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生物考前专题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复习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25  免疫调节及其在 维持 稳态 中的作用 专题 7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体验真题 诊断疑漏 栏目索引 回归核心 考向特训 体验真题 诊断疑漏 题组一 免疫调节的物质和细胞基础 1 2 3 4 5 6 7 8 解析 1.(2013· 新课标全国 Ⅱ , 4)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淋巴细胞包括 B 细胞、 T 细胞和吞噬细胞 B. 血液和淋巴中都含有 T 细胞和 B 细胞 C. 吞噬细胞和 B 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 解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根据 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不同,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 B 细胞和 T 细胞,所以 A 错误。 解析 1 2 3 4 5 6 7 8 2.(2014· 大纲全国, 3) 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T 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 效应 T 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 细胞和 B 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 B 细胞增殖 √ 1 2 3 4 5 6 7 8 解析   A 项, T 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 细胞免疫。 B 项,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 ( 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 密切接触,致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 C 项,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 B 细胞和 T 细胞,两者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 。 D 项,体液免疫过程中, 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3.( 地方卷重组 ) 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1) 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 T 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 识别 ( 2016· 四川, 6C)(    ) (2)B 细胞和 T 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其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 识别 ( 2015· 上海, 17B)(    ) (3)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 吞噬作用 ( 2014· 海南, 13ABC)(    ) × √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4)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 T 细胞,而 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2014· 江苏, 21AB)(    ) (5) 灭活病毒注入机体,机体中的 B 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再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从而使靶细胞裂解 ( 2009· 重庆, 4A 和 2013· 四川, 2C 改编 )(    ) ×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4.(2014· 新课标全国 Ⅱ , 30) 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 ( 草药灌胃 ) 、空白对照组 ( 蒸馏水灌胃 ) 和阳性对照组 ( 免疫增强剂 A 灌胃 ) ,并检测免疫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 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组二 免疫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 一类 特 定 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解析 解析   机体 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非 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1 2 3 4 5 6 7 8 (2) 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 T 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 T 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 T 细胞的作用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2 3 4 5 6 7 8 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解析 答案 解析  经过抗原的刺激后, T 细胞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可以识别并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 3) 在特异性免疫中, T 细胞可产生 ___ _ 因子 ,受到抗原刺激的 __ 细胞 可在 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 ____ , 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1 2 3 4 5 6 7 8 淋巴 B 抗体 解析  在体液免疫中,抗原可刺激 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受抗原刺激的 B 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5.(2016· 全国丙, 31)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 B 细胞破裂、 T 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 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 解析   B 细胞和 T 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细胞 。感染 病毒甲后,乙的 B 细胞破裂和 T 细胞功能丧失,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故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免疫功能下降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2) 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_____ 可 诱导 B 细胞增殖、分化成 ______ 和 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 解析   疫苗 是指用特定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可以作为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及 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 过程中,抗原经过免疫细胞处理后可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从而发挥二次免疫反应。 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3) 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 。 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 形 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胞吞 、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需要细胞消耗能量,被运输分子需依据细胞膜的流动性,实现大分子进出细胞 。 解析 答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6.( 地方卷重组 ) 判断下列叙述: (1) 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 作用 ( 2011· 重庆, 3C 改编 )(    ) (2) 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某疫苗 3 次较 1 次或 2 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 增强 ( 2014· 重庆, 4 改编 )(    ) ×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3)(2013· 山东, 3 改编 ) 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 ①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 抗原 (    ) ②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 过程 (    ) ③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 B 细胞 (    ) ④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 体液免疫 (    ) × × × √ 题组三 免疫失调相关内容考查 1 2 3 4 5 6 7 8 7.(2013· 新课标全国 Ⅰ , 4) 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 HIV 后的情况。 