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综合
突破训练(一)
1.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
A.Ba(OH)2、KSCN、NaCl、Mg(NO3)2(FeCl3溶液)
B.NaNO3、NaHCO3、(NH4)2SO3、Na2SiO3(H2SO4溶液)
C.NH4Br、K2CO3、NaI、CaCl2(AgNO3溶液)
D.(NH4)3PO4、NaBr、CuSO4、AlCl3(KOH溶液)
【解析】A项,分别滴入FeCl3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的是Ba(OH)2溶液,呈血红色的是KSCN溶液,将Ba(OH)2溶液滴入另2种溶液,有白色沉淀的是Mg(NO3)2溶液,无现象的是NaCl溶液。B项,分别滴入H2SO4溶液,有气泡但无气味的是NaHCO3溶液,有刺激性气味的是(NH4)2SO3溶液,有白色沉淀的是Na2SiO3溶液,无现象的是NaNO3溶液。C项,分别滴入AgNO3溶液,K2CO3溶液和CaCl2溶液均有白色沉淀生成,故无法鉴别。D项,分别滴入KOH溶液并加热,产生现象分别是:刺激性气味、无现象、蓝色沉淀、白色沉淀,故可鉴别。
2.下列实验可实现鉴别目的的是( )
A.用KOH溶液鉴别SO3(g)和SO2
B.用湿润KI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C.用CO2鉴别NaAlO2溶液和CH3COONa溶液
D.用BaCl2溶液鉴别AgNO3溶液和K2SO4溶液
【解析】选C SO2、SO3(g)均能与KOH溶液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A项错误。Br2(g)、NO2都是红棕色气体且有强氧化性,都能氧化KI而生成I2,使淀粉显蓝色,B项错误。偏铝酸的酸性弱于碳酸,CO2通入NaAlO2溶液中生成Al(OH)3沉淀,醋酸酸性强于碳酸,CO2通入CH3COONa溶液无现象,C项正确。BaCl2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Cl沉淀,BaCl2溶液和K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D项错误。
3.能将分别含有Cu2+、Fe3+、Al3+、Fe2+、Mg2+、NH、Na+的七种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
A.NaHCO3溶液 B.NaOH溶液
C.KSCN溶液 D.氨水
【解析】选B NaHCO3溶液不能将Al3+、Mg2+鉴别出来,也不能将NH、Na+鉴别出来,A项错误;Cu2+、Fe3+、Al3+、Fe2+、Mg2+、NH、Na+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分别为生成蓝色沉淀、生成红褐色沉淀、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生成白色沉淀、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加热条件下)、无明显现象,每种离子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都不同,B项正确;KSCN溶液只能将Fe3+鉴别出来,C项错误;NH3·H2O分别与Mg2+、Al3+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NH3·H2O与NH、Na+混合无现象,不能鉴别,D项错误。
4.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鉴别消石(KNO3)与朴消(Na2SO4)之法:“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该鉴别方法利用的原理是( )
A.受热升华 B.颜色反应
C.焰色反应 D.丁达尔效应
【解析】选C 含有钾元素的物质在火焰上灼烧,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该原理为焰色反应,C正确。
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木炭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气体一定是CO2
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一定是SO2
C.某红棕色气体溶于水形成溶液,该气体一定是NO2
D.某物质燃烧后的产物既能使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物质可能是碳氢化合物
【解析】选D 木炭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可生成CO2和SO2,而SO2和CO2均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项错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是SO2,还可能为具有漂白性的其他气体,如Cl2等,B项错误;NO2
、溴蒸气均为红棕色气体且溶于水均能形成溶液,C项错误;D项中的现象只能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则该物质既可能为碳氢化合物,也可能为含有碳、氢、氧元素的化合物,D项正确。
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两篇古代文献中都涉及KNO3。文献①《开宝本草》记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文献②《本草纲目》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文献①中提取KNO3利用了溶解、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
B.用文献①中方法制取KNO3是因为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C.文献②中火药的使用体现了硝酸钾的氧化性
