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市2016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广东茂名市2016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茂名市2016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16.4‎ ‎24.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 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A项表述开始于夏朝,排除;B项表述与事实正好相反,排除;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西周是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C项排除;题干中的材料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其突出特点,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D项正确。故选D。‎ ‎【答案】D ‎25.《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 ‎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可知这项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项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答案】C ‎26.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 C.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D.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知识点】宋明理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材料中的孟子将人的内心所存在的东西与天做比对,并阐明天也具有人的内心所具有的特质,这就将天在人心目中的神秘色彩用人性化的东西所取代,A项正确;BC两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均排除;宋代的理学形成了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所以不是孟子的思想形成的,D项排除。故选A。‎ ‎【答案】A ‎27.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清政府已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B.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 C.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D.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知识点】维新思想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太平军”,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修筑铁路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所以本题中的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而不是其他的选项,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答案】C ‎28.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B.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知识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试题解析】材料文字“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大量购买田产”,与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符,A项排除;材料反映杨宗濂兄弟既投资,又购买田产,是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期”不符,C项排除;材料反映杨宗濂投资棉纺织工业,与重农抑商思想不符,D项排除。故选B。‎ ‎【答案】B ‎29.1842—1880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 C.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 ‎【知识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分析、判断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棉布滞销归因于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这一层面,1860年之后,英国对华棉布出口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并逐渐在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在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和机器大生产的深入普及。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以来,英国社会内部也经历了从家庭工业向工厂工业的缓慢过渡。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更进一步降低了英国机产棉布的远洋运输成本。故直至19世纪后半期,英国机器生产的棉布才相对于中国土布真正具有质量和成本上的绝对优势,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 ‎【答案】A ‎30、下表数据整理自姜涛卞修跃所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 A、国民党军队是抗日主力军    B、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 C、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知识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试题解析】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共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A项排除;从国统区的伤亡情况,就可以看出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B项正确;该统计表也没有反映出中国战场抗击日军的数量,C项排除;材料统计了国统区的伤亡情况,无法反映中国战场的全貌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D项排除。故选B。‎ ‎【答案】B ‎3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蒋介石集团占据。而到1971年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两极格局的逐步解体 B.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 C.中国综合国力的急剧上升 D.国际关系巾的民主化趋势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两极格局的逐步解体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A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没有丧失,只是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处于劣势,B项排除;中国综合国力急剧上升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C项排除。故选D。‎ ‎【答案】D ‎32.《十二铜表法》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B.保留罗马法注重形式的传统 ‎ C.维护罗马法律的权威性 D.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知识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十二铜表法》的这一规定旨在强调商品买卖必须遵循的公平、透明原则,分析选项,只有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 ‎【答案】A ‎33.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 A.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C.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下院的反对派”、“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可知下院对政府的监督功能增强,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故选C。‎ ‎【答案】C ‎34、下表是根据罗斯托著作《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中有关数据绘制的,据此判断下列说 ‎ 法正确的是 ‎ ‎ ‎ A、亚非拉地区落后的根源在于其未发展工业 ‎ ‎ ‎ D、资本主义工业国丧失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试题解析】亚非拉地区落后的根源是殖民主义的侵略,A项排除;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取得明显效果,使苏联成为一个工业国,C项排除;由表格材料可以看出, 资本主义工业国所占比例高达76%,而美国占32%, 说明罗斯福新政效果明显,B项正确,D项排除。故选B。‎ ‎【答案】B ‎35.“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个侧重经济领域,—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元地位确立 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D.两极格局瓦解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过去的50年”是指“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的50年,侧重经济领域的联盟应该是欧洲的一体化组织,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联盟是北约组织,在美苏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北约居于主导地位,苏联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追求经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使两大联盟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化,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故选D。‎ ‎【答案】D ‎40.(25分)自古以来,中外城市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城市化问题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 材料四 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差异很大的原因。(1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利与弊。(5分)‎ ‎【知识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文字“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概括即可得出;西欧城市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文字“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概括得出城市自治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另外对比中国的官营经济占主导西欧则是民营商业影响较大。 (2)第一小问,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特点可以从城市兴起的地点、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欧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最先在东南沿海的经济重心开始的,随着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近代城市不断发展壮大。第二小问,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可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分析即可,主要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角度分析。英国则从工业革命、经济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方面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型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利于弊的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中国:中央行政控制强;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国家官营经济占主导;(实行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西欧:城市自治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民营)商业影响较大。