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一、(2018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片片蝶衣生
镯 耳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彩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即使迁徙,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1.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
参考答案花瓣娇小不起眼;蓝色的花容让人惊艳;花瓣成对绽开,如起舞的蝴蝶;散发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17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蓝蝴蝶花清婉美丽的花容,表达了作者对蓝蝴蝶花浓浓的怜爱之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鼓浪屿游走时,作者因邂逅美丽的蓝蝴蝶花,内心由焦躁不安变得欣然。
B.在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
C.第⑥段中,作者用三角梅、曼陀罗、合欢、月季与蓝蝴蝶花作对比,突出了蓝蝴蝶花的雍容华贵。
D.第⑦段描写蓝蝴蝶花不俗不媚,在淡然的幽香中静默绽放,是为了表达对即使生长在乡野间,依然知足惜福、一身正气之人的赞赏。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蓝蝴蝶花美丽却安于平凡的惋惜之情。
答案CE
解析C项,“突出了蓝蝴蝶花的雍容华贵”有误,应该是突出了蓝蝴蝶花的朴实、平凡、默默无闻、不张扬的品格。E项,“惋惜之情”有误,表达的是对美丽的蓝蝴蝶花不俗不媚、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的赞赏和追求。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对美丽的蓝蝴蝶花不俗不媚、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的赞赏和追求。
二、(2018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但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儿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他妈妈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残疾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她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
17
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能感到对方急促的心跳,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这句写作者感受到内疚,一定是受到某个情节的影响,文中歪儿不玩“踢罐电报”却把罐儿给作者的情节,让作者感到内疚。结合上下文,填写在【丁】处最恰当。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2)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参考答案(1)“飞”是一个动词(在这里使用了比拟的手法),这里指作者被歪儿的召唤声深深吸引,迫不及待想出门和伙伴做游戏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踢罐电报游戏的有趣和作者对游戏的喜爱。
(2)文章连用三个“宁愿”(使用了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现了有生理缺陷的歪儿虽然内心自卑却迫切想要参与游戏的状态,体现出歪儿对游戏的热爱和想要融入“我们”游戏的强烈愿望,侧面写出了“我们”对歪儿的嫌弃和看不起。
解析答题时可分成三步,先分析词义或手法,再解释词语的表达效果,最后分析词语的情感。
3.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
17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歪儿在“我们”的刻意刁难中退出游戏,引出下文歪儿重新回归,得到善待。写出了“我们”发现了歪儿的善良,突出了人性的善和美
解析该段不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可以按照中间段的一般作用,结合上下文回答即可。
4.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我们”从戏弄歪儿到一起友爱地玩耍;“我”从看不起歪儿到发现他的善良,亲密快乐地相处;歪儿从自卑紧张到轻松快乐地投入游戏。
解析概括时需要抓住关键词,立足于变化,既需要写出变化前的状态,也需要写出变化后的状态。解题时需要抓住文章的主体(歪儿、作者和小伙伴们),分别找出他们的变化。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标题:歪儿
理由:①“歪儿”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我们”对歪儿的前后态度对比展开情节。②“歪儿”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作者重点塑造了歪儿虽然身体残缺,但依然积极融入群体、善待他人的乐观善良的形象。③“我们”捉弄歪儿,但歪儿依然愿意将罐儿赠予“我们”,“我们”感怀于歪儿的善良,最终也学会了善待他人,突出了文章主旨。④标题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详细分析文章,拟出高度概括文章情节和具有亮点的题目,并结合标题的作用和含义,写出理由。
三、(2017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冰 窗 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糨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
17
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深深的牵挂和思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①葳蕤(wēiruí):形容枝叶繁盛。
1.请结合文章第③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葳蕤如春;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棱角分明,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消融过程美妙而悄然无声。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冬日雪夜,风停夜静,山野村庄一片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首先抓住关键词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修辞的用法及表达效果,最后指出表达的感情。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冰窗花”为线索,回顾作者早年的故园生活,着力描写了盛开在冬日窗棂上的冰窗花。
B.第①段“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一句起强调作用,并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②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第④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
E.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惋惜之情。
答案DE
解析D项,“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有误,表达的是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E项,“惋惜之情”有误,表达了作者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牵挂和思恋。
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园那种恬美温馨生活的深深怀恋。
解析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四、(2017四川南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
17
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子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文章题为《漓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参考答案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摇船人生意公道的人情美。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惊讶,由摇船人
