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课件教案及练习(共21套部编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课件教案及练习(共21套部编人教版)》 共有 2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识字一 神州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州、涌、峰”等15个生字,会写“州、湾、岛”等9个生字。‎ ‎2、初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课文的节奏,初步了解识字一的主要内容。‎ ‎3、读一读,记一记课后第三题的四字词语,初步体会这些词语的大概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初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了解识字一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祖国山河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初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收集有关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团结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祖国的地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祖国版图的形状。‎ ‎2、教师引导:同学们,我国的版图就像一只雄鸡,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无数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一——神州谣。‎ ‎3、板书课题:识字一 神州谣 ‎4、指导学习生字“州”。‎ ‎“州”翘舌音,韵母是ou,注意朗读时口型的变化。‎ ‎5、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朗读诗歌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识字一,提出要求:大声朗读识字一,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识字一,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朗读的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2、出示本课的15个生字,指生读一读,相机正音。‎ ‎“涌、峰、耸、浓、荣”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后鼻韵母。‎ ‎“情谊”的“谊”读第四声。‎ ‎“繁荣”的“荣”声母是r,卷舌音。‎ 抽读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练习朗读生字,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学习。‎ 5‎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句子的停顿,教师相机出示标好停顿符号的课文。‎ 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 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台湾岛 ,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各/民族,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 指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好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全班交流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总写祖国山川的壮美。‎ 第二自然段写祖国具有代表性的山川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四自然段写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繁荣。‎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整篇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出示课后第三题的八个四字词语,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生朗读,相机正音。注意“炎、巍、奋”的读音。‎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八个四字词语,初步体会这八个词语的主要意思。‎ ‎3、教师讲解“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神州大地、世界大同”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继续朗读着八个四字词语并积累。‎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9个生字,学生自由读一读,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生字的书写要领。‎ ‎2、全班交流:‎ ‎“州”笔顺为点、竖撇、点、竖、点、竖。第二笔为竖撇,第四笔和第六笔竖要写的挺直,并且第六笔的竖略长一些。‎ ‎“岛”是一个独体字,第一笔是撇,在书写的时候,竖折折钩要略向左弯后勾出,中间的“山”稍微扁一些,略偏向左边。‎ ‎“民”独体字,第三笔竖提的竖要直,最后一笔斜沟要成弓形,尽量写得舒展。‎ ‎3、教师示范书写“岛、民”两个汉字,边写边强调书写要领。‎ ‎4、学生练习描红并仿写,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 ‎5、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并相机评价。‎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一的15个生字,朗读了识字一并了解了识字一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识字一,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六、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的节奏。‎ ‎2、抄写生字。把今天学到的9个汉字加上拼音抄写四遍并组两个词语。‎ 识字一 神州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识字一,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练习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识字一 神州谣》的生字,了解了识字一的主要内容。下面老师来检查检查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2、出示识字一的生字词语及课后第三题的四字词语,指生朗读,相机正音。‎ ‎3、指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课文的节奏。‎ ‎4、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识字一——神州谣。‎ ‎5、板书课题:识字一 神州瑶。‎ ‎6、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5‎ ‎1、同学们,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呢?‎ 指生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出示识字一第一段: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 理解“神舟”和“中华”这两个词语。‎ 教师讲解:“神州”和“中华”这两个词语都是我们国家的代称,除了这两个词语之外,我们国家的代称还有“华夏、海内、九州”等等。‎ 教师继续引导:第一自然段总写了祖国山川的壮美,那么祖国的山川有什么特点呢?在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一个字写出了山川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本书——美。‎ 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含义:“美”可以理解为“美丽、壮美”。‎ 祖国的山川很美,美到什么程度呢?(可入画)‎ 引导学生理解“可入画”的意思是可以作为一幅画。“山川美,可入画”这句话的意思是祖国的山川景色壮美,就像一幅画。‎ 引导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山川壮美的特点。‎ ‎3、出示第二自然段: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黄河——奔 长江——涌 长城——长 珠峰——耸 理解“奔、涌、长、耸”这四个字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联系与之相对应的四个景物,体会这四种景物的特点。‎ ‎“奔”是奔腾的意思,写出了黄河水奔腾咆哮的样子。‎ ‎“涌”是指汹涌,写出了长江汹涌澎湃的样子。‎ ‎“长”指漫长,写出了长城的绵延漫长的特点。‎ ‎“耸”是高耸,写出了珠穆朗玛峰的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特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一步体会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出示祖国版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台湾岛的位置。‎ 5‎ 教师相机讲解有关台湾岛的知识,告诉学生台湾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领土,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岛是一个美丽的海岛,岛上有日月潭、阿里山等美丽的风景区。‎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台湾岛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一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关于我国的民族,大家知道哪些知识呢?引导学生说一说,关于我国民族方面的知识。‎ 学生介绍,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补充: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藏族、壮族等等,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居住地区等等。课后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方面的知识,读一读,看一看。‎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我国各族人民之间情谊深厚,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三、总结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的山川、民族,知道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把识字一完整的读一读,进一步体会祖国山川的壮美、民族的多样。‎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识字一,提醒学生注意读准课文的节奏。‎ 在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我们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神州大地上,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无数的奇迹,让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以作为一个华夏儿女而自豪,以有这样繁荣昌盛的祖国而骄傲,下面我们再次大声的朗读全文,读出我们心中的自豪感,读出我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我们国家的民族方面的资料,读一读。‎ 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