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专题二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
一、【时政背景】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六个“一号文件”,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中央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
做好“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高质量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硬任务,抓重点抓重点、补短板补短板、强基强基础,围绕“巩固巩固、增强增强、提升提升、畅通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一、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二、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稳定粮食产量。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确保产业安全。
(四)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
(五)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
三、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
(一)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二)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三)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
(六)支持乡村创新创业。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按照适应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农民利益、支持农业发展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意见。按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向,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
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三)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
七、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
(二)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村民委员会要履行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在村务决策和公开、财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事
项上的监督作用。
八、加强党对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当前,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求迫切,除上述8个方面工作之外,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其他各项工作必须久久为功、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二、【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农民生活后顾之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联系联系,咬定脱贫目标,落实脱贫政策,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抓好粮食生产,要藏粮于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5.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体现共同富裕原则。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不搞私有化,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6.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
7.财政的作用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各级财政优先加大“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统筹衔接。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建立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政府投入机制。
8.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做好科学的宏观调控做好科学的宏观
调控。按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场机制作用取向,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
9.购买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
10.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不断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
11.坚持创新坚持创新、协调协调、绿色绿色、开放开放、共享五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发展理念。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
12.建设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
1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紧缺和绿色优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14.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
(二)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基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巩固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2.村委会的性质和职能。在农村,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要履行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在村务决策和公开、财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事项上的监督作用。要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指导农村普遍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
3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地区的渗透体现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现体现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体现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加强社会建设职能;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体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政治组织活动原则:对人民负责。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排查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体现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发扬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6.党的性质、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是中国的执政党,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7.民主集中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号文件”,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久久为功、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三)文化生活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但是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全面贯彻落实2019一号文件,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2.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发展。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统筹衔接,着力解决“一兜了之”和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问题,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文化与社会。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农
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
(四)生活与哲学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贯彻落实一号文件也必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2.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体现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思想。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的。要善于从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好路子,并积极推广。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5.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7.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挖掘和树立农村道德榜样典型。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生对社会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9.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我们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跟踪练习】
1.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六个第十六个“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为主题是为了:
①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
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村城镇化
④变革农村集体所有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今年的“一号文件”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下面传导过程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的是:
①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制度致富
②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技术致富
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再分配机制→兜底脱贫
④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促进协调发展→同步富裕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意味着要:
①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加强粮食战略储备
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③盘活存量提高增量,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④适时实行土地休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农业农村部指出,2018年上半年新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36个,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但仍赶不上民众对绿色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这意味着:
①商品质量决定商品的需求量,生产者应重视产品的质量
②我国消费者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人们消费以安全为核心
③我国当前绿色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可能上涨
④绿色优质农产品处于“物以稀为贵”的状态,生产者处于有利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分置并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子。“三权分置”利于“三农”问题解决的传导途径是:
①坚持农村土地全民所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②承包农村集体土地——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
③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④“三权分置”——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互助特色农畜产品,充分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高端特色乡村旅游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农业跨界的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③大力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能让农民迅速致富
④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保证发展方向
②村委会要因地制宜,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③村民参与民主决策,为乡村治理工作建言献策
④城乡融合发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2019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咬定既定脱贫目标,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①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②发挥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③优先维护了贫困人口的各项权利
④是完善农村基层群众性组织的重要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一号文件指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履行:
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0.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实践,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落实这一精神的意义在于:
①保障村民民主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②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建设
③能保证村民切实监督村委会的工作
④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为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我国的乡村社会治理:
①应从具体“村情”出发制定村规民约
②应坚持公众参与和党全面负责相结合
③应尊重和保障每位村民的选举权与决策权
④要建设法治乡村,增强基层干部法治为民的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派出第一书记,并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拓展。实践证明,一个村的党支部力量强大了,这个村的工作就上去了,群众就富裕了。这是因为:
①党的组织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③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村民自治的基础
④我国基层中存在党的领导弱化、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风廉政建设薄弱等问题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兴起攀比风、浪费风,既侵蚀社会风气,也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①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利于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④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健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韵是:
①创新乡镇政府依法选拔、考核村委会成员的机制
②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增强村民法治意识
③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④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教化功能
A.①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这样做:
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保证
③能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
④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6.2019“一号文件”指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是基于:
①劳动者的文化素养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又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还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①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
②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③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
④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做样:
①可以引领乡村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②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举措
③是对传统观念、生活方式和环境保护的深刻革命
④是摒弃农村传统习俗、推动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的需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补齐短板,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据此,下列的哲学解释正确的是:
①久久为功、扎实推进——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析具体原因,解决具体问题
③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④获得感、幸福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因为: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城乡发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解决农村问题也能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要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④重点论和两点论是统一的,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农村土地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的‘两权分离’”到现在的“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这一改革:
①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③顺应了我国基本国情的变化,但没有改变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性质
④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农业稳,天下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而在供给端,一方面是我国农产品不能有效满足这些需求,另一方面是一些农产品却出现“卖难”现象。我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好市场需求这一“导航灯”的作用。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阐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发挥好市场需求“导航灯”的作用。
23.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县乡纪委要把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谈谈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严格落实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现实意义。
2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省积极谋划和安排部署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农村思想道德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施教;各级各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加强宣传策划,大力宣传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深化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用好“善行义举榜”,充分利用道德模范基层巡讲等形式,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
(2)“善行义举榜”主要展现基层群众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中华传统美德。请你从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两个角度为评选“善行义举榜”设定合理的评选依据。
24.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现、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着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全国各地加强了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宣传教育活动,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服务。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25.乡村振兴战略也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从“重视GDP”的万丈豪情到“协调发展”,再到“绿色”理念的提出,说明党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谈谈对“绿色发展”的认识。
26.材料一“打开网络种庄稼,轻点鼠标卖蔬菜”,这只是“互联网+农业”的一个体现。随着互联网的触角深入农村,既加强了区域间的文化沟通与传播,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又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创造出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实现了质的飞跃。材料二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形成212个成规模的“淘宝村”,吸纳就业人口30万,农民工、大学生与愿意返乡创业,成为“网络新农人”做起了红火的互联网生意,
特别对于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互联网+”打开了一扇窗子,帮助当地村民加快脱贫。
(1)“展望未来,互联网+农业,必将助力新农村建设”。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2)请你为推进“互联网+农业”提出两条措施。
参考答案:1.A 2.D 3.D 4.C 5.C 6.B 7.A 8.A 9.B 10.D 11.B 12.C
13.D 14.C 15.D 16.B 17.C 18.A 19.C 20.B 21.A
22.①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②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③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3.①有利于发挥共产党员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②有利于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保障农民各项权益,调动农民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③有利于发展基层民主,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23.(1)①发挥教育对人的教化与培育作用,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作用,传递正能量。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④立足社会实践,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①个人品德:爱国励志、好学上进、团结友善、修身律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②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办事公道等。
24.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应认
识到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我们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宣传教育活动。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25.①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重视GDP”到“持续协调发展”,再到“绿色发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重视GDP”到“持续协调发展”,再到“绿色发展”,说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与发展。
26.(1)①联系是普遍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互联网技术平台连接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通过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形成有效的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②联系是多样的,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分析和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条件,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发展。
(2)示例:①构建“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化与农业有效对接;②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