎[解析] 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也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 ‎6.(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清初的中外贸易。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皆有”可知当时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外国银钱……各省流行”不符,故排除;C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清初”,故排除;民间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D项的表述错误。‎ ‎7.(2014·福建文综·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 D ‎[解析]‎ - 6 -‎ ‎ 本题以乾隆年间的商业贸易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之前,重农抑商政策始终贯穿其中,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商船”判断A项正确;“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判断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北方豆麦杂粮成为江南重要的粮食市场,C项正确。‎ ‎8.(2014·全国大纲版文综·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两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受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A项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4·江苏历史·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答案] B ‎[解析] A项废止明初以来“海禁”说法明显错误;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而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故选B项。C项扩大了巡抚的权力,巡抚只是“奉旨允行”。材料不能体现D项,且D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 ‎10.(2014·浙江文综·3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 - 6 -‎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请回答:‎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本题以材料入手,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第(1)题第一问应从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职能和作用方面分析,第二问原因应从废丞相的后果和太监乱政等方面分析。第(2)题回答新气象时结合所学知识分项进行,老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政策。第(3)题基本内容应注意以日本和西欧为切入点,政策应是海禁政策。‎ ‎11.(2014·天津文综·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向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 6 -‎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孟子与商鞅的态度。材料“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 6 -‎ ‎ ……”可知其态度是农商平等和重农抑商。联系当时的社会发展特点分析认识和背景。第(2)问,结合材料“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回答。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后一问。第(3)问,从材料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可知当时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地位。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以及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其经济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第(4)问,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时代的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家财政收入情况分析回答。‎ - 6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