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卷(附解析共10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绝密 ★ 启用前 ‎【最后十套】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 史(三)‎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期,贵族社会中重要的邦交礼仪是朝聘礼,其礼仪程序贯穿着礼物互赠等。到了春秋时期,礼赠主体由周王室向诸侯霸主转移;至战国时期,明尊卑、序上下的朝聘礼制逐渐被废弃,新的朝聘制度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礼乐文化的衰落 B.争霸战争的需要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朝聘礼内容变化 ‎25.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日益见长。杂家《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主要折射出 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 B.儒家独尊地位萌芽 C.政治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D.传统文化体系确立 ‎26.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242年,罗马相继设立了内、外务大法官,处理罗马市民相互间、外国人相互间以及市民和外国人间的民事纠纷。这可以说明罗马法 A.凸显了重实际的求实精神 B.在公法理论上略有欠缺 C.形成以民法为核心的体系 D.重视维护帝国社会稳定 ‎27.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下图),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B.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D.国共签订和平协定 ‎28.2016年,《人口与计划生育修正案(草案)》《居住证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3月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上述行为的意义在于 A.加强对弱势人群的保护 B.拓展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C.加大对民生事业的关注 D.进一步健全了法律体系 ‎29.1945年4月,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认为,苏联同时执行两个政策,一个是“与美、英合作的政策”,一个是“对邻国扩展苏联控制的政策”。他还认为,战后苏联重建需要美国,因而美国在重要问题上可以坚持,而不致碰到严重的危险。在此,哈里曼 A.强调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大 B.意在加强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 C.希望美国对苏联进行适度遏制 D.说明美苏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 ‎30.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31.表:英国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由下表可推知:1787-1865年,英国 A.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渐提升 B.机器生产加剧了工业失业 C.轻纺工业成为重要经济部门 D.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 ‎32.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年,政府编印《什么叫做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15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 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 ‎33.下图为美国iPhone手机厂商苹果公司的利润分布图(2010年),这表明 A.中国劳动力在当时最为廉价 B.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利益分配失衡 C.美国掌握苹果手机核心技术 D.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34.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 ‎35.在古希腊服饰设计中,女式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男子希顿长袍的下摆只到膝部,而腿部的黄金分割点恰恰就位于膝部。这反映了古希腊 A.崇尚理性之美 B.平等自由理念 C.开放包容精神 D.注重功利实用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0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4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 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 ‎——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 材料三 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7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与原有的旧体制再也不能相容的地步时,一大批思想家就应运而生,一场大的思想运动逐步兴起,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以各种思想批判旧思想、旧制度,宣传新观念,为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新社会的诞生寻求道路,探索方法,制造舆论。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的观念根本改变,创新精神被充分激发。接着进行政治变革,推翻旧制度或抛弃旧的体制,建立起崭新的与社会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政治制度或体制。政治变革的成功,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蓬勃发展,最终引起产业革命,促进经济的空前繁荣。‎ ‎——据刘月霞等《有思想巨人,才有国家富强》‎ 围绕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王安石大部分的变法都遭到极大的挫折与障碍,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时乃全遭罢除。变法是针对时弊的救国大计,然而何以会失败呢?原来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纯从立法的本身着想,而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换言之,王安石的变法是偏重于“理想”,而忽略“现实”;王安石的个性执拗,他不愿谋求人事上的谅解与妥协,而一意孤行,驯致以往拥护王安石的人也变为反对党,造成众论汹汹,孤军作战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富国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对于开源的办法,是想得无所不至,虽然在政府并没有聚敛的意思,但在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难免不发生聚敛之弊。王安石一味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何以行法?科举的改革与太学三舍法都是一种进步的措施,但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五卷·宋辽金史前编》‎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指导思想。(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7分)‎ ‎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世纪初到一战结束为止,共建立了500多个国际组织,但这些组织并不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一战的恶果让大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8年要求建立某种国际组织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随后表示赞同并倡议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20年,国联正式成立,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作为国联的发起国,美国却拒绝加入国联,对国联采取孤立态度,认为美国如果加入了国联,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随美国联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中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一些美国人和非官方组织不断主动参与到国联的各种委员会之中。