17
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悬,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或“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3.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阳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五、(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三 角 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实实,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17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在栽种后的四年里,三角梅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生长阶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生长状态
(1)
(2)
(3)
由毫无生机到开始抽枝,生长,开花
参考答案(1)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2)仍然毫无变化
(3)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解析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根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找出文段的关键词句加以概括即可。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题目明确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先要答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具体答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效果。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花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段交代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答案BD
解析根据第①段中的“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B项说法错误。根据第⑦段内容可知,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的原因,不是“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而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故D项错误。
4.文章第⑨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7
参考答案这一段文字总结全文,表现了作者被三角梅默默积蓄、奋力生长,最终绽放出灿烂之花的经历所震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所蕴藏的坚韧精神的由衷赞叹,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文章第⑨段是对上文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过程的由衷赞叹,是本文的主旨段,从“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三角梅的生长过程,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坚韧精神的赞美。
六、(2016甘肃兰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守 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一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穿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拴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地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主任也来了。跟在村主任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主任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主任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17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主任都来到了现场。村主任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主任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了。”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湿润了。
1.阅读文章第②~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
高潮:
结尾:村主任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参考答案发展: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的桃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石桥危在旦夕。
高潮: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
2.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3.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湿润了。(“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参考答案(1)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葛看到桃树卡在洞口时内心的震惊与担心,表现出形势的危急,以及老葛准确的预见性和强烈的责任心。
(2)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校长在听到老葛的要求竟然是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时,由不解到理解再到心生敬佩的心理变化过程。
4.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守桥”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来的“工作”;“守桥”概括了文章中老葛在洪水中奋力守桥这一主要情节。
主人公老葛守住了学校门前河上的小桥,守住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同时,也守住了内心这座“教书育人”的“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尊重与热爱。
模拟预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块烫石头
17
盖达尔
村里有个孤老头,靠编篮子、缝毡靴、看守农庄果园过日子。他身体很坏,瘸着腿,头发过早地白了,还有道弯弯的深疤打腮帮一直通过了嘴唇。这一来,就算是笑吧,他那张脸看上去也像是很悲伤,像是凶巴巴的。
有一回,一个叫小伊凡的孩子爬进农庄果园,想偷苹果吃。没想到,裤腿在围墙钉子上一挂,扑通一声落到下面带刺的醋栗丛里了。伊凡浑身是伤,哇哇大哭。好,这一下给看守人抓住了。不用说,老头儿可以拿荨麻抽他,甚至可以拖他到学校去告状,可老头儿可怜伊凡。伊凡两只手都被刺伤了,裤腿也撕破了,一条破布片挂在屁股后面,像条羊尾巴,通红的脸颊上扑嗒扑嗒地淌着眼泪。
老头儿一声不响,把吓破了胆的伊凡从园子门带出去,放他走了,没打他一下,甚至没有在背后说他一声。
伊凡又羞又恼,溜进林子,走迷了路,到了一片沼泽地。他累坏了,看见青苔中间露出一块石头,就往上一坐。可他马上哎哟一声跳得老高,因为他觉得就像坐在一只野蜂上面,野蜂打裤子后面那个窟窿狠狠地蜇了他的屁股。
可回头一看,石头上根本没有野蜂,只是像被烧烫的煤块似的。石头表面上还露出些字,被泥糊住了。这是块魔石——伊凡这样想!他踢下一只鞋子,用鞋后跟擦掉石头上的泥。
他读到这样的文字:
这石头放到山上,谁打碎它,谁就能返老还童,从头活起。
文字后面还有个图章。这图章很复杂,有两个十字、三条尾巴、一个圈圈加一竖,还有四个逗号。
伊凡读后,觉得很不痛快。他才八岁,要是从头活起,他一年级就得再念一年,这他想都不敢想。
这块石头要是让他不用念学校里的功课,一下子就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那又另当别论了!
