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关系(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关系(解析版)

ID:246853

大小:166.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4-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关系 1.2015 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 人员与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 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 战工作的新着力点”。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 A.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B. 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 D. 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 从业人员等都是新社会阶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故 D 项正确。材料 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而不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排除 A。统一战线是指一定社 会政治力量的联合,与材料强调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不符,排除 B。21 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强调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不符,排除 C。 2.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 时间 选举方式 选举对象 乡镇、市 1998~ 1999 年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 主席等 100 2001~ 2002 年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5 2003~ 2004 年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 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 纪委等 143 2005~ 2008 年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 委员等 7A. 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B. 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 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D. 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答案】C 【解析】 基层直接选举能够最直接的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所以也就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选 C 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直接选举制度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直接选举并不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选项 B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从直接选举的乡镇数量来看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尚未在全国基本普及,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 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 3.下面是从论文中摘录的几点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结论。据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 ①“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争议——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 ②外国和中国的矛盾——美国等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③牵制台湾当局,不能脱离美国势力范围; ④迫使台湾维持“亲美抗共” “民主政权”; ⑤少数人的阴谋——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坏。 A. 战后美国控制了台湾政局 B. 台独分子源于国民党内部 C. 海峡两岸政体差异太大 D.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第一点阐明了台湾是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第二点提到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据此可以推断台 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第三点说的是牵制台湾当局,而不是控制,排除。B 项, 材料第五点说明台独是少数人的阴谋,无法得出台独分子是否源于国民党内部,排除。C 项,五点结论均 无法体现海峡两岸政体差异,排除。 【点睛】台湾问题也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 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 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 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据统计,从 2001 年至 2006 年,国内共出版了 20 余部美国外交史专著。各类学术期刊共发表美国外交史 论文 332 篇。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中,与美国外交史有关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在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B. 学术研究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C.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需要 D. 中美建交后外交关系发展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从 2001 年至 2006 年”可知,2001 年中国加入 WTO,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为应对挑战 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对先进国家的研究,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需要的说法正确,故选 C。中国学者研 究美国的论文和专著的增加主要是为了国内建设的需要,与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体 现学术研究多元化,而是强调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的论文和专著的增加主要是为了国内建设的需要,排除 B。 中美建交为 197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5.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 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C 【解析】 A 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 1949 年,与材料时间“1956 年”不符,故B 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 C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 D。 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 料时间“1956 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6.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 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 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 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 以支持,故 B 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 C 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 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 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 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7.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 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 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 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 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 A 正确。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 20 世纪 80 年 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 B。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 1971 年第 26 届联大通 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 C。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 现半岛统一,排除 D。故选 A。 【点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 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8. 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 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 来,故选 B。60 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 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 ‘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 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 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 A 项正确;中 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 1950 年,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 织建立于 2001 年,故 D 项错误。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 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 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 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答案】A 【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伊始,《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 颁布,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 制,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规范社会组织活动,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从而巩固新生的人民 政权,故答案为 A 项;B 项,该办法与取缔非法社团组织无关,排除;C 项,该办法的政治动机并不是防控 境外的敌对势力,排除;D 项,该办法并不能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排除。 11.1949 年起,在中央与省区之间,中共先后设立了东北、华北等六个行政大区,简称大区。大行政区是“各 该区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工作的代表机关”。当时设立 大行政区的原因是 A. 实现政党与政权有机结合 B. 长期战乱地方政权不稳定 C. 加强中央对地方垂直领导 D. 应对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设立大行政区的地区在 1949 年以前曾遭受侵略,也被敌人统治很久,遭受 破坏严重,存在土匪恶霸国民党残余势力,故答案为 B 项。A 项,设立大行政区跟政党与政权有机结合没 有关联,排除。C 项,加强中央对地方垂直领导一般不会在中央与省区之间再设机构,排除。D 项,1949 年中苏关系友好,排除。 12.1954 年 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从 6 月 16 日至 9 月 11 日,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历 时近三个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有 52 万多条。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有些意见最终体现 在正式的宪法文本中。这一工作的开展 A. 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 B. 确保了新中国民主政治 全面建立 C. 体现了宪法草案中的社会主义原则 D. 完成了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任务 【答案】A 【解析】 材料“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意见有 52 万多条。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反映了宪 法的制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说明宪法草案工作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故 A 正确;新中国 民主政治的全面建立并不限于宪法草案工作,故 B 错误;社会主义原则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 料公有制,材料并未涉及,故 C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的问题,故 D 错误。故选 A。 13.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据此可知当时 的 的A. 人民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B. 纠正了“大跃进” “左”倾错误 C.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C 【解析】 该漫画作于 1979 年,反映“左”倾错误结束。1976 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故 A 错误;“大跃进” 的“左”倾错误在 1958 年,故 B 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政治路线的 拨乱反正,故 C 正确;漫画不能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 D 错误。故选 C。 14.我国 1975 年宪法规定: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通称“四大自由”,就是你可以对你认为的任何 坏人、反革命、阶级敌人,采取上述形式,任意“揭发”)……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些形式。我国 1982 年宪法在“总纲”中删除了“四大自由”,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 和保障人权”的规定。这种变化说明 A. 我国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制社会 B. 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有了完全的保障 C. 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遭到一定的削弱 D. 我国的法制社会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答案】D 【解析】 “文革”期间的“四大自由”实际上是对民主和自由的践踏,是不合民意和时代潮流的“自由”是对法制的亵 渎,而题干中 1982 年宪法将其删除,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 障人权”的规定,则是对上述错误的纠正,故表明我国法制建设有了新进展,故选 D;不能单纯根据一项 的法律规定就说我国的法制社会完善了,故排除 A;B 错在了“完全”上,公民的自由权利完全保障需要多方 面的努力,而不只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故排除 B;C 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5.1972 年 8 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 23 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 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 年 6 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 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 20 世纪 70 年代初 A. 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 B. 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C. 中国处理台河问题的方式有所调整 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和“骂 街的不要”,说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故答案为 C 项。20 世纪 70 年代海峡两岸无论官方和 民间都没有沟通渠道,排除 A 项;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是外交问题,排除 B 项;D 项材料没有反映, 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台湾问题·对台政策的变化 16.