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第1单元试卷卷(岳麓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第1单元试卷卷(岳麓版附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www.ks5u.com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史学家认为:禹治水时将各部落的征调劳动人手治水的公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分散的公权力变成了集中的公权力,当禹用这一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时候,国家政权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开始用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实质是(  )‎ A.国家机器的初步建立 B.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C.王位世袭制的创立 D.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完善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禹建立了镇压反抗者的国家机器,国家产生了,A项正确。中央与地方矛盾并没有消除,在古代中国一直存在,B项错误。启创立了王位世袭制,C项排除。D项“完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2.甲骨文中绝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   B.神权与王权合一 C.王权源于神权 D.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答案:D 解析: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是因为商王用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A、B、C三项均与此信息不符。故D项正确。‎ ‎3.《史记·殷本纪》称:“汤崩,太子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方式是(  )‎ A.禅让 B.世袭 C.考试 D.举荐 答案:B 解析:根据“殷本纪”等信息可知,其时间是商朝,可以排除A、C、D三项。A项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方式。C、D两项主要是指选官方式,与王位继承方式不符,王位继承方式包括禅让、世袭等。B项王位“世袭”制指王位继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在一姓一家内继承,这与材料所述相符。‎ ‎4.西周规定,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妃嫔),但弟弟的母亲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儿子为太子。这可以概括为(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父死子继 B.兄终弟及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立嫡以贵不以长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是要立母亲地位最高的儿子为太子,而不是年龄最大的,故D项符合题意。‎ ‎5.观察下图,此图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是(  )‎ A.诸侯国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 B.同姓亲族与异姓功臣是分封的主体 C.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D.诸侯国大多分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分析出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下游,排除A、D两项;分封的对象主要为亲族,异姓功臣仅占很少一部分,排除B项。故C项正确。‎ ‎6.西周青铜器“臣谏簋”出土于河北省。其铭文中记载,戎人侵扰地(今石家庄一带),邢侯委派臣谏率领一支军队驻扎于地。臣谏向邢侯禀告,因自己唯一的儿子战死,想选择长侄入朝继承自己的官职。此文物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周王室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B.中央集权制度 C.科举制 D.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河北省处于中国北部,不是西南,排除A项;西周时期还没出现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从所给材料看,没有体现出与科举制有关的信息,时间也不符合,排除C项;所给材料是说臣谏因为儿子死亡,没有继承人,所以想选择长侄入朝继承自己的官职,体现了血缘关系,正是宗法制的表现,因此,答案为D项。‎ ‎7.据西周史料记载:“作北子乍簋,用遗(馈)厥祖父日乙,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嫡长子继承以正朝纲 B.分封以维护周王统治 C.西周时开始出现国家 D.尊祖以祈求后代幸福 答案:D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为其北子(别子)乍作簋,用来祭祀其祖父日乙,祈求后代幸福安康。故D项正确。‎ ‎8.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国)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已经崩溃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秦已统一六国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答案:D 解析:“晋”“《左传》”等信息说明当时是春秋时期。“受县”“受郡”等信息说明分封制依然有序运作,排除A项。“上大夫”“下大夫”等信息说明等级制度依然存在,排除B项。C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原县”“受县”“受郡”等信息说明春秋时期郡县行政组织已经出现,故D项正确。‎ ‎9.《史记》载:“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左传》载(鲁)庄公十八年:“楚子克权,使斗缗尹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春秋战国时期,强国吞并弱国,大抵以弱国之地为县 ②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 ③是当时诸侯纷争的缩影 ④当时秦基本实现了统一(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实行,②错误。“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的记载印证了①。“楚子克权,使斗缗尹之”的记载印证了③。材料未涉及秦统一全国,④错误。故D项正确。‎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他要说明的是(  )‎ A.推行分封制不是圣人的本意 B.古代圣王不想废除分封制 C.分封制的立与废都是形势的需要 D.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实行与废除分封制需要适应现实的形势,因此,答案为C项。A项强调的是实行分封制是当时形势的需要,这只说明了问题的一面,不全面,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1.《孟子·告子》(下)曰:“以邻国为壑。”《孟子·离娄》(上)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有利于改变上述状况的历史事件是(  )‎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出现 C.秦统一六国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敌对、战乱频繁的情况。这种情况的结束是因为秦统一六国,故C项正确。分封制的确立是在西周初,A项错误;郡县制的出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对消除战国时期各国间的敌对状况没有直接影响,B项排除;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D项排除。‎ ‎12.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并非是为了改朝换代,以秦代周,而是要以一种新的帝国制度取代旧的邦国制度,因此他才自称‘始皇帝’,意即‘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皇权至高无上 B.朝臣参与议政 C.皇帝任免官员 D.地方服从中央 答案:A 解析:由秦始皇为“新制度的第一人”等信息,可判断“新制度”是指皇帝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 ‎13.《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日理万机,勤于政事 B.高度专权,独揽朝政 C.完成统一,巩固政权 D.实行分权,集思广益 答案:B 解析:A项是现象;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没有体现分权。故答案选B项。‎ ‎14.汉代有“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的说法。材料透露的信息是,皇帝(天子)(  )‎ A.权力源于民众的授予 B.应遵守法律规章制度 C.代表天管理公共事务 D.必须遵守天道,行仁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法者(指法律规章制度)”和“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可知,这是要求皇帝(天子)也要遵守法律规章制度。故答案为B项。‎ ‎15.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品级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亦为宰相,加此衔以示其正三品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之一,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其目的在于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选B项。‎ ‎16.武则天在宫城南面的南衙,照例任用三省的宰相们处理国务。