D.文献②中使用火药的产物会污染环境
【解析】选B。由“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可得文献①中提取KNO3利用了溶解、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故A正确;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冬天温度降低,析出晶体,故B错误;火药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N2,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体现了硝酸钾的氧化性,故C正确;文献②中使用火药可能会产生CO、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故D正确。
7.选用如图所示仪器中的两个或几个(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以验证木炭可被浓硫酸氧化成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气流从左向右流动,连接装置的正确顺序是afecdb
B.丁中溶液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生成CO2
C.丙中品红溶液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生成CO2
D.丁和丙中溶液都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有CO2生成
【解析】选A 检验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CO2,需排除SO2的干扰,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洗气装置中导管长进短出,A正确;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SO2后还应再通入品红溶液,检验SO2
是否已被除尽,否则结论不可靠,B、C、D三项均不正确。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MnO2、浓盐酸反应来制取干燥的氯气并验证其有无漂白性,所用装置(数量可满足需要,不含制气装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气流流动的先后顺序,装置连接顺序依次为dacbe
B.按气流流动的先后顺序,装置连接顺序依次为dabae
C.装置e的主要用途是制备NaClO
D.若实验中使用到装置c且布条褪色,则说明湿润的氯气有漂白性
【解析】选B 为确定氯气有无漂白性,需要进入到装置b中的氯气中不含HCl及水蒸气,故应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再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为防止装置e中水蒸气进入装置b中,在装置b、e之间还应加装一个装置a,尾气用NaOH溶液吸收,A、C错误,B正确;由装置b中现象可判断Cl2有无漂白性,湿润有色布条褪色是因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引起的,D错误。
9.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分液漏斗中溶液X加入圆底烧瓶中与Y反应,对试管B中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X溶液
固体Y
Z溶液
现象
A
70%H2SO4
Na2SO3
H2S溶液
产生浑浊
B
浓氨水
CaO
酚酞试剂
溶液变红
C
盐酸
大理石
Na2SiO3
溶液
出现白色
沉淀
D
浓盐酸
MnO2
NaOH
溶液
黄绿色气
体被吸收
【解析】选D Na2SO3和H2SO4反应生成SO2,通入H2S溶液中,生成S,出现浑浊,选项A现象正确;浓氨水滴入CaO中,产生NH3,通入酚酞试剂中,溶液变红,选项B现象正确;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生成硅酸沉淀,选项C现象正确;浓盐酸与MnO2需加热才能反应,选项D不正确。
10.某兴趣小组设计用铁粉将NO还原为N2(同时生成Fe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已知:①浓硝酸可氧化NO;②NaOH溶液能吸收NO2,不吸收NO。
A.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f→e→j→i→h→g(或g→h)→b→c→d
B.装置戊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Fe2FeO+N2
C.装置丁的作用是除去挥发出来的硝酸和产生的NO2
D.装置乙的作用是干燥,防止水蒸气进入戊中干扰反应
【解析】选D 根据实验原理利用NO被灼热的铁粉还原为N2,同时生成FeO,所以首先应制备纯净的干燥的NO,利用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由于硝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制得的NO中会混有硝酸和水蒸气,则先通过装置丁除去挥发出的HNO3等酸性气体,然后再通过己干燥,得到纯净的干燥的NO进入戊中与铁粉反应,最后处理多余的NO,又因为NaOH溶液不与NO反应,而浓硝酸可氧化NO生成NO2,所以最终先通过乙氧化NO,后再通过丙吸收,故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f→e→j→i→h→g(或g→h)→b→c→d,A正确;装置戊中NO被灼热的铁粉还原为N2,同时生成Fe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Fe2FeO+N2,B正确;装置丁盛放的是水,其作用是除去挥发出的HNO3
等酸性气体,C正确;装置乙盛放的是浓硝酸,依题意可以氧化NO,便于NaOH溶液吸收,D错误。