愁眉苦脸的伊凡打果园经过,又看到了那老头儿正在咳嗽,老停下来喘气,手里提着桶石灰浆,肩膀上掮着把树皮丝刷子。伊凡想:“瞧这个人,他本来可以随便用荨麻打我,可他可怜我,没有打。现在让我也可怜可怜他,叫他返老还童吧,这样他就不再咳嗽,不再瘸腿,呼吸也不再那么困难了。”
于是好心的伊凡来到了老头儿面前,开门见山,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他。老头儿好好地谢过小伊凡,可是不肯擅离职守上沼泽地去,因为世界上这种人还是有的:趁这个机会溜进果园,把水果偷得一个不剩。
老头儿叫小伊凡自己到沼泽地上去,把石头挖出来,搬到山上去。他待会儿上那儿,拿样什么东西把石头敲开。
事情闹成这样,叫伊凡很不高兴。可他没有拒绝,他不想让老头儿生气。第二天早晨,小伊凡拿起厚麻袋,戴了双粗麻布手套,为的是不让手给石头烫伤,就上沼泽地去了。
伊凡弄得浑身是泥,好不容易把石头从沼泽地里挖了出来,接着他就吐出舌头,在山脚的干草上一躺。
他心想:“好吧!我把这块石头推到山上去,等会儿瘸腿老头儿来了,就敲碎石头,返老还童,从头活起啦。大伙儿都说他一辈子吃够了苦。他年纪大了,孤单单的,挨过打,遍体鳞伤,不用说,从来没得到过幸福。别人却得到过。”他小伊凡虽然小,这种幸福也得到过三次。一次是他上学要迟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司机用闪闪发亮的小汽车把他从农庄一直送到了学校门口;另一次是春天里,他赤手空拳在沟里捉到一条大梭鱼;还有一次是米特罗方叔叔带他进城过了一个快活的“五一”节。
17
他想到这里,站起身子,耐心地把那块石头推到山上去。
太阳快下山了,老头儿才上山向小伊凡走过来。这时小伊凡已经精疲力竭,浑身发抖,蜷成一团,在烫石头旁边烘烤又脏又湿的衣服。
“老爷爷,你怎么不带锤子、斧子、铁棍啊?”小伊凡惊奇地叫起来,“难道你想用手把石头砸碎吗?”
“不,小伊凡,”老头儿回答说,“我不想用手把石头砸碎。我根本就不想砸碎它,因为我不想从头活起。”
老头儿说着,走到惊奇的小伊凡身边,摸摸他的头,伊凡感到老头儿沉重的手掌在哆嗦。
老头儿对小伊凡说:“当然,你准以为我老了,瘸着腿,残废了,很不幸,其实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我这条腿是给一根木头压断的,可那时候我们是在推倒围墙,正在构筑街垒,举行起义,要推翻你只在画片上看到过的沙皇。
“我的牙给打落了,可那时候我们被投入了监狱,齐声歌唱革命歌曲。我的脸也在战斗中被马刀劈伤,可那时候最早的人民团队已经开始反击白匪。
“我害了伤寒病,待在又矮又冷的板棚里,躺在干草上翻来覆去地折腾,说着胡话。可有一件事比死更可怕,就是我听说我们的国家遭到包围,敌人的军队要战胜我们。然而,我在重新闪耀的太阳的第一道光芒中清醒过来,我知道了,敌人又被击溃,我们又进攻啦。
“我们这些幸福的人相互从一张病床向另一张病床伸出了瘦骨嶙峋的手,当时胆怯地幻想着,即使不在我们生前也在我们死后,我们的国家将变得像今天这样强大。傻伊凡,这还不是幸福吗?我为什么要另一次生命,要另一个青春时代呢?我曾经过得很苦,可我过得光明正大!”
