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地理必修1考试卷(湘教版21份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年高中地理必修1考试卷(湘教版21份带答案)》 共有 2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A卷 课内练习 时间:15分钟 满分:40分 一、选择题(共24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水文   B.生物 ‎ C.地貌 D.气候 答案:B 解析: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 A.a B.b ‎ C.c D.d 答案:B 解析: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答案:D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答案:B 解析: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答案:A 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6.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答案:C 解析: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7.以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答案:A 解析:见下图 ‎8.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答案:C 解析:自然环境的要素还有动物、人类等,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极不协调的现象。地域差异为差异性,而不是整体性。‎ 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到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导致该区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气候 B.生物 C.地形 D.人类活动 ‎10.在④阶段,该大陆东侧最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9.C 10.D 解析:从图中地理环境的演变可知,该大陆随着地形的不断隆起,植被、气候等要素随之发生变化。45°纬线位于西风带内,山地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而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最可能形成温带荒漠环境,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国某地因金银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金银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答案:A 解析: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由题干和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说明植被这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故A项正确。本题只涉及一个区域,B、D项错误。图中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并未产生新功能,C项错误。‎ ‎12.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各环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生产功能 答案:B 解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砍伐植被、开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综合题(共16分)‎ ‎13.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回答(1)~(4)题。(8分)‎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老叶 ‎1 626‎ ‎3 112‎ ‎3 002‎ ‎3 322‎ ‎2 811‎ ‎1 516‎ ‎2 392‎ ‎1 728‎ ‎2 919‎ ‎3 488‎ ‎3 138‎ ‎2 585‎ ‎2 191‎ 成叶 ‎1 341‎ ‎2 422‎ ‎2 025‎ ‎2 025‎ ‎1 996‎ ‎993‎ ‎1 246‎ ‎1 031‎ ‎1 678‎ ‎2 253‎ ‎2 224‎ ‎2 145‎ ‎1 837‎ ‎620‎ ‎1 ‎ ‎1 ‎ ‎1 ‎ ‎1 ‎ ‎472‎ ‎749‎ ‎673‎ ‎886‎ ‎1 ‎ ‎995‎ ‎1 ‎ ‎1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嫩叶 ‎278‎ ‎267‎ ‎733‎ ‎323‎ ‎665‎ ‎250‎ ‎125‎ 土壤pH ‎5.10‎ ‎4.16‎ ‎4.67‎ ‎4.34‎ ‎4.70‎ ‎6.02‎ ‎5.42‎ ‎5.69‎ ‎4.95‎ ‎4.05‎ ‎4.51‎ ‎4.33‎ ‎4.48‎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__。‎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________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_______(正、负、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_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 答案:(1)A (2)主导 (3)负 (4)酸性 解析:(1)土壤中的矿物成分主要来自矿物质。(2)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4)由材料可知,土壤pH值越小,则茶叶锰含量越高,因此,茶树适宜种植在酸性土壤中。‎ ‎14.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所代表的地理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气温________,土壤冻结时间________,微生物作用缓慢,使________积累起来。‎ ‎(3)简要分析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1)光合 矿物质(矿物养分元素) (2)降水(水分) 气温(热量) 低 长 有机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B卷 课后作业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图中反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  )‎ A.a、b、c B.d、e、f ‎ C.a、c、e D.b、d、f 答案:B 解析:图中箭头所示的作用可分为两类,其中a、b、c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d、e、f为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下列关于图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当地的土壤盐碱化 答案:D 解析: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改变了地貌形态,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对应的是图中的e。‎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 ‎4.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下题。‎ ‎5.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6~7题。‎ ‎6.上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C 解析: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下列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 B.乙——改善地方气候 C.丙——增加 ‎ D.丁——加重 答案:B 解析: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因此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地方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减轻下游洪水灾害,因此丁应是减轻。‎ 下图为土壤的物质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答案:8.B 9.D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的,在土壤中的判别标准有二:一是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生物除了使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生物入侵,也称为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因偶然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步拓展的过程。据此回答10~11题。‎ ‎10.近年来,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北美一枝黄花”先后在沪、苏、浙、赣等地迅速蔓延,严重影响原有植被。其根本原因是(  )‎ A.这些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其生存 B.该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它生长 C.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没有天敌 D.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发生了变异 答案:A 解析:“北美一枝黄花”之所以在沪、苏、浙、赣等地迅速蔓延,根本原因是以上地区的气候适宜其生存,该区并非全是酸性土壤,植物的生存关键是看其与环境适应与否,并不是靠天敌来调节。‎ ‎11.“水葫芦”进入我国后,在南方水域大暴发,而在北方地区并未形成生态灾难,这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无其天敌,北方有其天敌 B.南方水域广阔,北方地表水贫乏 C.南方水污染较轻,北方水污染严重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答案:B 解析:水葫芦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水域广阔的地区,南方因适宜“水葫芦”生长而造成生态灾难。‎ 下图为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上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 B.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C.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才能影响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 D.地理环境的独立性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而水土流失可引起水文、地貌、土壤、气候的变化。这表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3.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 B.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C.水土流失都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 D.东北平原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 答案:B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水土流失在导致土壤被侵蚀的同时,也会导致地貌变化、植被退化、地方气候变化,因此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二、综合题(共34分)‎ ‎14.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圈,③属于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________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土壤 (2)整体性 黄河中下游 (3)生物状况 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 盐渍化 荒漠化 土壤污染(任选三项)‎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范围较大,涉及陆地和海洋。①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②是指森林,属于生物圈;③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④处为沉积岩,属于岩石圈;⑤属于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圈。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15.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E、G A (3)枯枝落叶 淋滤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5)温带荒漠 缺水 ‎(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解析: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的极薄风化壳,可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