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化学实验选择题
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B.向某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C.将8 g NaOH固体溶于100 mL水配成2 mol·L-1的NaOH溶液
D.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答案】A
2.下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仪器洗涤干净倒掉水后,水在仪器上应既不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B.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大
C.将玻璃导管蘸水后,边旋转边向橡皮导管中插入使其连接起来
D.做银镜反应实验后的试管内壁附有银,可用稀硝酸清洗
【答案】B
【解析】玻璃仪器洗涤干净倒掉水后,水在仪器上应既不成滴也不成股流下,A项正确;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会有热量损失,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B项错误;玻璃导管蘸水后,有利于插入橡皮导管中,C项正确;稀硝酸能溶解银,可以用稀硝酸清洗银镜反应实验后试管内壁附着的银,D项正确。
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
B
常温下,将铁片浸入足量浓硫酸中
铁片不溶解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KIO3
D
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溶液变浑浊
相同条件下,乙酸的酸性一定比苯酚强
【答案】D
【解析】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是CO2或SO2,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O、HCO或SO、HSO,错误;B.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发生了化学反应,错误;C.淀粉溶液遇碘变蓝,遇KIO3
9
不发生变化,该食盐中可能含有KIO3,错误;D.苯酚钠和乙酸反应生成苯酚和乙酸钠,说明乙酸的酸性比苯酚强,正确。
4.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且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液体呈紫色
氧化性:Br2>I2
B
常温下,打磨后的铝片放入浓HNO3中,无明显反应现象
常温下,铝不与浓HNO3反应
C
强酸性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后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
溶液中一定含有SO和Fe3+
D
用pH计测定NaF溶液和CH3COONa溶液可知:
pH(NaF)<pH(CH3COONa)
酸性:HF>CH3COOH
【答案】A
5.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答案】D
【解析】A项,缺少浓硫酸作催化剂;B项,左池Fe和FeCl3
9
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C项,碳和浓硫酸加热生成SO2和CO2,两种气体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装置形成了封闭体系,用手捂住烧瓶,装置内气体受热压强增大,使玻璃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证明气密性良好,故D项正确。
6.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蔗糖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B
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
溶液变成棕黄色,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出现气泡, 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Fe2+催化H2O2分解产生O2;H2O2分解反应放热,促进Fe3+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C
铝片先用砂纸打磨,再加入到浓硝酸中
无明显现象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 铝被浓硝酸钝化
D
向等浓度的KCl、KI混合液中逐滴滴加AgNO3溶液
先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
Ksp (AgI)
【答案】B
9
7.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B.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盐酸中,然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Fe(NO3)2样品在加入盐酸前已氧化变质
C.在食盐试样中依次加入盐酸和KI溶液、淀粉溶液后变蓝,说明食盐试样中可能含有KIO3
D.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可确定该溶液中有Cl-存在
【答案】C
【解析】进行焰色反应时,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存在Na+,则该溶液可能为钠盐溶液或NaOH溶液,A项错误;酸性条件下,NO能将Fe2+氧化为Fe3+,B项错误;KIO3在酸性条件下能将KI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变蓝,故说明食盐试样中可能含有KIO3,C项正确;SO与Ag+反应也能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故不能确定该溶液中有Cl-存在,D项错误。
8.下列实验所用试剂、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实验
实验内容
试剂
现象和结论
①
鉴别K2CO3和Na2SO3
盐酸、澄清石灰水
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K2CO3
②
鉴别NO2和Br2蒸气
湿润的淀粉KI试纸
试纸变蓝色的是Br2蒸气
③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氯化铁杂质
碳酸钙
调节溶液的pH为3.7,再过滤
④
鉴别AlCl3溶液和MgCl2溶液
氨水
产生白色沉淀,然后白色沉淀消失的是AlCl3溶液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硫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①正确;NO2和Br2蒸气都具有强氧化性,均可以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用此法不能鉴别NO2和Br2蒸气,②错误;碳酸钙消耗氯化铁水解产生的H+,使氯化铁的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生成氢氧化铁沉淀,③正确;AlCl3溶液和MgCl2溶液与氨水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铝沉淀不溶于氨水,④错误。
