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 1 页 共 6 页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南开区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
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距今约 1 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
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 1 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
草原文化区。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A.时间早 B.一元化
C.独特性 D.多元化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
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极为神速。”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朝时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B.北宋活字印刷术开始盛行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推动了宗教的传播
3.柏拉图强调(雅典)民主政治是由穷人或平民掌权的,而在当时雅典的现实中穷人或
平民是一些没有闲暇时间的人们,没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意味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智
慧,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在柏拉图看来,当时雅典民主出现的问题是
A.破坏了“轮番而治” B.削弱了治国者的能力
C.不能真实反映民意 D.易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4.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
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
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
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
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 2 页 共 6 页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分析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5.
右图为清政府于 1902 年在天津东北角
成立的直隶官银号,由银号向工厂拨借资
本,成为北洋(天津)实业与直隶早期近代
工业创兴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柱。这反映了
清政府
A.重视对天津的经济开发 B.全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 D.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一文中夸过曾国藩,认为“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
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而孙中山则认
为曾国藩“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肖”。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评价,这反映
出
A.历史人物都是通过历史评价呈现
B.社会环境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C.历史评价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评价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7.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
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
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 B.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8.1850年代的英国(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倚赖一种不可或缺的进口原物料。这原物料
大部分由美国供应,而那地区政治局势不稳。趁着局势还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英国开始
着手开发替代来源,英国人的主要目标锁定印度。由此可知,这种原物料是指
A.煤 B.石油
C.鸦片 D.棉花
9.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多数人民专制之在美国,和皇帝之在欧洲,是一样的可怕。”
由此推知,麦迪逊认为美国应该
A.限制选举权以防范民主被滥用 B.实行联邦制以强化中央集权
C.限制总统权力过大以保障民主 D.实行民主原则选举国家元首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 3 页 共 6 页
10.二战后,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这引起国际舆论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
批评,这迫使联邦政府不断推进民权改革。同时,美国政府也利用改革的成果,向国外讲
述了美国种族和民主的故事,宣扬民主是解决美国种族问题的唯一方法。对此合理解释是
A.和平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流 B.美国民族问题的处理远远不如苏联
C.国际关系格局影响社会发展 D.美苏通过输出价值观争夺文化霸权
11.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说:“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
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他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
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
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之源 B.要精心鉴别史料
C.倡导“二重证据法” D.要广泛搜集史料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3 题,共 56 分。
12.( 2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界大多倾向于将‚五四运动‛做狭义与广义两种区分,并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
包括了‚新文化运动‛,或者将两者替换使用,或者使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词来代称
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然而,笔者认为虽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针对时代难局而产生的救亡运动,但是两者并不能被
认为是同一回事。
——刘新庆, 尚贺兵《时代的救赎:两种不同的时代救亡方式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辨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事件的性质角度看,你如何理解“两者并
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4分)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 4 页 共 6 页
材料二
从20世纪最初的10年到30年代中期,‚中国的文艺复兴‛一词被广泛使用,以指代‚五
四运动‛。(编者注:这里的‚五四运动‛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间从1915到1923年。)
文艺复兴完全是个‚洋名词‛,晚清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它情有独钟。胡适正式把这一名号
安在‚五四‛头上。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大家
在撰文时,也有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自文
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就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 1949年以后,海外学
界还在沿用‚中国文艺复兴‛的说法,但在中国大陆,它却较少被使用。……胡适为在欧
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
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
受的原因。(6 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五四运动在对待古代文化上的主
要差异。(4 分)
材料三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说:‚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
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
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以纪念‚五四‛为契机,毛泽东深刻地思考了自‚五四‛
以来 20 年的革命发展道路,特别是总结了两次国内战争的经验,写下了《新民主主义
论》……就是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充分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并把它和中国共产党
的创立联系起来观察……‚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
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彭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具有怎样的历史
地位?简要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理解。
(6 分)
(5)综上,你认为影响对历史事件解读的因素有哪些?(4 分)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 5 页 共 6 页
13.( 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领,随着西班牙和匈牙利加入轴心国阵营,情况变
得日益明显:西方列强必须和苏联联合起来,以便制止进一步的侵略。……3 月 21 日,苏
联政府提议召开六国(英国、法国、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会议,商讨对付以
后侵略的措施。伦敦答复说这一建议‚为时过早‛,因此,它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1939 年 4 月 15 日,张伯伦与苏联人谈判。但斯大林的疑虑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
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不断增长。他越来越怀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国转
而向东方扩张,反对苏联……1939 年夏,苏联与西欧两大强国的谈判流产。8 月 23 日,
两个不共戴天的仇敌宣布了震惊世界的外交革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前西方列强与苏联未能实现联合的原因。(4
分)
材料二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于人深刻的印象……但它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
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可以认为联合国主要贡献在于制
止苏美之间发生直接冲突。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
止两个巨人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
大规模祸殃。
——摘编自白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的作用。(4 分)
材料三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
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中国政府早在
一九五五年就公开声明,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坐下来同美国政府谈判,
这是我们一贯奉行的方针。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在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
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通过
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
有一个新的开始。
──《人民日报》1972 年 2 月 22 日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 6 页 共 6 页
(编者注:1972 年 2 月 21 日上午 9 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这是周恩来当日在
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如何才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中美间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6 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 分)
14.(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
一百多年来,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
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
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
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
‚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进程。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
的最重要动力,那么,‚ 解除魔咒‛之功应当首先归之于现代科技。
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
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以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
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垄断了社
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问题:
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