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
题
第 1 卷
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
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A. 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B. 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
C. 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D. 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意《史记》不仅记述西汉政府管辖区域的历史,还记述了所能了解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
历史,因此,具有世界眼光;“世界眼光”应理解为对中国以外地区历史的观察。所以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学·《史记》
2.《中国大历史>-书有许多精彩论断。如:“淝水之战后,拓跋畦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
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
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
的角度主要是
A. 朝代更替
B. 经济政策
C. 民族矛盾
D. 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的意思为“北魏通过利用俘虏发展农业并直接征税,于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国再度
走向统一”,题中“农业”、“征税”的关键词属于经济政策的内容,也就是说明了中国能再度统一的原因。所
以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影响3.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
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
多因素之一。材料说明理学
A. 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
B. 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
C. 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
D. 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抑制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判断出理学对中国发明创造以及科学
家、学者智力的束缚,这种束缚造成的影响就是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封建社会晚期和近代中国科
技的落后,所以选 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4.中国古代传统中历来提倡节俭,而在明代中期,陆楫提出“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
不易为生”。社会消费观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C. 戏剧发展推动奢侈风气
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历来提倡节俭,但是,陆楫对节俭和奢侈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奢侈风气重的地区消费
能力高,便于增加就业人数,有利于民生,再联系“明代中叶”,即可得出正确结论。观念的变化缘由应来自
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所以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5. 20 世纪 40 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
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
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 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B. 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C. 内战胜利的可能性D. 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决
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强调的是土地归农民所有,还是
归地主所有会影响国共两党乃至中国的命运,即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
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 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6. 1978 年 5 月 2 日到 6 月 6 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 6 个部级干部在内的 20 名成员
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 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 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D. 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A 错误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九已经打破意识形
态的限制了,C 错误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是在 1978 年底,D 错误欧盟是 1993 年才成立的,结合当时的
时代背景,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7.下表是 1951-1957 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
表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 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B. 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C. 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D. 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
的【答案】C
【解析】
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排除 A;此时尚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以根本好转不准确,排
除 B;在该时段国际局势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 D 项错误。由国家国防费所占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出国
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所以答案选 C。
8.1943 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
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
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 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 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 历史原因
C. 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 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蒋介石正面评价了五四运动,积极肯定了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故答案选 A,B 项说法材料中无法体现,C D 两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材料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这是高考中的常考点,本题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1949 年 12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下列对“五四精神”的表述最为准确、
全面的是(A)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爱国、科学、民主、自由
C.爱国、抗争、民主、科学 D.爱国、进步、民主、自由
9.“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
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
马法
A. 保持习惯法传统
B. 强调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
C. 崇尚自由和理性
D. 追求客观公正地解决现实问题
【答案】D
【解析】
的
的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用法规和客观的判断调和社会的各种关
系”,说明罗马法追求客观公正的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所以答案选 D。
10. 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 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 1992 年美国人
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
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 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 科技 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 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从本质上说明”,ABC 三项是表面现象,排除。依
据材料中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过分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可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人
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故选 D 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产业与“新
经济”
11.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 年),它表明( )