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兴起,一些人士不断游说政府加强与国联的合作,美国政府开始逐渐承认国联的地位并派出官方代表参与国联事务。‎ ‎——据吴于廑、齐世荣等《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说明国联成立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概述美国对国联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外国从前只有三权分立,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五权分立呢?其余两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两个权是中国固有的东西。中国从前实行君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分立,有了几千年,外国实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有了一百多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政府替人民做事有五个权分成五个门径去做工。人民管理政府的动静有四个权分成四方面来管理政府。政府有了这样的能力,有了这些做工的门径,才可以发出无限的威力,才是万能政府。人民有了这样大的权力,有了这样多的节制,便不怕政府到了万能没有力量来管理。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摘編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8分)‎ 绝密 ★ 启用前黑体,五号,。加粗 ‎【最后十套】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答案(三)‎ 第Ⅰ卷 ‎24.【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礼赠主体由周王室向诸侯霸主转移;至战国时期,明尊卑、序上下的朝聘礼制逐渐被废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下的朝贡秩序遭到破坏,实质上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C正确。礼乐文化的衰落是分封制瓦解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兴统治秩序的确立,与争霸战争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朝聘礼内容的变化,排除D。‎ ‎【答案】C ‎25.【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各学派思想趋于调和,体现了战国后期局势由局部统一走向大一统的政治趋势,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排除。B项,西汉时期在董仲舒的倡导下儒家走向独尊,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传统文化体系的确立,排除。‎ ‎【答案】C ‎26.【解析】材料核心信息:罗马共和国调整司法机构,用以处理各类民事纠纷。针对现实情况和需要调整司法机构,调解各类复杂民事纠纷,具有务实精神,故A正确;民事纠纷属于私法范畴,不属于公法范畴,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分类及其占比,排除C;题干时间属于共和国时代,排除D。‎ ‎【答案】A ‎27.【解析】根据材料“1945年9月2日”“炮弹作花瓶”,其反映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面临着数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现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迫切愿望是重建家园,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再起,B正确。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排除A。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双十协定》的签订时间是1949年10月10日,排除D。‎ ‎【答案】B ‎28.【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口与计划生育修正案(草案)》《居住证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适应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D正确。ABC三项均未从政治文明角度看待上述法律的实施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29.【解析】从材料中可知,美国驻苏联大使认为,认可美苏继续合作政策,利用苏联战后重建需要美国遏制其对外扩张政策。美国对苏政策合作与遏制并存,即“适当遏制”,C正确;强调美苏意识形态差异大的结果是加强遏制,强调美苏合作的结果是不遏制,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D项说法史实性错误,紧扣题干时间,二战尚未结束,美苏整体关系是合作,排除。‎ ‎【答案】C ‎30.【解析】根据图表文献内容可知,三则文献均体现了汉代男女共同耕治土地的生产场景,反映了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为特征传统农业模式形成,C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汉代牛耕技术是否推广普及,排除。B项表述未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材料中未体现女织的相关信息,不能概括材料信息,排除。‎ ‎【答案】C ‎31.【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在农业区和矿业区,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逐步下降,而工业区的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比例较大,且稳步上升。联系所学和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轻纺工业成为重要经济部门,女性适宜从事轻纺工业,从而对家庭的经济贡献较大。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女性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英国的失业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3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阳历已通行世界,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实施,这说明当时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革命思潮,排除B;实施阳历不等于大众传媒演变,排除C。‎ ‎【答案】D ‎33.【解析】通过iPhone手机的利润分布结构图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拥有核心技术获得的利润最大,居于有利地位,说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利益分配失衡,故B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劳动力在当时最为廉价,排除A;C不能全面概括图片信息,排除;材料反映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利益分配失衡,即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D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 ‎34.【解析】从材料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突破,但列宁对一些有所突破的理论阐述得尚不清晰,有的还前后矛盾,如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又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暗示着他的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是“过渡性”的政策,故A项正确;“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新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经典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理论尚未根本突破,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的错误途径,D项错误。‎ ‎【答案】A ‎3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的服饰设计注重体现人体本身的比例美感,“黄金分割点”反映当时希腊崇尚理性之美,故A项正确。B项,题干无法体现自由平等理念,排除。C项,开放包容精神在题干无从体现,排除。D项,古希腊的服饰设计注重审美倾向,而非功利实用,排除。‎ ‎【答案】A 第II卷 ‎40.