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汉语知识
1.(2017黄冈中考)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D )
A.“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句话中,加点的词依次为助词、副词、形容词、名词。
B.“一带一路”“人物描写”“精力充沛”“吃了三碗”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以古代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中国汉唐建筑特色为设计灵感的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如同一只展开双翅的鸿雁。”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中心如同鸿雁”。
D.“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最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实用了。”这个二重复句的第一重是因果关系。
2.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乌当区永乐乡的桃花很美丽。”“这段旅程美丽了我的心情。”这两个句子中的“美丽”分别是形容词和动词。
B.“甲秀楼壮观”“古雅的阳明祠”“建设大数据库”这三个短语依次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C.“贵州桥梁建筑的民族特色集中体现在侗家风雨桥上。”句中“贵州桥梁建筑”是主语。
D.“我们不仅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个句子属于递进复句。
3.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
A.“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句中“把王老师”是状语。
B.“2017年5月下旬,贵阳启动‘大数据’活动。”这个句子是单句。
C.“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浇灌出成功的花朵。”这个句子属于递进复句。
D.“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这个句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4.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
A.“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名词。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火焰一样繁密。”句中“露出老态”“坚固稳定”“炸开的火焰”依次是动宾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C.“奶奶善于用童话解释极其复杂的难题。”这个句子中“善于用童话”和“解释”依次是状语、谓语。
D.“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5.下列关于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A.“清镇打造茶马古镇,再现昔日魅力。”句中“打造”和“魅力”依次是动词、形容词。
B.“中国崛起”“畅游花溪”“观山湖灯会”依次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C.“全世界从贵州感受到了中国西部古老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句中的“底蕴”是宾语。
D.“禁毒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这是一个递进复句。
6.下列关于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A.“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英勇的革命烈士。”句中“是”后面的三个短语都是偏正短语。
C.“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依次是名词,代词和动词。
D.“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句中的“跌坐”是谓语。
7.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
A.“他虽然成绩不怎么好,但是却有着一颗热忱助人的心。”这是转折复句。
B.“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把中国农村生活的现实写得非常到位。”这个句子中的“非常到位”作补语。
C.“我家住在小船上,漂流停泊芦花丛。”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D.“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句中“梦想”和“活力”依次是名词、名词。
8.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
A.“天真快乐”“我的成绩”“他辛苦了”这几个短语的结构都不一样。
B.“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一个单句。
C.“贵阳市的市民2011年初又遭遇了一场凝冻灾害。”句中的“贵阳市”是主语。
D.“尊重人才,才能更好地集纳人才,推动发展。”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9.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B )
A.“聪慧”“伫立”“格局”分别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D.“开放的贵州欢迎你。”这个句子中的“欢迎”是谓语。
10.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即将通车的毕生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在贵州境的一段,也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678网’中第七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句子是一个并列复句。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这个句子是一个递进复句。
D.“今日的贵阳,已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于一体的服务中心。”这个句子是一个单句。
11.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这个句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孜孜不倦”“无动于衷”“心情舒畅”分别是偏正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
C.“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句中“9月3日上午”是定语。
D.“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顽固。”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12.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制造”“报答”“维护”“沸腾”这几个词词性相同。
B.“我的老师”“完全相信”“非常坚强”“多么可爱”这几个短语与“一位顾客”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C.“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身体躲藏”。
D.“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13.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A.“故乡”“隐藏”“庄严”这三个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快乐沉静”“精神世界”“体验生活”这三个短语分别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补充短语。
C.“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这个句子中“奇妙”是补语。
D.“我们正在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走进青春”。
14.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等到他预备去摘干苔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已经站不起来了。”句中加点的词语依次是动词、副词。
B.“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句中加点的“万籁俱寂”“百鸟啾啾”都是主谓短语。
C.“无论近处或远处的景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这个句子是一个选择复句。
D.“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句中“在苍茫的大海上”是状语。
15.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C )
A.“美丽”“端庄”“晶莹”“沸腾”“特别”都是形容词。
B.“红色记忆”“大别神韵”“振兴老区”“医圣遗风”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相同。
C.“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的来信,而且是多么可喜的消息。”这个句子是递进复句。
D.“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出现在眼前”。
16.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
