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时间:20分钟)
*1. 如图所示,均匀T形物块A质量为m,夹在两个相同的水平垫板中,A与垫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垫板B、C以相同的水平速率v1对称且匀速地向两侧退开时,若要使A以速率v2匀速前移,作用在A中央位置上与v2同向的水平拉力F的大小应满足( )
A. Fμmg D. 不能确定
*2. 如图所示,一个重G=200N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同时物体还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g取10N/kg)
A. 10N,水平向左 B. 10N,水平向右
C. 20N,水平向左 D. 20N,水平向右
3. 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作用在物体上的滑动摩擦力只能使物体减速,不可能使物体加速
B. 作用在物体上的静摩擦力只能使物体加速,不可能使物体减速
C. 作用在物体上的滑动摩擦力既可能使物体减速,也可能使物体加速
D. 作用在物体上的静摩擦力既可能使物体加速,也可能使物体减速
4. 运动员双手紧握竹竿匀速攀升和匀速下滑时,所受的摩擦力分别是f1和f2,则( )
A. f1向下,f2向上,且f1=f2
B. f1向下,f2向上,且f1>f2
C. f1向上,f2向上,且f1=f2
D. f1向上,f2向下,且f1>f2
**5. 下列有关滑动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有压力一定有滑动摩擦力
B. 有滑动摩擦力一定有压力
C. 滑动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上的压力垂直
D. 只有运动物体才受滑动摩擦力作用
**6.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6kg的两物块用轻质弹簧相连,在一水平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弹簧原长l0=21cm,劲度系数k=6 N/cm,两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4,g=10 m/s2。求:两物块之间的距离。
7. 如图所示,当水平拉力为F=40 N时,质量为m=10 kg的木板可以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若在木板上再放一个质量为M的铁块,为使它们匀速前进,需要的水平拉力为60 N,求铁块的质量M。(取g=10 N/kg)
8. 如图,水平面上有一重为40N的物体,受到F1=12N和F2=6N的水平力作用而保持静止。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0.2,(g取10m/s2)。求:
(1)此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多大?
(2)若将F1撤出后,物体受的摩擦力多大?
(3)若将F2撤出后,物体受的摩擦力多大?
1. A 解析:物块A对垫板的压力均为,接触面上的摩擦力,由于物体A同时相对于垫板有两个方向的运动,所以接触面上的摩擦力与力F有一定的夹角,因此物块A以速率v2匀速运动时,,故选项A正确。
2. D 解析:物体相对地面向左运动,则摩擦力方向向右,又由于 ,则D正确。
3. CD 解析:作用在物体上的滑动摩擦力方向,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时,能使物体加速,比如物体轻轻放在水平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时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而加速,故A错误;当静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可能做减速运动,故B错误;当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可能做加速运动;当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可能做减速运动,故C正确;当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可能做加速运动;当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可能做减速运动,故D正确。
4. C 解析:运动员双手紧握竹竿匀速攀升和匀速下滑时,运动员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得知,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f1向上,f2向上,且f1=f2。
5. BC 解析: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有四个:相互接触、挤压、接触面粗糙、发生相对滑动,四者缺一不可。由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可知,A选项错、B选项正确。滑动摩擦力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而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所以滑动摩擦力方向跟接触面所受压力垂直,C选项正确。如擦黑板时,黑板是静止的,但相对黑板擦是运动的,也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所以关键是“相对运动”,故D选项错误。
6. 25cm 解析:对m2,有:F弹-f2=0
f2=μN2
N2=mg
由胡克定律,得:F弹=kx
解得:x=4cm
两物块间距离L=x+L0=25cm
7. 5kg 解析:由题意知,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得:,得:,放上铁块后还做匀速运动,所以,代入数据可得:。
8.(1)6N (2)6N (3)8N
解析:物体所受最大静摩擦力为:fm=μG=8N
(1)由于F1-F2=6N<fm
所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故有:f1=F1-F2=6N,方向水平向右。
(2)因为F2=6N<fm,物体保持静止,故所受静摩擦力为:f2=F2=6N,方向水平向左。
(3)因为F1=12N>fm,所以物体相对水平面向左滑动,故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3=μG=8N,方向水平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