A. 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 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 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 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答案】B
【解析】
从表格反映的数据来看,英国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一直较高,说明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工业革命提供
了物质基础,故答案为 B 项。表格中只是英国与法国、德国的比较,不能反映领先欧洲,排除 A 项;前两
个时期英国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说明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现象,排除 C 项;前两个时期时英国没有确立
的
的民主政治,排除 D 项。
12. 20 世纪 20 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 4 位人物:理学博士、泰
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实为爱因斯坦化身)借“光神”(实为光速)
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话剧创作的最要历史背景
是爱因斯坦
A. 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B. 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C. 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D. 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
料中“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显然是“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所以该话剧意在说明爱因斯坦创立
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特征,所以答案选 D,ABC 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13.阅渎材料,完成系列要求。
材料一在 18 世纪初,英格兰南部的七郡人口占全英格兰的三分之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工业化起飞期,
英格兰西南部和南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集聚,苏格兰,威尔士人口和也向新兴起的工矿区和港口
集中。1801 年-1871 年间,英国总人口增长 1.54 倍,西南部的非工业区人口增长不到 1 倍,西北部工业区
则增长 2.58 倍。……英国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激增,农村人口大量转向城镇,正是这种人口流动迁移和
新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化的突出表象特征。
英国早期城市化建设使社会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骤然加剧起来,这主要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
对立,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资本的私人占有形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冲突对立等。正是这诸多矛盾的冲突
和激化使英国在 20 世纪中期结束了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而创造了一种用城市规划来合理布局城市的新
方式。19 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1909 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据统
计,自 1909 年以来,英国先后颁布了 40 余部关于城市的法规条例。
——摘编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后期,出现了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医化,大城市外围卫
星城镇布局分数化的趋势。
根据美国的经验,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最先走出城市的是富人,他们有经济实力逃离“城市病”笼罩
的大都市。他们搬出城市后,城市附近的基础设施相应的也就建立起来了。然后,中产阶级也开始走出城市,使得更多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到最后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小城镇。对于大城市来说,这是城
市的“流失”,而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则是一次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集中。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其生产职能逐步弱化,而流通、决策、管理、服务、科研和信息处理等职能日益强大,第三产业迅
速发展。在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建设、发展注重与中心城市的“对接”。同时,提高
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吸引消费的能力,其本质就是吸引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产业流,为二三产业的发
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于奇立《解读“逆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出现了大批新工业城市,从南部向北部工矿区扩展;城市化进程时间短,速度快,规模大;
从自由放任到政府立法规范。
(2)原因: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相关社会问题(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
贵、生活质量下降等“城市病”);新兴产业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交通、通信现代化的推动;经济迅
猛发展。
影响:积极:有利于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集中;推动了中小城市的发展。
消极:城市中心逐渐成为低收入者的聚集地,大城市经济活动水平下降;对交通造成巨大压力。
【解析】
(1)由“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工业化起飞期,英格兰西南部和南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集聚,苏格兰,
威尔士人口和也向新兴起的工矿区和港口集中。”分析出出现了大批新工业城市,从南部向北部工矿区扩
展;由“1801 年-1871 年间,英国总人口增长 1.54 倍,西南部的非工业区人口增长不到 1 倍,西北部工业
区则增长 2.58 倍。”分析出城市化进程时间短,速度快,规模大;由“正是这诸多矛盾的冲突和激化使英
国在 20 世纪中期结束了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而创造了一种用城市规划来合理布局城市的新方式。19 世
纪中期以来,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1909 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可以分析出从自
由放任到政府立法规范。
(2)由“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后期,出现了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医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
镇布局分数化的趋势结合所学从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相关社会问题;由“他们搬出城市后,城市附近的
基础设施相应的也就建立起来了。然后,中产阶级也开始走出城市,使得更多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到最
后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小城镇。”结合所学从新兴产业发展,交通、通信现代化的推动、经济迅猛
发展等角度分析。影响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面的三组年画展现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的
变化。请自拟主题,指出贯穿三组年画中的一种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
史实准确。)
【答案】变化示例:
服装:50 年代:学生装、工人装和布拉吉盛行;
70 年代:儿童服装成人化,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80 年代:服装样式丰富,绚丽多彩,时尚个性。
教育:50 年代: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描和工农识字教育;学生课外活动丰富,提倡和重
视科学知识。
70 年代:教育受文革冲击,突出阶级斗争,强调学习劳动技能;
80 年代: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学校重视文化和科技知识学习;家长重视子女教育。
儿童形象:50 年代:新人化(新装扮,新面貌,乐观向上);
70 年代:成人化,社会化,单一化;
80 年代:生活化,世俗化。
(“示例”只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因素:国家政策及经济活动;思想观念;大众审美情趣;外来文化;传统民俗等。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组图分别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服装的变迁,五十年代的着装简朴,学生化,而 70 年代的社会
风气影响了服装,成人化而且样式单一;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服装多样化;第二组
图反映了教育的发展趋势,50 年代扫盲运动的开展,主要是进行识字教育,70 年代爆发文化大革命,突出
阶级斗争,80 年代以经济为中心,教育上也拨乱反正,社会开始重视教育;儿童形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产生不同阶层的变化,这道题要求考生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思考,从大众民俗的角度也可以
进行思考。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原因
请考生在第 45、46、47、48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o 做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 1890 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时代”。这场进步主义改革涉及政治、
