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高2016届高三历史5月全真模拟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江西上高2016届高三历史5月全真模拟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西省上高二中2016届高三年级全真模拟文科综合试卷 命题人:黎俊峰 胡妙令 熊乐安 喻礼生 李蓉萍 黎芝根 ‎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题目要求的。‎ ‎24、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姓与氏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封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衰亡 ‎25.皇帝的正式头衔是“奉天承运皇帝”,“奉天承运”源于秦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后才止用。所谓“承运”指的是( )‎ A.承法、权、势之运 B.承仁政之运      ‎ C.承王道之运 D.承五德转移之运 ‎26. 颂、 雅、风最初是音乐的分类, 雅、颂诗为宗庙祭祀所传唱, 属于精英文化;风相对于雅、颂而言是地方文化。这两种文化本来是上下流传,界限分明的, 但孔子却将它们整合在一起,编入《诗经》。这根本上反映了 ( ) A.“ 士 ” 阶层的兴起 B. 宗法体制被打破 C.学术下移 D. 克己复礼的要求 ‎ ‎27. 江西官方‎2015年11月 4‎日首次对外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 专家组认为 , 以紫金城为代表的海昏侯国都和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为代表的墓葬区 , 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材料中主要涉及的制度是( )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祭祀制度 ‎ ‎28. 意大利桑德罗•斯奇巴尼认为,罗马家庭不根据血缘关系把家庭成员确定为家子和家孙,罗马法还把家庭当成共和国的“发源地”,罗马人开明进步,不根据人的出生而是依据罗马市民和非罗马市民( 包括奴隶)的意志,把人们吸纳进其社会中, 认识到社会是公共意志的产物并且通过共同意志才得以存续。这说明( )‎ A.罗马法抹灭了公民与非公民在法律上的差异B.罗马法的影响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C.罗马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了罗马的经济基础 D.罗马法体现并强化了罗马社会的开放性 ‎29.《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 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 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30.1911 年 12 月 , 孙中山说 :“ 谓袁世凯不可信 , 诚然 , 但我因而利用之 , 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 则贤于用兵十万 。 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 ( 清政府 ),覆之自易, 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 这说明孙中山 ( ) A. 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B. 被袁世凯表象迷惑 C.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D. 革命策略有合理性 ‎31.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的话:“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都彼此竞争。……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撕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从事战争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矛盾 B.因为经济利益的冲突使英德矛盾变得尖锐  C.欧洲矛盾重重使战争成为一种常态的现象 D.德国与英国不值得为商业利益而进行战争 ‎32. ‎1911 年 11 月 22 日《申报》 上记载: “日前邬瑞臣、袁滋卿、江宸春、王廷升四君发起,…开剪发大会,首由四君剪除,并演说理由。略云:吾人垂辫已受二百六十年之专制, 方今民国军政府吊民代罪,各省次第恢复,吾同胞堂堂汉身,亟应剪除腐败之物,岂甘久作牛马奴隶。”这段内容反映了( ) ①南京临时政府剪辫措施的影响 ②国人狭隘民族观念的体现 ③政治革命的思想启蒙作用 ④断发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3.1956 年 4 月 毛泽东说 :“ 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 , 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 , 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 ? 社会 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 ?” 当时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 A.国情认识模糊 , 经济决策失误 B.经济比例失调 , 制度优越难显 C.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建设经验缺乏 , 经济体制落后 ‎ ‎34.“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 莫过于和平缔造者”, 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1969—1974年任总统) 的墓志铭。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 尼克松缔造“和平” 的实质是( ) A.实力相对下降下的战略调整 B.以和平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 C.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35.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 在描述西方某文学流派时说: 它“是极端唯美的,白雪的高调使得它只可能在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流传而缺乏广泛的群众根基,因底气匮乏和先天孱弱, 更为糟糕的是,它太内化,太个人主义,太拘泥于个人感会潮流的距离也太远了一些”。 