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4·温州模拟)下图是1984年11月15日《新民晚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反映出( )
A.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所转变
C.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D.上海享有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解析] “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这体现了企业的股份公司制改革,这是企业所有权的变更,体现经济体制的转变,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承包经营”经营权的转移,故A项错误;C项“社会共识”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D项经济特区不包括上海,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4·中山统考)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析]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这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者都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较快,有些不是自愿的,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得益于生产合作社,故B项错误;在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上,前者是集体统一经营,后者是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故C项正确。
[答案] C
3.(2014·重庆五区调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随后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有错的是( )
- 8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中民谣盛传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体现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粮食年年都翻番”表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C、D三项正确;通过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却并未获得所有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14·广州联考)总面积排广东省第六的县级行政区惠东,从1983年拥有2 445个自然村,到2011年锐减到2 010个,近30年时间全县有435个村庄消失,年均消失14.5个。这反映了( )
A.农业生产衰败 B.城市化进程发展
C.计划生育使人口减少 D.乡镇企业发展壮大
[解析] 题干中自然村的减少是国家政策的转变,和农业生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乡村数目减少是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计划生育使人口减少不能改变村庄的消失,故C项错误;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4·西安五校一模)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行对外开放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会议的召开,体现不出抉择的问题,故A项错误;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都说明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B项正确;C、D两项只体现了抉择的一方面,不够全面,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6.(2014·珠海质量监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
- 8 -
A.着重发展重工业 B.实行“一五计划”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解析] 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其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因此只有C项符合“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7.(2014·广东 “十二校”联考)1979年,深圳的谬真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0.64元的豆腐,可凭鱼票买3.20元的鱼,可凭海味票买0.70元的海鲜。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当时( )
A.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B.我国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C.政府给予深圳特区特殊的经济政策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 由题目中的时间和凭票购买肉、豆腐和鱼等信息可知这应为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一家5口一月只能购买少许肉、豆腐和鱼等显示物质条件的落后,急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错误,D项正确;1980年,深圳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79年”,故C项错误。
[答案] D
8.(2014·南京、盐城一模)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
A.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解析]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这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做法的改变,故A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B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C项错误;1978~1992年中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因此仍然强调“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198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答案] A
- 8 -
9.(2014·南京师大附中)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论断的直接效果是( )
A.促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B.促使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确立
[解析] 材料中的言论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的,这一谈话精神引导了经济体制改革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迈进,故选C项;其他各项的时间均早于1992年,排除。
[答案] C
10.(2014·福建质检)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种做法( )
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
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2年之前已经开始,排除A项;作为大型国有企业,首钢并没有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排除B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于1992年,排除D项;“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改革措施下放了企业经营管理权,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4·广东师大附中)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解析] 中国至今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于1992年,对雇工人数的限制和要求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体现了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仍受计划经济束缚,排除D项;允许开办“个体企业”体现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项正确。
[答案] C
- 8 -
12.(2014·枣庄期中)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
A.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解析] 材料反映工业结构中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工业以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说明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故A项正确;乡镇企业、国有工业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故B、C两项不正确;材料只讲到工业类型,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故D项不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4· 孝感统考)固定资产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同,国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也不同,因而造成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资产生的作用也都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单位:%)
时期
国家投资
企业贷款
利用外资
自筹及其他投资(集资、债券、股票、证券等)
1953~1957
88.9
11.1
1958~1962
73.2
26.8
1963~1965
85.1
0.7
14.3
1965~1970
76.4
1.1
22.5
1976~1980
57.5
4.5
3.5
34.5
1981~1985
31.5
17.5
6.0
45.0
1986~1990
16.3
23.2
8.6
52.0
1991~1995
5.9
25.9
7.3
60.9
1996~2000
7.7
24.1
4.4
63.8
——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
资统计数典》(1950~2000)
请回答:
(1)阅读上表,指出20世纪50~6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
(2)据表中信息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3)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或机制上发生了哪些根本性转变?
- 8 -
[解析] (1)20世纪50~6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依据表格数据,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单一的特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加快经济建设,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同时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企业缺少自主权和发展的积极性。(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的重视推动了非公有制的发展。(3)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经济体制方面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环境由封闭自守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 (1)特点:①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或主要依靠国家投资);②资金来源方式较为单一(或以国有资金为主)。(若答:国家投资比重很大,是投资的主体;外资利用、自筹和其他投资比重为零亦可)
影响:①积极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性,能够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保证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有利于巩固国防。
②消极影响: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国家工业建设资金长期不足,影响到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造成企业缺乏投资积极性。
(2)新变化:①投资主体多元化;②资金来源多样化;③国家投资比重逐年下降,非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投资主体。
原因: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国有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
③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主体和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
④新型投资、融资方式的引入。(答出两点即可)
(3)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政府主导投资(由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向由市场主导投资转变;由关门建设向对外开放转变。(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4.(2014·浙江五校联考)新时期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对国有企业改革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不断出台政策与措施推进与深化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摘自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
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包括:
- 8 -
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摘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材料三 关于工业改组的原则和设想:(1)加强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2)改“条条”管理形式为“块块”管理形式;(3)建立经济行政区;(4)改进国家计划工作;(5)扩大地方在经济管理中的权力;(6)发挥工人群众参加管理的积极性。
——摘自1957年赫鲁晓夫《关于进一步改进工
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组织》报告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具体指的是什么?党在新时期的改革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存在怎样的相似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按下方第①点的概括样式,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补充完整。(每点概括的字数不超过8个字。)
① 产权明晰、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并指出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工业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 (1)第一小问说的是“具体”,就是要求回答农村实行的经济管理体制;第二小问中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然后结合材料说到的“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即可总结出答案。(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材料二中一共四个点,第一点已经总结出,然后每点总结一个特征就可以了。(3)要求回答“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即是回答市场经济的提出与确立即可。其影响则是使市场经济具体化。(4)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即可。
[答案] (1)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都从农村开始再转移到城市。
(2)概括:②权责分明、③政企分开、④管理科学。(表达正确、字数不超过8个字即可)
(3)背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意义: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 8 -
(4)原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僵化体制。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