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第3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真题体验 新人教版必修3
1.(2014·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制度)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1977年以及材料中“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说明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体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B、C、D三项的时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2.(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即将开始的“一五计划”。这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1952年院系调整大量增加技术性的专门院校,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故应选B项。
3.(2014·江苏历史·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 “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5 -
A. 1975 年进行“全面整顿”
B. 1979 年试点创办“特区”
C. 1983 年提出“三个面向”
D. 1992 年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文革后”与篆刻中“科教”信息可以推断出是邓小平的教育措施,故本题选择C项;A项是在文革期间;B、D两项均属于经济改革,不符合篆刻中的信息。排除A、B、D三项。
4.(2013·安徽文综·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从人均寿命的增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来看,我们教育和卫生事业有所发展,材料问取决于,A虽然也有道理,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善,排除C项。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的一个方面,所以排除B项,选D项。
5.(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全国各高校”开设政治课、文化部举办马列讲座,旨在对“全社会”进行政治教育,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
6.(2012·广东文综·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 C
- 5 -
[解析]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C项。一届人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前,排除B项(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A项明显错误。
7.(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Ⅱ·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解析]
- 5 -
本题考查不同的历史观为指导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观点,他们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不同的时代,研究历史的方式方法和历史观必然不一样,分析回答时一定要紧扣时代特色,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归纳概括。目录A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动荡时期的一大特色;目录B是社会和平时期的产物,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用全面的观点,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切不可以偏概全。
8.(2013·四川文综·14)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二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答案] (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2)“文革”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 5 -
(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时代要求: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解析] 本题以材料和图片的形式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第(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有尊儒……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订正”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题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得出“文革”时期的判断,“原因”可从文革时期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等角度作答。第(3)题的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三中的信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巩固……资本主义……统治”“两大对立阶级”“殖民掠夺”可知这应为革命史观;通过材料三中的信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可知这应为文明史观、“推动……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可知这应为现代化史观、“密切了国际交流”可知这应为整体史观;第二小问可根据第一小问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