老头儿说到这里停下来,拿出烟斗来抽。
“对的,老爷爷!”小伊凡听了轻轻地说,“既然这样,这块石头本可以安安静静地躺在那个沼泽地里,我干吗费劲把它搬到山上来呢?”
老头儿说:“让大家看到它,小伊凡,你看看以后会怎么样吧。”
许多年过去了,那块石头依然在那山上原封不动,没有被砸碎。
不少人从它旁边经过,走过去看看,想了想,摇摇头,又走了。
(有删改)
1.小说中的“魔石”有哪些奇特之处?请分点概述。
参考答案①石头烫得像煤块似的;②石头上面刻有文字和复杂的图章;③它可以使人返老还童;④它被搬到山上却没被人敲碎。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类题可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做题时,首先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定向,就是在文中找到相关区域;然后具体分析所选定的区域,确定出共有哪几方面的特点,并逐步缩小范围,由画出重点段落到画出重点句子或重点字词;最后按照要求,筛选出能代表其各自特点的句子、短语或字词来,完成归纳。本题要求归纳“魔石”的奇特之处,阅读介绍魔石的相关段落,然后勾画重点词句,提炼概括即可。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画线部分对老头儿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17
参考答案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老人年迈体衰、丑陋悲伤的形象特点,一方面与后文他放走小伊凡的善良宽厚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其丑陋可怖的外貌特点与下文老人提到自己的参战经历遥相呼应,使文章情节更紧密、更有逻辑性。
解析本题考查外貌描写的作用。外貌描写主要是针对人物的容貌、体态和服饰的描写,能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选文开头对老人的外貌描写“瘸着腿,头发过早地白了”写出了人物年老体衰、身有残疾,“还有道弯弯的深疤打腮帮一直通过了嘴唇”写出了他的丑陋,“他那张脸看上去也像是很悲伤,像是凶巴巴的”既写出他的悲伤,又与下文他放走小伊凡的善良形成对比。另外,还应从文章结构、布局上分析考虑。
3.“事情闹成这样,叫伊凡很不高兴。可他没有拒绝,他不想让老头儿生气。”伊凡为什么会“很不高兴”呢?从“他没有拒绝”能看出伊凡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老头儿叫伊凡自己去沼泽地挖石头,实际上是不愿搬石头,伊凡认为自己的“一番好意”不被人接受,因此“很不高兴”。从“他没有拒绝”可以看出伊凡是一个乖巧、懂事、为他人着想的人。
解析第一问属于对文意的理解,采用“定向—分析—归纳”法分析即可。第二问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伊凡尽管“很不高兴”却“没有拒绝”老人的要求,可见他是个懂事、为他人着想的人。
4.文中说“不少人从它旁边经过,走过去看看,想了想,摇摇头,又走了”,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人,你会怎样想呢?请展开想象,写出你当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字。
答案示例我要不要砸碎它让一切重新来过呢?虽然过去不如意的事儿不少,可重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要幸福,关键还是把这辈子活好啊!
解析本题属于想象补写类试题。补写须与语境、人物和主旨相吻合。补写人物的心理时宜用第一人称,结合上下文的语言提示揣摩人物的所思所感,应结合小说主题“幸福要把握好现在”来构思设计。
5.伊凡和老头儿对幸福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你对其中一人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1)伊凡认为“幸福”就是温饱得到满足、身体健康、得到奖励,是一种单纯简单的快乐,是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幸福;老头儿在经历了战争、命运的摧残后,仍然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是活得光明正大、自由而充满希望,是一种饱含民族大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是满足于精神的幸福。(2)我认为老头儿的认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是浅薄的,我们更需要追求精神上的幸福。老头儿虽然过得很苦,但他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过努力,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感到满足,这使他即便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有着坚强不屈的性格,活得很充实。
解析本题第一问属于内容概括题,宜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定位二人关于幸福的心理和对话描写,然后提炼得出。第二问是议论、评价题,应选择你感受最深刻的一个人来谈自己对人物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冷的冬夜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们几个人从茶店里出来,顿时感到寒气袭人,马上把衣领拉了起来。还不到十点钟,行人已经很稀少了,路上静悄悄的。
风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路上结成的冰,反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入冬就冻了起来的路,在人的脚下,发出清亮的声音。
17
“我们回家去吧。”
两个同伴向南走了,我们三个人该向北去。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程,我们只好叫人力车。原以为街上是冷清的,可是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这里赶来。
车夫们争着说:“您到哪儿?我拉您去。”
刚要把要去的地名说出,他们就开始讨价,还没有等我们还价,他们自己就一直把价钱减了下去。
“一毛钱。”
“四十枚。”
“三十六枚吧!”