经济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目的在于消除芙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弊
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其动力来自南北战争后逐步兴起的进步主义思想以及这个时期波澜壮
阔的民粹主义和工人运动。如果说民粹主义和工人运动是来自美国社会下层的话,那么进步主义思想和改
革则是来自美国的上层,而且以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这场进步运动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
开,从政治上的争取妇女选举权、市政改革到经济领域的反托拉斯运动,从救济穷人和改善工人待遇的社
会正义运动到自然资源保护,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步主义改革把美国的社会改革运动推向新的阶
段。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答案】(1)特点:以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体;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
(2)背景: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引起种种社会弊端;民粹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推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组织产生,生产资本化和社会化程度加深。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推动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任意两个即可。若从“泛
美主义”等外交的角度回答,也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进步主义思想和改革则是来自美国的
上层,而且以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进步运动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可以概括出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主要特点。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消除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所
引起的种种社会弊端”“其动力来自南北战争后逐步兴起的进步主义思想以及这个时期波澜壮阔的民粹主义
和工人运动”中可以得出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影
响。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美国“进步主义改革”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建国后不久久发生了两条发展道路的论争。论争中形成的“杰佛逊传统”和“汉密尔顿传统”在
美国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政治上,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和联邦军队。政治上崇拜制度,主张法治,反对平
民政治,认为人性本恶,有利益之争,需要有效率的政府主持公共福利;经济上主张建立有效的联邦银行
体制以及税收、信用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建立多元经济体,农工商并存,大力
发展工商业。汉密尔顿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以工商立国,仿效英国再造一个工商业繁荣的新国家。……杰弗
逊则力主小国家、小政府,主张维护州权,害怕中央政府的大权力吃掉各州的小权力。特别反对宪法中没
有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的条款;经济上力主以农立国,以独立的农场主经济为基础立国,反感发展工商制
造业;认为独立的农民才是独立的、诚实有道德的人,农民参与政治可以保证政治纯洁;而工业社会造成
拥挤的城市和财富分配不均。斐逊想要在新生的北美打破欧洲的旧制度,走独立自耕农的农业发展道路,
建立和平、安宁、民主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国。在现实中则是代农场主立言,他本人就拥有一个不小的农
场。
——据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1)根据材料,指出汉密尔顿与杰佛逊论争的主要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治国策略形成的社会背景。
【答案】(1)主要分歧: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大的联邦国家,扩大中央权力;杰弗逊则主张维护地方权力。
汉密尔顿主张建立精英政治,反对平民政治;杰弗逊主张平民参政,以确保民主政治的纯洁。汉密尔顿主
张工商立国;杰弗逊主张以农立国。
(2)社会背景:建国之初实行邦联制;美国南北经济差异;启蒙运动的影响。【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和联邦军队。政治上崇拜制度,主张法治,反对
平民政治……大力发展工商业……杰弗逊则力主小国家、小政府,主张维护州权……力主以农立国”,并结
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精英政治与平民政治、工商立国与以农立国等方面指出汉密尔顿与
杰佛逊论争的主要分歧。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邦联制、南北经济差异、启蒙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概括二者治国策
略形成的社会背景。
17.材料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20 世纪下半叶,经历了多次中东战争冲突,仍然未能得到妥善解决。1977
年 11 月,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采取主动行动访问耶路撒冷,与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开始和平谈判,但未取
得进展。美国为扩大在中东的影响、避免阿以再次爆发战争而危及对西方的石油供应,于 1978 年 8 月派国
务卿万斯出面斡旋。1978 年 9 月埃、以在美国的戴维营签订了戴维营协定。根据这项协定,以色列将把它
所占领的全部西奈土地归还给埃及(1982 年以色列完成撤军),埃及允许以色列使用苏伊士运河和阿喀巴湾。
在协定中,埃及同意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巴勒斯坦问题放在一边,不让其影响埃、以和平。
埃、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埃及摆脱了长达三十余年的与以色列紧张对峙的战争状态,并收复了失地。
为此,埃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埃及人长期充当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但当戴维营协定签订时,埃及已被
看做是阿拉伯世界的叛徒与公敌,埃及遭到阿拉伯世界的集体制裁。
——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戴维营协定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戴维营协定的签订。
【答案】(1)中东战争给埃、以双方带来巨大损失;埃及领导人主动和解;美国调停。
(2)促使埃、以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造成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严重分裂;协议无
法从根本上解决中东问题。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中东问题由来已久……仍然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采取主
动行动访问耶路撒冷……美国……于 1978 年 8 月派国务卿万斯出面斡旋……”等关键信息可知,戴维营协
定签订的背景是中东战争给埃、以双方带来巨大损失;埃及领导人主动和解;美国调停。
(2)由材料“埃、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埃及摆脱了长达三十余年的与以色列紧张对峙的战争状态……埃及
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埃及人长期充当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埃及已被看做是阿拉伯世界的叛徒与公
敌……埃及遭到阿拉伯世界的集体制裁……”等关键信息可知,戴维营协定的签订促使埃、以关系缓和;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造成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严重分裂;协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东问题。
18.【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
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
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
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
“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
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
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
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
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
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
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
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可从区域扩展到全国性及海外、民众开始自发到政府提倡、形象有一开始忠于
原貌到神化成“武圣”等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
‘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可知统治者提倡、关羽个人品质优秀;依据材料“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
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得出戏曲小说的传播作用;材料中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
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