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的广泛性
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的基础
2
“大跃进”的表现
3
“左”倾错误的调整
4
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关系
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背景
6
综合
7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建设。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具有广泛性,A 项正确;B项“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材料不体现;材料显示1954年新宪法仅将官僚资产阶级作为专政对象,C 项“强化了阶级矛盾”解读错误;D 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故选A。
2.(2018·广东珠海质检)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全国应该做到: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一提法( )
A.旨在为已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筹备资金
B.适应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化
C.表明党和政府认识到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有利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解析:D 由材料中六个“统一”可知这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为1953年,故A项错误;1950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B项错误;C项结论据材料不能得出,故 排除。
3.(2018·河南安阳一模)下图为现代中国某一时期的一幅照片,其反映出当时中国(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改革激发农民发展经济激情
B.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
C.民众积极开展“一五”农业建设
D.经济政策与当时国情脱节
解析:D 据图片人物的穿着可以看出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的浮夸风现象,“每人养猪三头”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造成国民经济的破坏,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4.(2018·河北邯郸一模)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情况,这说明当时( )
年份
钢产量
煤产量
基本投资
积累率
1961年
750万吨
2.5亿吨
59.5亿元
19.2%
1962年
600万吨
2.39亿吨
46亿元
10.4%
A.全国工业产量急剧下滑
B.政治斗争抑制了经济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D.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
解析:D 由表中数据可知,与1961年相比,1962年的钢煤产量、基本投资、积累率的生产指标均有降低,体现了1960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中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的调整,反映了中央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故D项正确。
5.(2018·四川成都二诊)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而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
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解析:B 由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我国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产销由国家统一管理。材料反映了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供需矛盾,故B项正确。
6.(2018·河南开封一模)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解析:D 本题关键是理清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各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故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的出现是指多个重要政治力量的崛起,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中国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材料中提及的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壮大了新中国的外交实力,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合计
工科
农科
林科
医科
师范
文科
理科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新中国成
立前最高年
100
17.8
6.6
——
7.7
13.5
10.2
6.4
11.4
24.4
0.4
1.6
1951年
100
31.6
6.2
1.6
13.9
11.9
7.8
5.1
16.5
2.8
0.1
2.5
1952年
100
34.8
6.9
1.1
13.0
16.5
7.1
5.0
11.5
2.0
0.2
1.9
1953年
100
37.7
6.1
1.2
13.7
18.8
6.7
5.8
6.4
1.8
0.5
1.3
1957年
100
37.0
7.7
1.4
11.1
26.0
4.4
6.5
2.7
1.9
0.7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解题时首先需审清设问,明确题目要求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其次是归纳材料的核心观点,归纳材料时需注意表格提示的时间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前”与“1951~1957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提示的教育内容是“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等学科门类比重的变化;再次,论述时注意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史实与国家经济建设、国民文化素质、国民生活的关系;最后,注意文字表述的科学性。
答案:(示例一)
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1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
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示例三)
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障,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
(注:“示例”仅做参考,且答出一个“示例”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