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2014·东城区期末)“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 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解析] 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朝代建立之初,故B项错误;儒释道并存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故C项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4·潍坊一模)《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已复礼  D.礼法并用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善教”的作用,故选A项。‎ ‎[答案] A ‎3.(2014·成都一诊)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干中“做事讲求道德”属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德治”的观点;“超凡脱俗、自在生活”属于先秦时期道家学派“逍遥”“无为”的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14·杭州一模)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 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思想主张,属于“孔子的智慧”的是(  )‎ A.民贵君轻   B.天行有常 C.和而不同  D.兼爱非攻 - 6 -‎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A项属于孟子的思想;B项属于荀子的思想;C项属于孔子的思想;D项属于墨子的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 ‎5.(2014·茂名一模)“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像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道家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百家争鸣中的道家思想。依据材料信息“有无相生、虚实相像”可知符合道家思想。故选A项。‎ ‎[答案] A ‎6.(2014·韶关一模)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  )‎ 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 C.孟子的“性善论 ” D.荀子的“性恶论”‎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儒者”“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等有效信息,据此判断属于荀子的“性恶论”,故选D项。‎ ‎[答案] D ‎7.(2014·临沂一模)《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反映了董仲舒(  )‎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从材料“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把正月和上天联系了起来,显示出以天命改造儒家思想的内容,故选D项。‎ ‎[答案] D ‎8.(2014·开封二模)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 6 -‎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依据材料“法能……但不能……;法能……但不能……”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选C项。‎ ‎[答案] C ‎9.(2014·西安五校一模)《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位 B.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 D.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状况。对外来文化,士大夫们主张“禁传其学术”,对外国技能也只能是“国朝节取”,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应选B项。‎ ‎[答案] B ‎10.(2014·南京、盐城一模)《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解析]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符合董仲舒“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故C项正确;程朱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探求天人关系是为政治服务,而不是探求自然规律,故B项错误;此学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4·广东七校联考)下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 天人合一思想 形体上 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意识上 人的德情感源自上天 政治上 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 6 -‎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D.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解析] 从图表上分析,“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天”与“人”(或人类社会)的关系;明显,C项说的是“昆虫”、“草木”的生活现象,没有说到“人”,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因而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中“形体上”一栏对应;B项与“意识上” 一栏对应;D项与“政治上”一栏对应。‎ ‎[答案] C ‎12. (2014·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解析] 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上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4·盐城中学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 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辏(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 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 6 -‎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1)第一小问可依据“忠顺而不懈”“人臣要从主之法”即可得出相同点。第二小问可依据“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人臣要从主之法……而莫怀余力于心”即可得出不同点。第三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即可。(2)依据材料从君主、人臣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归纳即可。(3)第一小问依据“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即可得出不同之处;第二小问可结合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归纳特征。(4)依据材料,从政治体制、政治人物的个人素养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即可。‎ ‎[答案] (1)同:人臣要效忠君主。‎ 异:荀子认为如果对君主有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 社会根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 ‎(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 ‎(3)不同:宽恕;严厉。特征:专制独裁;随意武断。‎ ‎(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政治人物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 ‎14.(2014·兰州一中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请回答:‎ - 6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根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状况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解析] 第(1)问要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材料“……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归纳特点及贡献。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结合材料“……它是英国最早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归纳创新。联系英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世界地位等内容分析回答。‎ ‎[答案] (1)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如具体答出:派遣学习,言传身教,各地实践亦可)。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创新:男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招生没有教派之分;以实用科学为主,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答出三点即可)‎ 创新原因: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教育侧重科学性,实用性;英国开拓世界市场,通过英语教学传播本民族文化。(答出两点即可)‎ - 6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