下列作品符这一流派的是( )‎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 (25)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 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 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 勋戚、 官僚地主通过赐田、 投献、 圈占等手段, 侵占小农土地; 苛重的赋役, 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 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 背井离乡, 汇集成一股洪流, 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此基础上, 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 在此基础上, 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 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 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 之说。 所谓“二十四民”, 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 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 相地、小唱、优人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 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 16—18 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式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 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度,没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 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 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有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 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 (15 分)‎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 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10 分) ‎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在史学研究领域,“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是经常被采用的两个历史分析维度。“主观动机”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前假定要达成的预期目的,“客观效果”是历史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事实结果和影响。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进程,对同一个历史事件而言,“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可能出现相一致的结果,也可能出现相背离的局面……‎ 请依据上述材料,运用中国古代史史实,就“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证。(要求:就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论证,也可提出新观点。至少分别围绕两个不同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实恰当、论证合理。)‎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海瑞(1514—1587),广东琼州琼山(今属海南)人。他认为“知县知一县之事。一民不安其生,一事不得其理,皆知县之责。” “浮沉取名,窃取官爵,非知县也”。从这一思想出发,抱着革弊兴利的决心,海瑞于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初到达淳安任上。 淳安,地瘠民贫,所产只有茶、竹、杉、柏。田亩悉归豪右,穷者卒岁不粒食,百姓“疾苦万状”,“民之逃亡者过半”。海瑞下民间,访其故。盖由于赋役不均,浮粮数多,大户转嫁。“富豪享三四百亩之产,而户无分厘之税。贫者产无一粒之收,虚出百十亩税差。不均之事,莫甚于此。赔貱(赔垫,赔补)则困苦,困苦不堪,相继逃亡,皆虚税所压为之,不可不加意也”。又淳安位于新安江下流,诸官舫日五六次,夫役迎往,费不可支。于是定《兴革条例》三十六项,悉心规划,认真清丈土地,度田定税,均平赋役。同时雷厉风行清查积弊,严行革除一切陋规,裁冗费,革冗役,息词讼,惩贪官,肃吏治,民困渐苏。 ‎ ‎——摘编自张树林《明朝海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海瑞进行变革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瑞进行变革的内容及其效果。(7 分)‎ ‎46.(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湖南省宪法》部分原文:‎ 第四条 省自治权,属于省民全体。‎ 第五条 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无男女、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无论何人,不得以人身为买卖之目的物。‎ 第六条 人民有保护其身体、生命之权。 ‎ 第十八条 人民有诉讼于法院之权。‎ 第三章 省之事权 第二十五条 关于左列各事项,省有议决执行权:‎ ‎⑴省以下之地方制度,及各级地方自治之监督;‎ ‎.....‎ 第四章 省议会 第二十八条 省议会,以全省公民直接选出之议员组织之。凡有选举权之人民,称公民。‎ ‎......‎ 第四十条 省议员,在会内所发之言论,对于会外,不负责任。‎ 第五章 省长及省务院 一 省长 第四十六条 省行政权,由省长及省务院行使之。‎ 第四十七条 ‎ 省长由省议会选出四人,交由全省公民总投票决选,以得票最多数者为当选。‎ 省长缺位时,即依本法第四十七条所定之方法,选举新省长。‎ 第五十五条 省长之职权如下:‎ ‎(一)公布法律,及发布执行法律之命令。‎ ‎(二)统率全省军队,管理全省军政。‎ ‎......‎ ‎(五)遇必要时得召集省议会临时会。‎ 第五十六条 省长执行前条各款之职权,皆须由省务院长及主管之省务员副署负责。‎ 二 省务院 第七章 行政 第八章 司法 第九十条 省设高等审判厅,为一省之最高审判机关,对于本省之民事、刑事、行政及其他一切诉讼之判决,为最终之判决。‎ ‎......‎ 第一百三十六条 本法公布后,须即由现省政府设立法制编纂,令拟定施行本法所必须之法 第一百四十一条 本法由全省公民总投票可决后公布之日施行。‎ ‎——长沙《大公报》,‎1921 年 1 月 30 日 材料二 《湖南省宪法》出版于 20 世纪 20 年代,那时中国盛行宪政思潮和联省自治运动,湖南省不但颁布了《湖南省宪法》,而且开始了真政的宪政实践。《湖南省宪法》作为省宪运动中联邦法律的典范,是近代湖南民主化实践,追求宪政的显著成就。‎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湖南省宪法》最终实施的主要因素。(9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湖南省宪法》的特征。(6 分)‎ ‎47.(15分)【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曾从中国招募14万华工,驰援欧洲战场。英法两国招募华工是为了支援他们的后方,为了更好地抵抗德军。美国参战后也得到了华工的支援。除华工之外,还有南非、印度、越南等地的工人到法国去。不过,它们都属于英、法的殖民地,而中国不是。‎ 中国的参战并非段祺瑞政府一时的冲动。