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 国《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 “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 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答案】C 【解析】 根据“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 诚认错”,表明“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打消了人民的疑虑,C 正确;1972 年中美关系正 常化,1997 年香港回归,材料所述变化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排除 A;B 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D 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排除 D。 17.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道:“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 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基调一致的 外交方针是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 A 选项“一边倒”指的是外交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 选项“打扫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 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符合毛泽东这段话的含义,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C 选项主要是针 对万隆会议上的争议提出的;D 选项是总的方针不够具体。 18.1955 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 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 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 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 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 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答案】D 【解析】 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说明亚非国家反对为美苏的冷战和霸 权服务,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说明反对北 约和华约这样的形式来控制别国,据此可以得出亚非国家在冷战背景下加强联合以实现自强,故选 D;亚 非国家不属于同一区域,故 A 不符合史实;万隆会议的这一立场与美苏矛盾的发展关系不大,故排除 B;C 表达符合史实,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 19.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 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 A. 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 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 D. 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反映了 1955 年亚非会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亚非会议并未确立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故 A 错误;亚非会议并不是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故 B 错误;亚非会议探索亚非人民的 联合自强,故 C 正确;亚非会议与港澳回归无关,故 D 错误。故选 C。 20.1961 年 2 月 8 日,毛泽东接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时说,中法之间存在一堵墙,但是“只要在互不干涉内 政的原则下,是可以拆掉的”。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 A. 开始对外谋求“求同存异” B. 有意打破中法间意识形态的束缚 C. 旨在摆脱苏联外交的影响 D. 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只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是可以拆掉的”这里的“一堵墙”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形态问题,说明当 时中国有意打破中法间意识形态的束缚,B 正确;A 是万隆会议提出;C 中摆脱苏联外交的影响不符合材料 史实;D 中打破美国封锁不是主要目的。 【详解】 21.1978 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 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 A.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 在联合国中友好合作 D. 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表明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AC 项属于中美两国关系的范围,排除。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种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 史等,科道官可“纠动百司,辫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一内外大臣官 员”。——摘编自刘战、谢茉莉《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勤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 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 的党员监察网。1925 年 8 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姜员会在 1950 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 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 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 察通讯员应每 3 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贪污腐化等行为。1955 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 开展工作。 ——摘编自《论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清朝到民国前 期监察制度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3)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答案】(1)变化:清朝时,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民国前期,监察机关独立,对国民 大会负责。清朝时,监察范围广泛;民国前期,党政监察分离。 背景:受到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2)特点:受到苏联的影响;广泛发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意义:防范贪腐,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任意 2 点、3 点 【解析】 【详解】(1)变化:据材料一“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作为中 央最高监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据材料一“……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一内外大臣官员”等信息 可知,清朝时,监察范围广泛。据材料二“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 预监察院行使职权”等信息可知,民国前期,监察机关独立,对国民大会负责。据材料二“这个机关定要 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等信息可知,民国前期,党 政监察分离。 (2)社会背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受到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 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特点:据材料“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信息可 知,受到苏联的影响;据材料“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 3 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 可知,广泛发动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据材料“1955 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 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意义:结合所学古代监察体制可知,一定程度防范贪腐行为,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广泛发动群众, 接受群众的监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通过监察规范从政行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3.材料一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7 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 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9 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 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进入 20 世纪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 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一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 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 1949-1971 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 1972-1989 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 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 1989 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 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 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谈 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性联系的加强;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意义:适应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需要,是当今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成为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 (2)第一阶段:冷战;中美对抗;中国外交实行一边倒方针。第二阶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 关系正常化;文化大革命。第三阶段: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 期待: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1)关于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性联系的加强、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等方面思考作答。关 于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意义,根据材料一“17 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 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 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等信息可从适应国际合作和发展、当今全球治理的工具、多边外交的舞台 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各阶段进行分析即可。第一阶段“1949-1971 年,中国 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苏冷战、中美对抗、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 策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二阶段“1972-1989 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 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文化大革命等 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三阶段,“1989 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 织”,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关于对 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做负责任的大国、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 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思考作答。 24.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 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 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 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 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 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 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宜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 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 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 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解析】 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 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 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 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 第(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 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点睛: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 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 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 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 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 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 而失败。160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 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 并于 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 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 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 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 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 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 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 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析】 【详解】(1)材料“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表明荷兰侵略台湾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此可知 17 世纪上半期荷兰是当时主要 殖民国家,但同时其他的国家也在不断的进行殖民扩张。当时中国处于明朝 末年,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社会动荡。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历史北京。“目的”依据材料“我们必须用—切 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来分析。 (2)由材料“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可归纳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由材料“兴建孔庙,建立学 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等可归纳出有利于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感等。 的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