11.室温下,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在通风橱中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现象
试管Ⅰ中开始无明显现象,逐渐有微小气泡生成,越来越剧烈,液面上方出现浅红棕色气体,溶液呈蓝色。
试管Ⅱ中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呈绿色;之后向绿色溶液中持续通入N2,溶液变为蓝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Ⅰ中浅红棕色气体为 NO2,由硝酸还原生成
B.等质量的Cu完全溶解时,Ⅰ中消耗的 HNO3 更多
C.换成Fe之后重复实验,依然是试管Ⅱ中反应更剧烈
D.试管Ⅱ中反应后溶液颜色与试管Ⅰ中的不同, 是由于溶有 NO2
【解析】选D。试管Ⅰ中浅红棕色气体为空气和NO2的混合物,Cu与稀硝酸反应,硝酸被还原为NO,NO遇到空气中的氧气被氧化为红棕色的NO2,A错误;Cu与稀硝酸反应时,1 mol Cu消耗 mol HNO3,与浓硝酸反应时,1 mol Cu消耗4 mol HNO3,因此等质量的铜完全溶解,Ⅰ中消耗的HNO3较少,B错误;换成Fe之后重复实验,常温下Fe遇浓硝酸发生钝化,试管Ⅱ中无明显变化,C错误;试管Ⅱ中持续通入氮气后,可以把溶液中溶解的NO2带走,溶液由绿色变为蓝色,说明试管Ⅱ中反应后溶液颜色与其溶解的NO2有关,D正确。
12.实验室用如下装置(略去部分夹持装置)模拟利用氨气和次氯酸钠合成肼(N2H4)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装置①中浓盐酸换成H2O2,也可用于制备氧气
B.②中盛装NaOH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Cl2
C.③分液漏斗中盛装饱和食盐水
D.当反应结束时,④中可收集一瓶纯净的NH3
【解析】选B 由图可知,①中发生的反应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打开K1,Cl2能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⑤用来制取NH3,④装置作安全瓶,能防倒吸,在③中NH3和NaClO反应生成N2H4,发生反应ClO-+2NH3===N2H4+Cl-+H2O,最后关闭K1,②中盛装NaOH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Cl2。装置①中浓盐酸换成H2O2,制备氧气时不需要加热,MnO2作催化剂,故A错误;Cl2有毒,不能排放在环境中,则②中盛装NaOH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Cl2,故B正确;③分液漏斗中应该盛装NaOH溶液,利用Cl2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NaClO,故C错误;反应结束后,关闭K2,多余的NH3可收集在④中,但NH3中混有水蒸气,故D错误。
13.Cl2O黄棕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一种强氧化剂,易溶于水且会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与有机物、还原剂接触或加热时会发生燃烧并爆炸。一种制取Cl2O的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Cl2O的熔点为-116 ℃,沸点为3.8 ℃,Cl2的沸点为-34.6 ℃;HgO+2Cl2===HgCl2+Cl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②、③中盛装的试剂依次是饱和食盐水与浓硫酸
B.通入干燥空气的目的是将生成的Cl2O稀释减少爆炸危险
C.从装置⑤中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l2O
D.装置④与⑤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是为了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
【解析】选C 制取Cl2O需要干燥纯净的Cl2,所以②、③中盛装的试剂依次是饱和食盐水与浓硫酸,故A正确;高浓度的Cl2
O易爆炸,所以通入干燥空气可以将生成的Cl2O稀释减少爆炸危险,故B正确;装置⑤是收集Cl2O的装置,所逸出的气体不是Cl2O,故C错误;Cl2O与有机物接触会发生燃烧并爆炸,装置④与⑤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是为了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故D正确。
14.三氯化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取乙硼烷(B2H6),也可作有机合成的催化剂。
[查阅资料] ①BCl3的沸点为12.5 ℃,熔点为-107.3 ℃;
②2B+6HCl2BCl3+3H2,硼也能与强碱反应。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三氯化硼。
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如果拆去B装置,可能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
(3)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G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使实验装置简便,可用一个装置代替F和G装置。该装置所用仪器是________,所装试剂是________。