“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听到这样的价钱,我就说:“三十枚就三十枚,要三辆。”
要价最低的那个车夫,立刻就嚷着是他们先讲好了的,另外两个车夫也争着附和,这样就说定了。我走近那个车夫,分明地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放下车把,我并没有坐上去。
他说:“请您坐上去吧。”
我没有回答,脚也没有动。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对我说:“您放心,保准送您平安到家。”
“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
“我今年十九岁啦,已经拉了两年半的车。”
显然这是不确实的,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
“你知道到那里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
“我常走,您就上车吧。”
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
“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
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跑到我眼前,可是我并没有马上坐上去,我从衣袋内掏出一些钱,给那个失望了的小车夫。
“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
“我的年纪一点也不小,家里人说我该养家了。”
“拿去这点钱吧。”
“凭什么要你的钱?我要靠卖力气赚钱的!”
说完,他径自掉头走掉了。跟我同行的两个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我感到十分孤独,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小车夫也许是对的,难道是我错了吗?
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住了,我只得缩回去。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怨恨的眼光里。
我终于坐上了车,一任车夫送我到任何地方去。
1.选文多次写天气的寒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7
参考答案①衬托小车夫谋生的艰难;②衬托“我”内心的孤独。
解析天气寒冷属于环境描写。“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衬托出小车夫谋生的艰难;“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怨恨的眼光里”,写出了“我”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
2.“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中省略号省去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我怕)你年纪太小,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怕你不能送我平安到家。
解析本题要结合上下文“你知道到那里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等语句作答。
3.请简要赏析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这是一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车夫因“我”失信和给钱伤他自尊而产生的不满情绪。
解析“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是神态描写,“冒”字富有表现力,凸显出小车夫被施舍时的愤怒不满。
4.结合选文中加着重号句子的内容,谈谈你读后的感悟。
答案示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够减少误解,避免出现隔阂。
解析“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点明了人们之间缺乏信任、存在隔阂,据此结合现实生活谈感悟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个温暖的雪夜
何伟昌
①寒风飞雪中,背着简单的行囊,我从车站走下车,一股冷流迎面扑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浑身抖瑟起来。一看时钟已是凌晨3点,街道上灯光暗淡,行人稀少,就连小食店也打烊了,刚下车的人被早在这等待接应的亲人接走。车站候车厅里灯火通明,除了一个来回走动的巡警和蜷缩在客椅上打瞌睡寥寥无几的旅客外,宽敞的大厅寂静无声,显得很冷清。我挑了一个位置,打开行李包取出一件厚重的衣服披在身上,准备睡上一会等天亮再赶车回家。
②这一场大雪,湘南地段结冰很厚,道路封锁,车辆停滞,很多归乡的游子回家似成了一个大问题。接连数日,虽然广州的天气阴转晴,但买票还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我很庆幸搭上了班车回道县过春节。
