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湘赣皖十五校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湘赣皖·十五校高三联考第一次考试 历史模拟试卷 时量:90100 分 第 1 卷(选择题) 1.中国的宗法血缘制历史悠久,其精神长久地保存在中华文化中。下列成语可作为这一历史现象的佐证的是 A. 空前绝后 B. 跋前疐后 C. 光前裕后 D. 瞻前顾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前裕后”是指为祖先争光,为后代造福,可知此成语与“宗法血缘制”有关,C 正确;“空前 绝后”是指从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A 与材料不符;“跋前疐后”意思是进退两难,故 B 与材料不符; “瞻前顾后”指做事之前考虑周密细致,D 与材料无关。 2.秦汉时期,君臣之间沟通,除了正式的朝堂召见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请间言事”,即吏民请求于皇帝 朝堂召见外的空闲时间,在更隐秘、私人化的场所进行君臣沟通与政事谋议。这一做法 A.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B. 表明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 提高了政务的执行效率 D. 反映了君主与外朝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秦汉时期君臣之间特殊的“请间言事”,这更有利于君主对朝廷的了解和掌控,有 利于皇权的加强,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决策异变,只是君臣之间的“请间言事”,B 错误;C、D 与材料无 关。 3.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 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而魏晋时“公卿士 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学思想开始 产生了怀疑。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值观念的选择。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门阀士族喜好 对世风的转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法起决定作用;B 选项错误,从汉朝到清朝古代中国正统思想一直 是儒家思想,并没有随王朝兴替而变化;D 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佛道思想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故正确 答案为 C 选项。 4.宋人孟元老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东京梦华录》,记述了汴京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土习俗等。后人在 研究宋史时,除官修史书外,还重视对此类书籍的利用。这说明 A. 私人著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原本面目 B. 区分官修史书与私人著述是研究历史的前提 C. 亲历者见闻形成的私人著述最接近历史真相 D. 官修史书可以弥补私人著述视角单一的缺陷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后人在研究宋史时,除官修史书外,还重视对“孟元老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东京 梦华录》”此类书籍的利用,这说明私人著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原本面目,A 正确;B 与材料无关; 历史真相要通过多种方式去研究,C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私人著述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缺陷,D 错误。 5.公元 1314 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 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 A. 促进了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B. 终结了蒙古贵族特权政治 C. 体现了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D. 加速了元政权封建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元朝恢复科举制,以《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并按民族分化政策进行 考试并分别录取的制度,有利于元政权封建化进程,D 正确;A、B 与材料无关;C 不是材料主旨。 【点睛】材料的关键词是“公元 1314 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 试内容”,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实现了封建化。 6.如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A. 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B. 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 C. 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信息体现的是“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东南沿海地区,区域间经济 发展的不同,有利于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B 正确;传统经济结构是自然经济,直到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A 错误;南宋经济重心南移,C 错误;清朝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 错误。 7.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 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张 A. 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 B. 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 C. 强调满足个人名利之心 D. 强调提高君主服务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黄宗羲鼓励豪杰之士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这有利于社会发展,故选 A 项。先秦儒学同样 强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故有孔子和孟子的周游列国,黄宗羲的这种思想同先秦儒学并无冲突, 故 B 项冲破一说无从谈起,排除;黄宗羲强调的是志向是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而不是对个人名利的追 求,排除 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这种远大志向是服务于公天下,而非君主的私天下,故提高 君主服务能力之说无从谈起,排除 D 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 向”,学生对此要结合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予以理解。 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 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A. 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 B. 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 C. 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 D. 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衷心归顺成藩属”“西洋番弟听朕诏”,说明太平天国将西方国家视为藩属国,继续坚 持传统的宗藩外交,故 C 符合题意;传统的宗藩外交并非近代平等外交,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天平 天国幻想英法代其推翻清王朝,故 B 不符合题意;天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与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存在不同,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9.19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 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 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 A.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B.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C.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D.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的历史结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利润后,转而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 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这说明该农户有浓厚的重农抑商意识,这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体现了晚 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故 B 正确;显然,当时中国农民没有适应世界市场,故 A 错误;国际 市场的利润没有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反而固化了重农抑商意识,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故 CD 错误。 10.1902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一经刊行便风行一时,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译者的兴趣却不在于演绎 故事,而是在每个篇目后以译者“识语”的形式,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 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这表明林纾 A. 开创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 B. 专注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 C. 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 D. 利用进化论宣传革命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1902 年的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由材料“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可得出林纾编译《伊索寓言》旨在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故 C 符合题意;材 料无法表明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始于林纾,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态度, 故 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1.1915 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 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 A. 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B. 