(5)A、D两处加热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检验制得的产品中含有硼粉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装置A制取Cl2,因此离子反应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2)盐酸易挥发,制取的Cl2中含有HCl,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杂质气体;如果拆去B装置,可能的后果是硼粉与HCl反应生成的产物中有H2,加热H2与Cl2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3)D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是硼粉与Cl2反应生成BCl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B+3Cl22BCl3。(4)G装置其作用是吸收未反应完的Cl2,防止污染空气;为使实验装置简便,可用一个装置代替F和G装置,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E,又能吸收未反应完的Cl2,该装置所用仪器是干燥管或U形管,所装试剂是碱石灰。(5)A、D两处加热的先后顺序是先A后D,其理由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避免氧气与硼粉反应生成B2O3。(6)检验制得的产品中含有硼粉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浓NaOH溶液,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中含有硼粉;若无气泡产生,则样品中无硼粉。
答案:(1)MnO2+4H++2Cl-Mn2++Cl2↑+2H2O
(2)除去Cl2中的HCl杂质气体 硼粉与HCl反应生成的产物中有H2,加热H2与Cl2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
(3)2B+3Cl22BCl3
(4)吸收未反应完的Cl2,防止污染空气 干燥管或U形管 碱石灰
(5)先A后D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避免氧气与硼粉反应生成B2O3
(6)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浓NaOH溶液,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中含有硼粉;若无气泡产生,则样品中无硼粉
15.三氯氧磷(POCl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以直接氧化PCl3制备POCl3,反应原理为P4(白磷)+6Cl2===4PCl3,2PCl3+O2===2POCl3。
PCl3、POCl3的部分性质如下:
物质
熔点/℃
沸点/℃
其他
PCl3
-112
75.5
遇水生成H3PO3和HCl
POCl3
2
105.3
遇水生成H3PO4和HCl
某兴趣小组模拟该工艺设计实验装置如下(某些夹持装置、加热装置已略去):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B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装置E用来制取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顺利进行,还需补充的装置为_____________。
(4)反应时,需严格控制三个条件:
①先制取__________,缓慢地通入C 中,直至C 中的白磷消失后,再通入另一种气体。
②C装置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为60~65 ℃,除加快反应速率外,另一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物必须干燥,否则会在C 装置中产生大量的白雾,其主要成分为________(写化学式)。
(5)反应结束后通过下面步骤测定POCl3产品中Cl 的含量,元素Cl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
Ⅰ.取x g产品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POCl3完全反应后加稀硝酸至酸性;
Ⅱ.向锥形瓶中加入0.100 0 mol·L-1 的AgNO3 溶液40.00 mL,使Cl-完全沉淀;
Ⅲ.再向锥形瓶中加入20 mL硝基苯,振荡,使沉淀表面被有机物覆盖;
Ⅳ.然后加入指示剂,用c mol·L-1 NH4SCN溶液滴定过量Ag+至终点,记下所用体积为V mL。
[已知:Ag3PO4溶于酸,Ksp(AgCl )=3.2×10-10,
Ksp(AgSCN )=2×10-12]
【解析】(1)仪器a的名称是冷凝管(或球形冷凝管),装置A中产生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或2H2O22H2O+O2↑);B装置的作用除观察O2的流速之外,还有平衡气压、干燥O2(或平衡气压和除去水,防止PCl3和POCl3遇水反应引入杂质)。
(2)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H++
2Cl-+MnO2Mn2++Cl2↑+2H2O。
(3)C装置为氯气和白磷发生反应的装置,反应结束后会有氯气从冷凝管a中溢出,污染空气,需要吸收处理;同时,POCl3和PCl3遇水会发生反应,为使实验顺利进行,需要在a仪器后连接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防止外界中水蒸气进入C装置内。
(4)根据题意可知,要先制备出三氯化磷,然后其被氧化为POCl3,所以先制取氯气,缓慢地通入C中,直至C中的白磷消失后,再通入氧气。
②由于PCl3的沸点是75.5 ℃,因此控制温度60~65 ℃,其主要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同时防止PCl3气化。
③POCl3和PCl3遇水会发生反应,均生成氯化氢,遇到水蒸气产生大量的白雾,所以反应物必须干燥。
