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7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 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 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 羌族 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 元昊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 西夏 。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
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 防御 政策。
4.澶渊之盟
( 1 )背景: 宋真宗 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 寇准 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 澶渊之盟 ”。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 岁币 。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7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A )
A.契丹族 B.犬戎族
C.汉族 D.党项族
2.他是一位少数民族首领,曾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政策,主动吸纳汉族先进文化。这位“首领”是( D )
A.松赞干布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材料中“夏”的建立者是( D )
A.禹 B.耶律阿保机
C.赵匡胤 D.元昊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
4.辽军兵临澶州城下时,力主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C )
A.魏征 B.房玄龄
C.寇准 D.杜如晦
5.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中的第三个拐点是“澶渊之盟”,此盟约使交战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局面。该盟约是( C )
A.北宋与大理达成的和议
B.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议
7
C.北宋与辽达成的和议
D.辽与西夏达成的和议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6.历史剧中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使臣可以答应的条件是( B )
A.北宋向元昊称臣
B.北宋给西夏岁币
C.北宋边境不设防
D.北宋向西夏割让领土
7.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 1 )填写出图中A、B表示的政权名称。
A: 北宋 B: 西夏
( 2 )a、b表示这两个政权的都城,填写出a、b表示的都城名称。
a: 东京( 或开封 ) b: 兴庆
课后巩固提升
1.辽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的共同原因是( C )
A.军队规模庞大,武力强大
B.创制汉字
7
C.学习中原文化,发展生产
D.汉人迁入
2.下列关于党项族的表述正确的有( B )
①原属匈奴的一支 ②创制了西夏文字 ③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④只有游牧业,没有农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 D )
4.京剧《澶渊之盟》中有一句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唱词中的“寡人”应是( C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祖
5.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接的边境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将“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永静”等。这种现象应出现于( B )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夏和议前 D.宋夏和议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长期和平,边境一些地方的改名反映了宋辽两国的和平相处,B项符合题意。
6.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 白发年迈的老人 )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D )
A.北宋的实力遭到削弱
B.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7
D.辽宋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7.下图是辽《东丹王出行图》( 局部 ),从中可以看出画中人所穿的衣服同当时的宋人着装相似。这主要是( C )
A.被北宋政府征服并强迫改装的结果
B.契丹人为了向北宋政府示好
C.长期民族交融的结果
D.与北宋贸易交流的需要
8.某同学在学习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后,归纳总结了它们的共同点,其中表述有误的是( C )
A.结束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给对方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9.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 )黄帝、大禹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改正:“大禹”改为“炎帝”
【√】( 2 )十六国时期,前秦氐族皇帝苻坚锐意改革,境内胡汉民族关系有所改善。
改正:
【×】( 3 )宋太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
改正:“宋太祖”改为“唐太宗”
【×】( 4 )辽世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改正:“辽世宗”改为“辽太宗”
7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辽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 指燕云十六州 ),拓跋( 党项族 )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 指中原 )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 1 )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政权:北宋。少数民族:契丹族。
( 2 )哪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事件的历史影响。
澶渊之盟。历史影响:一方面加重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但同时促进了宋辽的和平相处与交流。
( 3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二敌”分别是指什么政权?结合材料,分别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辽、西夏。特征: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加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