1 2 3 4 5 6 7 8 解析  由图丁看出,加入实验药物 b 后 HIV 的浓度还在增加,故 HIV 对实验药物 b 不敏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从图甲可以看出, HIV 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 从图乙可以看出, HIV 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 从图丙可以推测, HIV 可能对实验药物 a 敏感 D. 从图丁可以看出, HIV 对实验药物 b 敏感 √ 解析 1 2 3 4 5 6 7 8 解析 返回 8.(2014· 天津, 6)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 ( AChR ) 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物质 a 作为抗原能激活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 a 抗体与物质 a 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 a 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 AChR 特异性结合 减少 1 2 3 4 5 6 7 8 返回 解析   A 项,通过题图可以看出,物质 a 为抗原,能使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 a 抗体 。 B 项,抗 a 抗体能与物质 a( 抗原 ) 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被吞噬细胞清除 。 C 项,物质 a 引发的免疫过程通过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作用,则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 D 项,抗 a 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 AChR ,从而使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 AChR 特异性结合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表现为重症肌无力 。 回归核心 考向特训 依 纲联想 1. 免疫细胞的 “ 三个唯一 ” 与 “ 产生途径 ” 核心梳理 (1) “ 三个唯一 ”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而 B 细胞和记忆细胞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是浆细胞,只负责合成和分泌抗体;具有识别但不是特异性识别的是吞噬细胞,但能识别 “ 非己 ” 成分,这与糖蛋白有关。 (2) 浆细胞的三大产生途径: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 → T 细胞 → 淋巴因子 → B 细胞 → 浆细胞;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 → 浆细胞;抗原 → 记忆 B 细胞 → 浆细胞。 (3) 效应 T 细胞的二大产生途径: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 → T 细胞 → 效应 T 细胞;抗原 → 记忆 T 细胞 → 效应 T 细胞 。 2. 免疫功能针对对象的差异 防卫是针对外来抗原,而监控和清除是针对自身体内衰老、癌变的组织细胞 。 3. 图解记忆细胞的二次免疫 (1) 结构基础: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 “ 记住 ” 入侵的抗原。 (2) 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的原因是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 4. “ 三看法 ” 判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 一看抗原的 种类 (2) 二看免疫细胞的 种类 (3) 三看免疫的结果 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 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 → 细胞免疫 → 体液免疫 考向一 以文字表述的形式综合考查免疫调节 考向特训 解析 1.(2016· 江苏, 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是 (    ) A.HIV 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 H1N1 流感 B.HIV 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 被 HIV 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 HIV 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 识 别 和攻击 D.HIV 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 诊 断 HIV 感染 √ 解析   HIV 感染人群的机体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对 H1N1 流感的抵抗力下降, A 正确 ; 接种 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 HIV 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消灭 HIV , B 正确 ; 被 HIV 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并未暴露 HIV 蛋白质,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C 正确 ; HIV 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 HIV 感染, D 错误 。 2.(2016· 海南, 16)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 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病 D. 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 细胞 √ 解析 解析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 A 项错误 ; 吞噬细胞 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B 项正确 ;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属于免疫缺陷病, C 错误 ; 免疫系统 的防卫功能可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D 项错误 。 思维 延伸 答案 (1)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 记忆细胞 (    ) (2) 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 参与 (    ) (3) 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经过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体液免疫的作用 过程 (    ) (4) 记忆细胞在受到相应抗原刺激时细胞周期 不变 (    ) (5) 淋巴因子可促进受刺激的 B 细胞全部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特异性 抗体 (    ) × × × × √ 考向二 透过图考查免疫调节相关过程与机理 解析 3. 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 是 (   ) A. 图中有 3 种细胞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B. 物质 Ⅰ 具有促进细胞 D 增殖分化的作用 C. 物质 Ⅰ 和物质 Ⅱ 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细胞 B 和 C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 作用 √ 解析  细胞 A 为吞噬细胞,细胞 B 为 T 细胞,细胞 C 为 B 细胞,细胞 D 为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能识别大多数病菌,无特异性识别作用,浆细胞无识别病菌的能力,只有细胞 B 和细胞 C 可以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A 项错误 ; 物质 Ⅰ 为淋巴因子,能促进细胞 C 增殖分化,细胞 D 为浆细胞,不具有增殖能力, B 项错误 ; 物质 Ⅱ 为抗体,物质 Ⅰ 、 Ⅱ 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项正确 ; T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而 B 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D 项错误 。 答案 思维 延伸 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 (RNA 病毒 ) 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判断下列推测 : (1) 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 发达 (    ) (2) 细胞甲为 B 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 刺激 (    ) (3) 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 特异性免疫 (    ) (4) 病原体进入细胞丙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 性 (    ) × × × × 解析 4. 如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图甲 ① ~ ⑦ 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 ④⑤⑥⑦ B. 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①②③ 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 分 化 产生了差异 C. 图乙中曲线在 bc 段的斜率大于 de 段的斜率 D. 图乙中 m > 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 B 细胞 √ 解析  图甲 ① ~ ⑦ 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产生的只有 ①②③ ,而 ④⑤⑥⑦ 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 A 正确 ; 淋巴细胞 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 ①②③ 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 B 错误 ; 图 乙中 de 段斜率大于 bc 段, C 错误 ; 图 乙中 m > 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 ( 记忆细胞产生了大量浆细胞 ) , D 错误 。 