(5)根据题意可知,NH4SCN的物质的量为0.001cV mol,则与之反应的银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01cV mol,而总的银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04 mol,所以与氯离子反应的银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04 mol-0.001cV mol,因此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04 mol-0.001cV mol,则产品中Cl元素的含量为×100%。
答案:(1)球形冷凝管 平衡气压
(2)4H++2Cl-+MnO2Mn2++Cl2↑+2H2O
(3)在a仪器后连接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4)①Cl2 ②防止PCl3气化 ③HCl
(5)×100%
16.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制备H2S气体,并探究H2S的有关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若装置不漏气,加入装置中的药品为________(填字母)。
a.FeS和稀硫酸 b.Na2S和稀硫酸
c.ZnS和稀硝酸 d.CuS和稀盐酸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使反应发生,将生成的H2S气体通入1.0 mol·L-1 Fe(NO3)3溶液中,观察到有浅黄色固体析出。为探究实际参与该反应的微粒种类,设计如图装置:
若A装置中加入1.0 mol·L-1的FeCl3溶液,并测其pH=1,则B装置中加入的试剂
是________;实验观察到A、B中均有浅黄色固体析出,则H2S与Fe(NO3)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时,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反应停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下,以Na2S为样品,选择合理的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①证明氢硫酸为二元弱酸,②测量并估算氢硫酸的Ka2(H2S),则需要的主要计量仪器为电子天平、容量瓶、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制取硫化氢气体,FeS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且硫化亚铁为块状固体不溶于水,a可以;Na2S和稀硫酸也能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但硫化钠易溶于水,b不符合实验装置要求;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2价的硫氧化,不能产生硫化氢气体,c不可以;CuS与稀盐酸不反应,所以d不可以,因此能够产生硫化氢气体且符合装置要求的是a;FeS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S+2H+
Fe2++H2S↑。
(2)H2S气体通入1.0 mol·L-1 Fe(NO3)3溶液中,观察到有浅黄色固体析出,Fe3+
与NO3-都能够与H2S反应产生S沉淀,Fe3+与NO3-有氧化性,A装置中加入
1.0 mol·L-1的FeCl3溶液,并使溶液的pH=1,确定是否是Fe3+引起的,因此B中
应该验证是否是NO3-在酸性(pH=1)条件下引起的,B中可以加入浓度分别为
3.0 mol·L-1和0.1 mol·L-1的KNO3—HCl混合溶液;A、B中均有浅黄色固体析出,则H2S与Fe(NO3)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5H2S+Fe3++3NO3-5S↓+
F+3NO+6H2O。
(3)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是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此时反应停止的原因是夹紧弹簧夹后,装置中产生的H2S难溶于稀硫酸,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回长颈漏斗,使FeS固体和稀硫酸分离而停止反应。
(4)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Na2S样品,配制成0.001 mol·L-1溶液,用pH计测定其溶液的pH,pH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证明Na2S发生水解反应,根据S2-+
H2OHS-+OH-,说明H2S是弱酸。再配制0.001 mol·L-1 H2SO4的稀溶液,取
0.001 mol·L-1 Na2S溶液20.00 mL于锥形瓶中,用0.001 mol·L-1 H2SO4溶液进行滴定,当滴入5 mL 0.001 mol·L-1 H2SO4溶液时,此时溶液中S2-与HS-的浓度基本相同,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通过换算确定Ka2, Ka2=≈c(H+
),当滴入10 mL 0.001 mol·L-1H2SO4溶液时,Na2S完全反应生成H2S。因此,以Na2S为样品,选择合理的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①证明氢硫酸为二元弱酸,②测量并估算氢硫酸的Ka2(H2S),需要的主要计量仪器为电子天平、容量瓶、酸式滴定管和pH计。
答案:(1)a FeS + 2H+H2S↑+ Fe2+
(2)浓度分别为3.0 mol·L-1和0.1 mol·L-1的KNO3—HCl混合溶液 2H++5H2S+Fe3++3NO3-5S↓+Fe2++3NO+6H2O
(3)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夹紧弹簧夹后,装置中产生的H2S难溶于稀硫酸,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回长颈漏斗,使FeS固体和稀硫酸分离而停止反应
(4)酸式滴定管 pH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