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9讲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真题体验 新人教版必修3
1.(2014·浙江文综·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放纵自己的欲望;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①③④正确。
2.(2014·江苏历史·13)“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
3.(2014·海南历史·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A与题干意思相反;B材料没有提及;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4.(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 3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创办私学,教材中未明确提及。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由此排除②。
5.(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本题以明代李贽思想和文艺复兴思想的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相似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分析,A、B、D三项都是二者的共同点。文艺复兴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但李贽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C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3·广东文综·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本题以绘画内容切入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考查考生史料分析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物的内心的作品”,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特色。现实主义绘画侧重于表达现实生活,不是内心世界;印象画派侧重于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现代主义画派表达的是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故A项符合题意。
- 3 -
7.(2012·福建文综·19)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5世纪”“佛罗伦萨”“复活”可以判断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文艺作品其实是对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传承。故选B项。A、C、D项分别对应的是古希腊罗马、16世纪的德意志宗教改革、17~18世纪。
8.(2012·广东文综·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可知教皇代表认为在信仰《圣经》的同时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撑,只有这样信仰才能稳固,故C项正确;A项题干无从反映;根据所学可知两者都没有否认信仰的必要,故B项说错误;D项只是材料反映信息的一面。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