A.“敬业与乐业”“孤独之旅”“热爱生命”都是偏正短语。
B.“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阳大数据广场后认为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这是一个单句。
C.“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句子中的“上海世博会”是定语。
D.“慈悲不但让受施的人幸福,而且也会让施与的人幸福。”是一个递进复句。
17.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下面是一条流得很慢的河。”一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数量词、副词。
B.“在颠沛流离中生活过的人都期盼安居乐业。”句中的加点词“颠沛流离”和“安居乐业”是一组反义词。
C.“他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句中的加点词语“白嫩”属于褒义词。
D.对“热爱生命”“范进中举”“敬业与乐业”三个短语类型的判定依次为: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18.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
A.“音乐诠释人生的酸甜苦辣,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一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助词、名词。
B.“时下,贵阳街头的花草树木都吐露新芽,处处春意盎然的景象美不胜收。”句中加点的词都是褒义词。
C.“在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把失败变成成功的垫脚石。”句中“成功”与“失败”是反义词。
D.对“断章取义”“天伦之乐”“恪尽职守”三个短语类型的判定依次为: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19.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
A.“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句中加点的词在这里属于动词。
B.“杨修是一个拔尖的人物,恃才放旷。”句中“恃才放旷”是贬义词。
C.“怅然”与“欣然”不是一组近义词。
D.“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名词。
B.“那棵白杨树像士兵一样挺立在山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个句子中的“欣欣然”是动词。
D.“可爱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这个句子中的“环境”是中性词。
21.下列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山川”“贵阳”“想念”“心灵”等词语全都属于名词。
B.“妈妈给我买了许多饼干、面包和蛋糕。”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优秀”“美丽”“慷慨激昂”“奥运会”等词语都是褒义词。
D.“美得很”“咬死了”“打谷”都是后补短语。
22.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
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依次是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
B.“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句中的“高兴”和“尴尬”是一组反义词。
D.“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这个句子中的“中国”和“自己”是定语。
23.下列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句中加点的词语依次是名词、动词。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论”与“实验”是一对反义词。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句中加点词语“汲取”是贬义词。
D.“正确答案”“渔舟唱晚”“完成任务”三个短语的类型依次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24.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我会永远爱我的母亲,由今天直到永远。”两句中加点的“永远”都是副词。
B.“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句中的加点词是褒词贬用。
C.“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有历史和传统”。
D.“片面的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片面的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错误的。”这是一个复句。
25.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
A.“可爱的人”“敬畏生命”“雄伟壮丽”“打量一番”这四个短语分别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和后补短语。
B.“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个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从那以后,我常在这棵月桂树下玩耍。”句子的主干是“我玩耍”。
D.“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这个句子是一个因果复句。
26.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绿油油的田野,显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句子中“绿油油”是中性词。
C.“魅力贵阳欢迎您的到来!”这个句子中“魅力”是定语,“到来”是谓语。
D.“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时有40多个国家元首观礼。”这个句子中的“有”是动词。
27.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
A.“愿望”“冷静”“浏览”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这句话中的“美丽”和“鼎盛”是褒义词。
C.“喜悦”“直爽”“轻捷”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形容高兴快乐的样子。
D.“《音乐之声》的女主角玛丽亚温柔得像绵羊一样。”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8.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
A.“萧瑟”“格外”“沉湎”分别是形容词、副词、动词。
B.“何满子也真是聪慧灵秀,脑瓜儿记性好,爱听故事,过目不忘。”这句话中的“聪慧”和“过目不忘”是褒义词。
C.“倡导”“遏止”是一组反义词。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句诗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9.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
A.“悬崖峭壁”“铜墙铁壁”“和风细雨”三个短语的结构相同,都是并列短语。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句中加点的词是褒词贬用。
C.“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贵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真是爽爽的贵阳。”句中的“严寒”和“酷暑”是一组反义词。
30.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
A.“对于这件事,除非你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我将撕毁合同。”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
B.“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呼吁”“程序”“和平”“动态”“平静”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看,属于中性词。
D.“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与“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两句中“朦胧”一词从词性上看都是形容词。
31.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
A.“弯曲”“友谊”“佩服”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动词。
B.“基因的结构非常容易发生变化。”这个句子中的“容易”是状语。
C.“诚实”“老实”“踏实”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形容忠诚、规矩、切实的态度。
D.“生命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说它脆弱,它就像薄冰一样不堪一击;说它坚强,它又如大山一般坚韧不拔。”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2.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
A.“宝贵”“角色”“经常”“飞翔”四个词语的词性各不相同。
B.“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句中加点的“慌张”“镇静”是一对反义词。
C.“于勒被认为是家族的败类,所以被送到了去往美洲的商船上。”句中加点的词语“败类”是贬义词。
D.“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