(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原因: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3)利: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城市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弊:环境污染损害健康;功利主义和商业气息浓厚,淡漠了人的感情。‎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 请围绕材料中关于宋代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知识点】科技成就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属于评述型试题,以“关于宋代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跟据题意解读材料,首先归纳材料的观点,然后迁移所学知识、选取论据进行论证。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答案】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也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获得较大发展;宋代具有西方文艺 复兴时代的许多特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海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出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宋代民族政权兵力,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对少数民族赔款(岁币)加剧财政负担;虽经王安石变法但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观点三: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的原始资本;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进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从经济、思想文化、结论三个方面)观点四: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宋代自960年建立到1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延续时间长。‎ ‎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45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后面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惩治腐败的法规建设。1938年8月先期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草案》,试行一段时间后,于1939年正式颁布。1943年正式制定颁布《惩治贪污条例》。规定:边区所属之机关部队及公营企业之人员、群众组织及社会公益事务团体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即以贪污论罪:(1)克扣或截留应当发给或缴纳财物者。(2)买卖公物,从中舞弊者。(3)盗窃侵吞公有财物者。(4)强占强征或强募财物者。(5)意图营利,贩运违禁或漏税物品者。(6)擅移公款,作为私人营利者。(7)违法收募捐税者。(8)伪造或虚报收支账目者。(9)勒索敲诈收受贿赂者。(10)为私人利益而浪费公有之财物者。该文件还规定了具体惩处标准:(1)贪污数目在10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2)贪污数目在500元以上者,处5年以上有期待或死刑。(3)贪污在300元以上500无以下者,处3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4)贪污在100元以上300元以下者,处1年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5)贪污100元以下者,处1年有期徒刑或苦役,并追缴其贪污所得财物。‎ 除了依法惩贪制度外,边区政府还制定了干部管理教育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精简机构和俸以养廉制度。‎ ‎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政府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和完善惩治腐败法规建设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廉政建设的意义。(7分)‎ ‎【知识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试题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陕甘宁边区对建立和完善惩治腐败法规的建设十分重视,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文件,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明确具体,惩治严厉,可操作性强。 (2)抓住当时的时代特征,可从群众基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等角度来分析拓展。‎ ‎【答案】(1)特点:制定法规,惩治严厉;内容细致详实,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先行试点,逐步推行;加强思想教育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构和体制;充分表明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2)历史意义:提高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拥护支持;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现实意义:边区政府廉政建设的经验对现在的反腐倡廉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对于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人说,“真正的民主”指理性的审判和权力的分享,还有各种其他的公民美德,但是,民主是一种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由希腊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肯定存在着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被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意所要求的政策。‎ ‎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命全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 ——(美)塞缪尔·亨廷顿《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1)根据材料分析从公元前5世纪到18世纪欧洲人对“民主”的认识有何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以来法国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所作出的努力。(6分)‎ ‎【知识点】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1)该题属于比较理解型主观题,根据题中材料一可以发现:18世纪欧洲认为:民主由理性审判、权力分享、公民美德发展为自由、平等、博爱:政府由少数人操纵演变为必须接受公民的有效控制和制约;政府能采纳公意到必须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表达公意。 (2)解答本题要紧扣时间限制“18世纪”和国家限制“法国”。结合所学知识梳理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实践历程。其实践历程应包含法国大革命、一系列法律文件、民主制度确立等基本史实。‎ ‎【答案】(1)变化:民主由理性审判、权力分享、公民美德发展为自由、平等、博爱;政府由少数人操纵演变为必须接受公民的有效控制和制约;政府由不能采纳公意到必须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表达公意。(2)努力: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拿破仑时期颁布《民法典》,保护公民基本权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一 下面是一些有关朝鲜战争起因的网上评论资料:‎ 朝鲜战争爆发是半岛上两股力量为了统一的理想,失去控制而相撞的结果,单纯谈论谁是侵略者是不能理解当时的情势的。‎ 美国与中国就象两只狮子互相警惕地打量着对方,越来越浓的冷战气氛又让这种关 系更加雪上加霜,两只充满敌意的狮子不得不凭借对方气息来判断对方的来意,只要任何一方发动攻击,另一方必然针锋相对。‎ 在朝鲜战场局势尚混乱不堪之时,美国即大规模介入朝战,并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其反应之快,决非偶然,正是美国反对中国的新政策导致了朝鲜性质的迅速变化,朝战的爆发,提前暴露了美国远东政策的轮廓和实质。‎ ‎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 ——摘编自昊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引起朝鲜战争爆发的因素。(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将会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什么影响?(9分)‎ ‎【知识点】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试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1)因素主要当时的世界格局即国际背景分析作答。当时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超级大国的争夺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最终引发了半岛的战争。 (2)影响主要从东亚政局、美国、中国、朝鲜半岛几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造成对东亚政治格局的动荡不安,即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答案】(1)因素:朝鲜半岛上互不承认的两个政权互相对立、敌视,企图消灭对方、实现统一是战争爆发的内部原因:美苏冷战,大国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是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美国的圈钱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2)影响:使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苏美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诸葛亮之为相车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材料二 古往今来,人们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三分天下的史话,殊不知,“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蜀汉在与曹魏长期的对抗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综合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诸葛亮为执行以分裂为宗旨的三国鼎立,在蜀汉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这一切最终使得蜀汉经济崩溃,人口锐减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导致了蜀汉仅有42年的短命历史。‎ ‎——摘自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赢得普遍赞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葛亮的过失。(7分)‎ ‎【知识点】宋明理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可以得出诸葛亮本身具备的卓著政治、军事才干;封建正史和历代统治者的褒扬;《三国演义》和民间故事、戏剧等的渲染“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中的“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可以得出:诸葛亮制定并积极实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根据材料二中的,在蜀汉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可以得出为支持分裂战争,实行战争经济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长期的战争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答案】(1)原因:诸葛亮本身具备的卓著政治、军事才干;封建正史和历代统治者的褒扬;《三国演义》和民间故事、戏剧等的渲染;“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影响。(2)过失:诸葛亮制定并积极实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延缓了国家同意的进程;为支持分裂战争,实行战争经济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长期的战争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