(25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可知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根据史实可知西汉察举制的选举标准是品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标准是门第,而隋唐科举制注重才学,可知选举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由材料一“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可知选举程序趋向严密;由材料一“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1%来自寒族”可知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第二小问积极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选举标准、选举范围、选举方式以及选举程序趋等方面变化回答。‎ ‎(2)由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背景有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由材料“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及“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可知背景有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影响民国初年的选举制度以及中国传统选举也对孙中山及民国初年的选举构成影响。‎ ‎(3)由材料“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由材料“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由材料“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答案】(1)变化: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取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或:由注重世家到不问出身);选举程序趋向严密;选举范围逐渐扩大(或: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读书人政治参与的兴趣;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 ‎(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中国传统选举的影响。‎ ‎(3)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起当家作主的思想;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41.(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提取相关论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于提取论点进行说明。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从“思想解放运动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所学知识从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以伏尔泰为核心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发展,并从启蒙运动对于法国大革命推动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晚上作用等角度说明回答。‎ ‎【答案】示例:思想解放运动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17—18世纪,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欧洲出现了以伏尔泰为核心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高举理性旗帜,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和等级特权制度,提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掀起了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社会思想解放,推动了法国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发生,并逐步建立或完善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思想的解放和政治制度的变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并推动了近代科技进步及工业革命的开展,进而使欧洲进入到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阶段。‎ 总之,思想的解放必然引起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变革和进步。(“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4.(15分)‎ ‎【解析】(1)一问,结合所学从北宋国力、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宋朝政局特点进行阐述;二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王安石的个性执拗…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从改革的指导思想、执行情况、用人、内部矛盾及个人因素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严重;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大官僚大地主势力(保守势力)强大。‎ 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富国强兵,偏重理财)‎ ‎(2)原因:改革指导思想与措施实行的偏差;保守派反对,党争严重;用人不当;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王安石个人因素(一意孤行等)。‎ ‎45.(15分)‎ ‎【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划分层次,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概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根据材料中“19世纪初到一战结束为止,共建立了500多个国际组织,但这些组织并不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一战的恶果让大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8年要求建立某种国际组织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随后表示赞同并倡议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概括即可,注意语言要简练。‎ ‎(2)根据材料中“国联正式成立,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一些美国人和非官方组织不断主动参与到国联的各种委员会之中”“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兴起”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1)背景:国际组织建立的经验与局限性;一战的教训;大国的倡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2)原因:国联影响力的增强;民间力量的推动;和平主义运动的兴起。‎ ‎46.(15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从前实行君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分立,有了几千年……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这样的纯良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因素、西方影响、权力制约、纯良政府等方面概括孙中山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因。‎ ‎(2)评析,根据材料“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民主政治史上的地位、廉洁高效政府建设、实践的局限性等方面评析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 ‎【答案】(1)吸取中国古代制度中的某些合理因素;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实现政府权力与人民权力的相互制约,建立纯良政府。‎ ‎(2)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是在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既超出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又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思想,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进步意义;提出考试权、监察权独立,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但这种思想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仍是三权分立思想。‎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