思维 延伸 如图 1 是机体 ( 二倍体 ) 对某种病毒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图 2 是二次免疫的部分过程图解,其中甲、乙为免疫过程; ―→ 表示分裂、分化 ; 表示 免疫作用,请判断如下叙述 : (1) 图 2 中细胞 a → 细胞 a 的过程中,细胞内最多含有 4 个 染色体组 (    ) (2) 图 2 中细胞 b 和 c 分别是记忆 T 细胞和 浆细胞 (    ) (3) 图 1 中,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 2 中的细胞 a 和 b 增殖分化 有关 (   ) (4) 图 2 中细胞 c 和细胞 d 都可以识别 抗原 (    ) (5) 图 1 中的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浆细胞来自于 B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的增殖与 分化 (    ) 答案 √ √ √ √ × 解析 考向三 新情景信息中相关免疫问题的探讨与辨析 5. 人类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乙酰胆碱 (Ach) 受体当做抗原。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 — 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图中的突触前膜和肌膜构成突触 B.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 T 细胞 激活 而 增殖、分化,从而产生 Ach 受体抗体 C. 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 造血 干细胞 发育成 B 细胞 D. 肌膜上 Ach 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具有细胞通讯 功能 解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A 错误 ; 抗体 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而浆细胞是由 B 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 错误 ; 胸腺 是 T 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因此切除胸腺的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 T 细胞, C 错误 ; 肌膜 上 Ach 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具有细胞通讯功能, D 正确 。 解析 6.2011 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由三位科学家分享,其中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 “ toll 样受体 (TLR) ” 是单个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质,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并在细菌入侵时快速激活非特异性免疫,斯坦曼则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能激发 T 细胞,引起一系列反应,如制造出抗体和 “ 杀手 ” 细胞等,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 “ 入侵者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toll 样受体 (TLR) 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合成的场所是细胞核 B.toll 样受体 (TLR) 存在细胞内外两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 C. 树突细胞能激发 T 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D. 树突细胞激发 T 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 交流 √ 解析  据题意可知, “ toll 样受体 (TLR) 是单个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质 ”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A 错误 ; 题 中表示该蛋白质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因此该受体可能存在于细胞的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 B 错误 ; 树突细胞 能激发 T 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抗体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淋巴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 C 错误 ; 细胞 与细胞之间的彼此接触可以传递信息,这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来完成的,因此树突细胞激发 T 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正确 。 考向四 免疫相关实验 分析 7. 为了研究人的 T 细胞对 B 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于同一个体的 B 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下表所示 ( “ + ” 表示加入该细胞, “ - ” 表示未加入该细胞 ) 。将三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A 组 B 组 C 组 B 细胞 + + + T 细胞 + - - 受 抗原 刺激 的 T 细胞 - +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B 组培养液中可能产生了记忆细胞 B.A 、 C 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不同 C. 受抗原刺激的 T 细胞能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 D. 第 4 ~ 12 天 B 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 增加 √ 解析   A 组 B 组 C 组 B 细胞 + + + T 细胞 + - - 受 抗原 刺激 的 T 细胞 - + - 解析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 T 细胞,刺激 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 B 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 B 组中 B 细胞在受抗原刺激的 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故 A 、 C 正确 ; A 、 C 两组没有受抗原刺激的 T 细胞,也就没有淋巴因子,两组中的 B 细胞均不能分化成浆细胞,也就不能产生抗体, A 、 C 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相同,均为没有淋巴因子的作用,故 B 错误 ; 从 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第 4 ~ 12 天 B 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第 12 ~ 14 天,抗体量逐渐减少,故 D 正确 。 8. 下丘脑是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多样。某科研机构为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利用大鼠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 取健康成年大鼠 20 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b. 甲组大鼠做手术并损毁下丘脑前部 ( 不影响生存 ) ,乙组未做手术。 c. 分别向大鼠皮下注入等量 SRBC( 山羊红细胞 ) , 7 天后,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浮液。 d. 所得的细胞悬浮液与 SRBC 混合培养一段时间,检测 SRBC 细胞破裂情况,记录 OD 值。 注 :特异性抗原与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培养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 OD 值越高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注射的 SRBC 相当于 _____ 。 抗原 解析 答案 解析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 ,注射 的 SRBC 相当于抗原。 ( 2) 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 SRBC 破裂,说明其中含有 _____ 物质 ,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 _______ 。 抗体 浆细胞 解析  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 SRBC 破裂,说明其中含有抗体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浆细胞。 解析 答案 ( 3) 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 OD 值低于乙组,则结论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 或有帮助,或下丘脑促进 抗体 的形成 ) 解析  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 OD 值低于乙组,说明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 4) 有人认为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该如何 设置 _________________ __ _ 。 做 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 解析  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做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的影响。 返回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