此外,又在宫城的北门内,招集一批“文学之士”,以便集思广益,参议国事,并编撰书籍,时人称这批人为“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  )‎ A.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B.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C.成为中书省的最高机构 D.为后世所借鉴 答案:A 解析:北门学士其职责在材料中为“集思广益,参议国事”,说明他们参与了军国大事的决议,从而削弱了三省长官的职权,故A项正确。北门学士只是参与决策的机构,未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其影响,但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7.右面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机构设置的意图是(  )‎ A.权力下移、平民政治 B.权力上移、贵族世袭 C.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D.分割相权、皇权专制 答案:D 解析: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权力,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使、枢密院、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故答案为D项。‎ ‎18.史料载,北宋时期“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北宋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便于让官员相互监督牵制 B.加强皇权专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决策机构 答案:B 解析:从所给材料分析,宋朝时期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员数量均增多,一个职位有多个官员,虽然也起到了官员相互监督牵制的作用,但是主要是为了便于皇帝实行专制统治,排除A项,答案为B项。所给材料不仅仅是指地方,因此C项的说法是不全面的。D项内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信息,排除D项。‎ ‎19.下列对右图某朝代制度评价正确的是(  )‎ A.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C.容易导致权贵专权 D.是清朝军机处的雏形 答案:C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再结合右图,以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的是元朝,它改变了以前通过分宰相之权以加强皇帝专制的做法,把行政权集中于宰相手中,显然,宰相的权力过大,会导致权贵专权,因此答案是C项。A项是对唐朝三省制的评价;B项的说法错误,从图中看,是集中了相权;D项说法错误,元朝的中书省制与清代军机处没有直接联系。‎ ‎20.对地方的管理一直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难点和重点。阅读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西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宋 以文官为地方官,设通判和转运使 元 实行行省制 明 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事 A.专制主义不断得到强化 B.制度不断创新、调整、完善 C.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不断分权控制中央 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此题意在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情况,是就权力的分配而言的,而不是就决策而言的专制主义的情况;C项表述错误,分封制和藩镇的出现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表述错误,材料所述为控制地方。故B项符合题意。‎ ‎2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泽惠他的子孙后代,采取封王建藩制度。分封制一直在封建社会存在说明了(  )‎ A.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统治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C 解析:A项“有效”的表述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认血缘分封,B项错误。D项错在“历代”的表述上。皇帝通过分封体现皇权,以此来巩固统治,故选C项。‎ ‎22.史书记载:“至嘉靖间始委政内阁,而居首揆者,责任尤专,凡一时政治得失皆视其人为轻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内阁开始有了独立决策权 B.明朝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D.明朝内阁开始威胁了皇权专制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看出,嘉靖年间内阁权限迅速扩大,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C项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和决策机构,只是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故A、B、D三项皆错误。‎ ‎23.据史书记载:明代“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也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谴责)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说明(  )‎ A.辅臣对决策不起任何作用 B.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C.明朝皇帝勤于政事 D.辅臣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答案:B 解析:从所给材料“辅臣拟旨”可知,辅臣对决策还是起一定作用的,排除A项。由“几于擅国柄……帝一一省览窜定”可知皇帝有最终的决策权,也就说明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故答案为B项。C项只是表象。D项的说法虽然正确,但是材料主要是强调皇帝的作用,排除D项。‎ ‎24.有学者评价清朝政治体制时说:“所有官员都屈从于一套严密的规章、限制和牵制网络,哪怕是在他们个人控制范围之外的一些事情上,出现任何疏忽或过失都可能招来惩罚。”他意在说明清朝的官员(  )‎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适应皇权加强,明哲保身 答案:D 解析:材料说的是清朝官员屈从政治体制,不敢触碰体制、犯错,原因是小过错也可能受到惩罚。可见实际是清朝的官员适应皇权加强,避免引祸上身。答案为D项。‎ ‎25.史料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世人皆称军机处为枢密”。这说明军机处(  )‎ A.拥有决策权,类似于元朝的中书省 B.拥有行政权,类似于唐朝的尚书省 C.机构简单,类似于宋朝的枢密院 D.是临时机构,类似于皇帝秘书班子 答案:D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军机处只是听命于皇帝,没有决策权,因此A、B、C三项的说法错误。从“其制无公署”看,军机处不是正式的国家机构,而只是临时机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显然类似于皇帝的秘书班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 答案:(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接受了皇帝的称号”“三公九卿”“郡、县、乡”等信息可以答出汉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渊源”是对秦制的继承。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封建王侯”等信息可知,措施是分封诸侯王国;由材料二中的“自置吏”“得赋敛”可知,受封王侯可以自己任命官吏,收取赋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后果是诸侯国权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以私恩自裂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意义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地位和职权。(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4分)‎ 答案:(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唐太宗: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3)明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旨意行事。‎ ‎(4)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存废都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的绝对权威。‎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1)材料一中图示与哪一朝代有关?该朝代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特点?(4分)‎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一省制?实际效果如何?(6分)‎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哪一特点?(6分)‎ 答案:(1)北宋。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实行一省制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元朝中期以后,因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 ‎(3)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特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