中国参战是有一个社会思想基础存在的,这就是自1895年至1914年期间出现的民族危机意识。19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工代兵计划,梁士诒是此项计划的创始人。他认为可以利用欧洲战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争光。‎ 不幸的是,这段历史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几乎都被遗忘殆尽。世人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遗忘正好说明了人类的历史记忆从来都是选择性的。相关国家从一开始就有意地遮蔽这段历史。英国陆军部有意压制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他们担心英国工会组织会起来抗议。中国政府出于维护中立国地位的需要,也不得不低调处理华工参战问题。中国不希望德国方面知道中国在实施“以工代兵”战略。当然,由于华工大都是文盲,他们未能留下参战经历的丰富文字记载。凡此种种造成了我们今天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 ‎ ——根据徐国琦《西线上的陌生人:华工与一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发生在欧洲为什么却被称为世界大战?(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参加一战的历史被遗忘的原因。(8分)‎ ‎ ‎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 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梁启超的的活动。(7分)‎ ‎2016届高三年级全真模拟文科综合试卷历史答案 ‎24-25:CD 26-30:BBDCD;31-35:BCBAC ‎40. (25 分)(1) 特点: 社会分化明显, 多阶层出现; 行业特征突出; 主要从农业流向商业、 手工业等部门; 双向流动。(答出 3 点给 6 分, 答出 4 点给 7 分) 原因: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 政府的控制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赋役沉重; 土地兼并加剧; 科举制度的推动; 自然灾害频繁等。(答出其中 4 点即可, 8 分) (2) 原因: 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 孕育了大量职业官僚人员;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新 航路开辟, 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 新贵族; 以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为形式的文化运动, 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6 分) 共同影响: 促进新的经济因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推动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4 分) ‎ ‎41.(12分)评分说明:‎ 一等:(12—9分)(1)观点明确,充分正确运用中国古代史史实,理由充分。‎ ‎(2)明确阐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二等:(8—5分)(1)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史史实。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2)对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比较清楚。‎ 三等:(4—0分)(1)运用中国古代史史实不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观点不明,缺少论证。‎ ‎(2)对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没有认识,论述逻辑不清。‎ ‎41.示例:1、隋唐科举制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一致。(2分)‎ ‎(1)隋唐科举制的“主观动机”是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2分)‎ ‎(2)隋唐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2分)‎ ‎2、西汉封国制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相背离。‎ ‎(1)西汉封国制的“主观动机”是"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认为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因而使天子孤立无辅,秦朝灭亡),实行封国制,巩固皇权,稳定天下。(2分)‎ ‎(2)西汉封国制的“客观效果”是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如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威胁中央集权。(2分)‎ ‎(说明:只答观点,没有史实论证不给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45:(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赋役负担不均;民众贫困逃亡;徭役沉重等。(8 分,答出 4 点即可)‎ ‎(2)内容:制定条例,丈量土地,均分赋役;革除陋规,解决诉讼,整顿吏治。(4 分)‎ 效果:赋税收入增加;吏治得到整顿;民众负担减轻;社会矛盾缓和等。(3 分,答出 3 点即可)‎ ‎46:(1)主要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各自为政,军阀混战;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宪政思潮与联省自治的流行;当权者的努力;民众积极支持。(9 分,任答 3 点即可得 9 分)‎ ‎(2)特点:集中体现了近代湖南宪政实践和民主化实践;高度重视人民权利;以三权分立作为政治框架;赋予省高度的自治权;广泛运用公民投票制;注重对省长权力的制约。(6 分,任答 3 点即可得 6 分)‎ ‎47. (15 分) (1)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开展殖民扩张, 世界大部分地区成为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一战发生在欧洲, 但美、 日等国在欧洲以及在欧洲以外地区与德国展开了殖民地争夺; 南非、 印度、越南等殖民地以及中国直接派工人参加了一战。 (第一点 3 分, 其他两点各 2 分, 共 7 分) ‎ ‎(2) 英国为避免工会组织的谴责有意掩盖; 战胜国有意淡化中国的一战贡献; 北洋政府想维持表面上中立国的形象;华工大都是文盲, 缺少文献记载。 (每点 2 分,共 8 分)‎ ‎48.(15分)‎ ‎(1)推动维新变法;宣传西方思想;推动清政府宪政;反对袁称帝,推动孙中山革命运动;探索传统文化救国。(8分)‎ ‎(2)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梁启超站在时代前沿进行救国道路的探索这些活动是爱国的,进步的;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7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