9.实验室中一瓶固体M的标签右半部分已被腐蚀,剩余部分只看到“Na2S”字样(如图所示)。已知固体M只可能是Na2S、Na2SO3、Na2SiO3、Na2SO4中的一种。若取少量固体M配成稀溶液进行有关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用盐酸一种试剂就可以确定该固体M的成分
9
B.往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固体M为Na2SiO3
C.常温时用pH试纸检验,若溶液的pH=7,则固体M一定是Na2SO4
D.往溶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固体M为Na2SO4
【答案】D
10.下列物质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检验试剂、除杂试剂和除杂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及其杂质
检验试剂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HCl(Cl2)
湿润的淀
粉KI试纸
饱和
食盐水
洗气
B
C2H5OH(H2O)
无水硫酸铜粉末
生石灰
蒸馏
C
CO2(SO2)
品红溶液
饱和碳酸钠溶液
洗气
D
NH4Cl(I2)
淀粉溶液
无
加热
【答案】B
【解析】用饱和食盐水除去的是HCl,A项错误;用无水硫酸铜粉末可检验C2H5OH中的H2O,加入生石灰,CaO与H2O反应生成Ca(OH)2,再通过蒸馏即可得到C2H5OH,从而将C2H5OH中的H2O除去,B项正确;CO2可与Na2CO3溶液反应,除去CO2中的SO2,应用饱和NaHCO3溶液,C项错误;直接加热会导致NH4Cl分解,D项错误。
11.物质的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操作,也是化工生产及物质制备中的主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可选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然后将两层液体分开
B.在提纯鸡蛋中的蛋白质时,可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NH4)2SO4溶液,然后将所得沉淀滤出,即得较纯的蛋白质
9
C.油脂的提纯中,可将油脂加入浓NaOH溶液中加热,然后过滤,滤出的溶液即为较纯的油脂
D.甘蔗是制备蔗糖的主要原料,榨出的甘蔗汁因含色素而呈棕黄色,在制取蔗糖前应先加入适量的活性炭,搅拌、过滤、蒸发结晶,即得较纯的蔗糖
【答案】C
12.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试剂
试纸或试液
现象
结论
A
亚硫酸钠、硫酸
品红溶液
褪色
SO2具有还原性
B
浓盐酸、浓硫酸
湿润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色
HCl为酸性气体
C
浓盐酸、二氧化锰
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
变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D
浓氨水、生石灰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色
NH3为碱性气体
【答案】A
【解析】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是由于SO2具有漂白性,A项错误;HCl为酸性气体,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遇HCl气体变红,B项正确;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说明Cl2将KI氧化为I2,C项正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气体变蓝,D项正确。
13.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反应速率会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加快
用3 mL稀硫酸与足量纯锌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较慢,然后加入1 mL 1 mol·L-1CuSO4溶液,迅速产生较多气泡
9
B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硝酸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
证明“84”消毒液的氧化能力随溶液pH的减小而增强
将“84”消毒液(含NaClO)滴入品红溶液中,褪色缓慢,若同时加入食醋,红色很快褪为无色
D
证明氯化银的溶解度大于硫化银的溶解度
向2 mL 0.1 mol·L-1硝酸银溶液中加入1 mL 0.1 mol·L-1NaCl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几滴0.1 mol·L-1的Na2S溶液,有黑色沉淀生成
【答案】C
14.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固体a
溶液b(足量)
溶液c
实验目的
A
Cu
浓硝酸
NaOH溶液
验证该反应生成NO2
B
MnO2
浓盐酸
NaOH溶液
验证该反应生成Cl2
C
CaCO3
稀盐酸
Ca(OH)2溶液
验证该反应生成CO2
D
Na2SO3
浓硫酸
品红溶液
验证该反应生成SO2
【答案】B
9
15.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现象及原理均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棒蘸取NaClO溶液点在干燥的pH试纸上,试纸呈现蓝色,证明HClO是弱酸
B.将一定量的FeCl3晶体、盐酸依次加入容量瓶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FeCl3溶液
C.为证明Cu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了CuSO4,可将反应后的混合液冷却后再加入水,若显蓝色即可证明生成了CuSO4
D.用乙醇、乙酸及浓硫酸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中发现忘加碎瓷片,需在完全冷却后再补加
【答案】D
【解析】A项,NaClO溶液有强氧化性、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其pH,应用pH计测定,错误;B项,容量瓶不能直接配制溶液,错误;C项,由于反应后浓硫酸有剩余,故应将混合液冷却后倒入水中,错误;D项,必须完全冷却后再补加碎瓷片,如趁热补加,会暴沸,正确。
1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pH,前者pH比后者的大
非金属性:S>C
B
向CH2===CHCH2OH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
CH2===CHCH2OH中含有碳碳双键
C
将0.1 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1CuSO4溶液,沉淀变为浅蓝色
同温下,Ksp[Mg(OH)2]>Ksp[Cu(OH)2]
D
将某化合物在酒精灯上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为紫色
该化合物一定是钾盐
9
【答案】C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