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中2015届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莆田一中2015届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莆田一中2015届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卷(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0~42题为选考题,其他为必考题。‎ 第Ⅰ卷(共144分)‎ ‎1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 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 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 B.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C.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14. ‎1405年7月11日,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怀着对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派郑和七下西洋,从此,郑和云帆高张、鹤舞天风,开始了历时28年的漫漫海上丝路历程。由此可知,郑和航海精神是源于 A. 天朝上国观念 B. 闭关锁国思想 ‎ C. 殖民霸权主义野心 D. 儒家兼济天下胸怀 ‎15.在市的内部,按照出售商品的种类划分为不同的同业组织,称为“行”,仅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很多外国人在西市做生意,西市被称为“金市”;市各占两坊且“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城市商业现象可能出现于 A.隋朝洛阳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东京城 D.清朝广州城 ‎16.“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下表反映了该时期中国中国近代产业结构(1887—1936年)‎ 类别 结构 年份 国民收入 就业人口 ‎1887‎ ‎1936‎ ‎1887‎ ‎1936‎ 农业(%)‎ ‎69.62‎ ‎64.50‎ ‎80.00‎ ‎75.52‎ 工业、服务业(%)‎ ‎30.38‎ ‎35.50‎ ‎20.00‎ ‎24.48‎ ‎①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③工业化远未实现 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据表可推理的是 时间 ‎1921.7‎ ‎1927.4‎ ‎1927.8‎ ‎1934‎ ‎1937年初 人数 ‎57‎ ‎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7‎ ‎ 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 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 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 ‎19.右图是张乐平创作于1937年8月的时事漫画《杀鸡儆猴图》,图中的“鸡”代表“上海日军”;“猴”代表“日军部”。该漫画 ‎①体现了日军对南京居民凶残大屠杀 ‎ ‎②表现了中国军队对日寇打击之沉重 ‎③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 ‎④肯定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战 A.①③ B.②④ ‎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 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他认为 A.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B.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 ‎ C.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希腊民主是人类的黄金时期 ‎21.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A.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B.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 C.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22.“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23.为下表加一个相符的主题,方框内应该填写 7‎ A.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B.德意志帝国中央权力加强 C.德意志皇帝掌握巨大的权力 D.工人运动威胁德意志帝国统治 ‎24. 杜鲁门曾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这说明 A.美国愿意与日本结成伙伴关系 B.两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经济依赖性强 C.美日关系体现了平等与互相尊重 D.多极化趋势下,美日关系的新变化 第Ⅱ卷(共156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7~3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0~4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 ‎【必考部分】(115分)‎ ‎38.(36分)中西两大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泛,广绰庞繁,其中有亲和、有碰撞、更有交汇与融合。两大文化体系也在这亦抑亦蓄、共拒共融中伴随着东西方两大文化共同走向鼎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前一个时期。‎ ‎ ——材料综合自李翠玉《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 7‎ ‎ 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人与事,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上来说,那些陋习、弊端、问题与症结首先吸引住了西方中心主义者或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目光,引发了其浓厚的兴趣,并为其贬抑、丑化中国及中国人,为其"奴化中国"论调寻找所谓的客观依据。他们沿续了十八世纪时那些关于中国认识上的否定式,把中国看成静止停滞、僵化保守和日益腐朽堕落的国家。‎ ‎——李朝全《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 ‎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东学西渐”的途径、主要特点。(6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6分)‎ ‎(4)和平与暴力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有人认为“文化交流中和平比暴力好”,也有人认为“暴力比和平来得快”。请依据所学做出评价。(8分)‎ ‎41.(16分)历史 ‎ 请在第A、C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 7‎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 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两材料中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0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 ‎ ——乾隆《御制十全记》‎ 材料二: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 ——《马戛尔尼眼中的“清朝盛世”》‎ ‎(1)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立足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自我评价?(10分)‎ ‎(2‎ 7‎ ‎)材料二中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清朝帝王的?两则材料观点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 ‎ 参考答案(5.29)‎ ‎13—24:CDBDC BBAAD BD ‎25—36: DADDC CADBD BD ‎38.(36分)(1)途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2分)‎ 主要特点:没有大规模的展开;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如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4分,任答二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原因: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成功地实现了文化转型;而中国由于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禁海锁国及资本主义萌芽微弱等原因,致使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文化未能充分发展。(6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2)看法:把中国看成静止停滞、僵化保守和日益腐朽堕落的国家。(4分)‎ 原因:一系列侵华战争的胜利;压制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社会存在的陋习、弊端与问题;站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立场(维护西方利益)。(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2分)‎ 理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4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4)评价:上述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2分),具体论述分三个层次给分。‎ 层次一(单点论述):文明交流的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流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间, 还是各国之间, 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 和平形式的交流, 一般占主导地位。(4分)‎ 层次二(双点论述):在层次一基础上的分析,非和平交流的背景是文明间存在矛盾、分歧、对立,乃至最终因不可调和而致的战争;战争是非和平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暴力交流。(6分)‎ 层次三(多点论述):在层次二基础上分析,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和平交流与非和平交流相生相伴,如影随形。纵向看,文明间既也没有绝对的和平式交流,也没有永久的非和平式交流。二者通常是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各自文明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进行文明交流。(8分)‎ ‎41. A.【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6分)‎ ‎(2)作用: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 7‎ 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6分)‎ 因素: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4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立足点:乾隆皇帝肯定自己在军事上的成功。(4分)‎ 看待: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好大喜功,视野狭窄,仅强调军事在国家强盛中的重要性;夜郎自大,没有看到世界潮流。(6分)‎ ‎(2)角度:全球文明发展进程(或文明史、全球史的眼光)。(3分)‎ 反映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3分)‎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