③这时候,一位巡警走过来朝我打招呼:“兄弟,你是从广东回来过春节的吧,你们这趟车怎么晚点这么久?”他戴一顶大盖帽,披一件军大衣,手持警棍,英俊帅气的脸上显示出一个警察特有的气质和机智。尽管站里人不多,他的眼睛还是不停地扫向四周,注视着这里的动静,时不时有归来进站的汽车。
④“看你的样子是感冒了,在广东打工适应了温暖的天气,这里冰天雪地的有些不适应吧,不如去我的值班室暖和一下,天一亮,我去叫你。”巡警对我说。
⑤“是的,路上还有余冰未融,车像蜗牛爬行一般开得很慢,比原来多用了4个小时。”我回应着又咳嗽起来,目光停留在这巡警的身上。
17
⑥我随他去了值班室。值班室很狭小,里面一张办公桌,一张靠椅,一个热水壶,一个茶杯,一本工作值勤记录册,一盆燃烧的炭火。他带我去打来一脸盆热水让我洗脸烫脚,从抽屉里取出几粒感冒药让我吞下,往火里增加了木炭。让我好好休息,然后,他关上门又走去巡视了。或许是冒了风寒倦意袭来,我一合眼就睡着了。
⑦天亮了,风住了,雪停了,我被车站里的广播声叫醒,我发觉身上多盖了一件厚实的军衣,这一定是那巡警趁我睡熟后给盖上的,我竟然一点没有察觉。那盆炭火燃烧得依然很旺,值班室里温馨如春。
⑧我站起来做了一个深呼吸,伸了一个懒腰,感觉浑身轻松舒服多了。
⑨走出值班室,我的目光寻遍了整个大厅没见那个巡警。
⑩“兄弟,你是在找值班的小何吧,他和我交班回家睡觉了。他走前让我别惊动你休息。你趁早去对面搭回家的班车吧。”另一个巡警走来告诉我。
“大哥,能告诉我他的名字吗?改天,我得来感谢他。”我急切地询问。
“不用客气,这都是小事,就算你当面问他,也不会告诉你的,像这样的小事他做了不计其数。你还是早点回家,赶车要紧。”警察微笑着向我示意。
天空又开始飘起了飞雪,吹来了凛冽的北风。窗外,那飘扬的白雪如银蛇舞蹈,眼前是一片粉妆玉琢、天寒地冻的世界。我想起那位好心的巡警,一股暖流在心中升起,仿佛春天悄然而至,充满温馨惬意。陌生人的温暖,是寒冬里一团燃烧的烈焰。
(选自2015年1月12日《拉萨晚报》)
1.题目《那个温暖的雪夜》在文中起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气氛,突出了巡警的精神品质,充当了全文的线索。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记叙文中题目的作用如下:点明写作的对象(人物、景物),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时间、事件,充当全文线索,语带双关,揭示文章的中心,寄托情感。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该标题的具体作用。
2.选文运用了插叙,请指出插叙的段落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②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使故事变得完整。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识别及作用。插叙指中断叙事,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其作用表现为补充交代、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情节变得曲折生动等。选文第②段中断了第①段的叙事,插入了对大雪天道路封锁、车辆停滞、归乡困难的介绍,故为插叙。插叙的作用要结合全文分析作答。
3.选文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第一位巡警。他是一个爱岗敬业、热心帮助旅客的好警察。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辨析及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中人物众多,其中集中刻画、能反映文章主题的人物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选文是通过第一位巡警的热心助人来“讴歌社会上的正能量”这一主题的,故第一位巡警是主人公。由“来回走动”“眼睛还是不停地扫向四周”可以看出他的敬业称职,由他主动邀请“我”去值班室过夜,“带我去打来一脸盆热水让我洗脸烫脚,从抽屉里取出几粒感冒药让我吞下,往火里增加了木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帮助旅客的好警察。
4.把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17
参考答案不好。画线句是环境描写,既写出了值班室气温的暖,也写出“我”内心的暖,同时也照应题目“那个温暖的雪夜”。如删去,表达效果会被大大削弱。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为渲染气氛、衬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点明时令、地点;突出人物品格。解答此类题要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该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不要只套用术语。
5.结尾段写飞雪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照应文章开头(或题目),与“我”内心的火热形成对比,突出了那位巡警带给“我”的感动。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结尾段结构和内容表达两方面分析作答。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