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C. 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 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是“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 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故 C 符合题意;A、B 与材料无关;D 说法绝对。 【点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考查的是学生读 取材料的能力。 12.如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表明五四运动 A.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B.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C.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D.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答案】A 【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其在五四运动后认识到无产阶 级的力量,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A 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 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B 与材料不符;C、D 与材料无关。 【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观点的变化,考查的是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意义理解。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3.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 1928 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 值 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 一做法可能使 A. 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 B. 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 C. 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 D. 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 【答案】D 【解析】 税收是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南京国民政府放弃对地方农业土地税的管理,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全国农业失 去了调控的能力,在 30 年代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丧失了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契机,故此题正 确选项为 D 选项。A 选项迷惑性比较大。南京国民政府把土地税划拨地方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换取地方支 持,加强中央集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省是支持中央的。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地方军阀派系、国 共对峙。各省对土地税的征收、对农业的发展、管理政策不一,国民政府的做法使得中央失去发展农业、 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权。 14.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 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答案】B 【解析】 材料“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 学制中的比重”属于历史叙述;“日军这样做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属于历史解释,故 B 正确; “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不属于历史观点,故 AD 错误;“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也不属于历史结论,故 C 错误。故选 B。 15.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 1 日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1955 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这说明当时 A. 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 B. 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 C. 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D. 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方法取代“落后的 接生办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故 A 符合题意;B、C、D 与材料无关。 16.中国共产党分别于 1956、1969、1982、1992 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 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 10 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解题时紧扣“十二大”等关键信息,然后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对四次会议的特征进行逐项对比分析。首先,可 从特征比较明显的会议开始进行分析。中共九大是在“文革”期间召开的,主要特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故出 现频率高的词汇应为“阶级”、“革命”,④与之相符,故 D 项排除;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目标,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因此此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应为“经济”“建设”,③ 与之相符,故 C 项排除。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共八大和十二大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中共八大正确 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 会主义建设,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故其“阶级”一词出现的频率比中共十二大高,与①的高频词相一致,故 A 项排除;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即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 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与之符合,故 B 项正确。 【名师点晴】党的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会议,试题主要考查对历次会议核心内容的准确认识。 中共 八大 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 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和文化需要 对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的良好开端 中共 九大 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中国 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 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 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 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 误的 中共 十二 大 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审 议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中国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时期 中共 十四 大 中国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7.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 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 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 2),公元前 200—150 年 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 3)。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 反映了A. 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 崇尚理性之美 C. 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 追求自由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垂褶”,可知希顿是一种人 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但这是表面现象,并没有回答出希顿这种变化的本质,故 A 错误。希顿设计的变化是 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体现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对理性的崇尚。故 B 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 自由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的相关信息,故 CD 错误。 18.共和国早期,罗马虽然推翻了王政统治,但罗马贵族依然保留了专制的权力,只是这种专制由个人变成 了集体,对法律的垄断就是贵族专权的一种表现。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在于 A. 实现了罗马公民内部的平等 B. 推动了罗马共和制的发展 C. 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 汇编了以往的罗马习惯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打破了贵族专权,促进了罗马共和 制的进一步发展,故 B 正确;贵族和平民之间始终处于不平等状态,故 A 不正确;CD 均与材料信息无关, 排除。 19.17 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米东创作的油画看上去仿佛反映了井然有序、克制内的地方风情,但 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能够 A. 体现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B. 反映殖民扩张给荷兰带来的财富 C. 展示画家所属的印象派风格 D. 折射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 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并结合所学 可知,17 世纪的荷兰是“海上的马车夫”,在世界贸易居于垄断地位,称霸海洋,从事海外殖民掠夺并给 荷兰带来的巨额财富,B 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约翰内斯∙维米东创作的油画是当时现实的反映,A 说法错 误;材料没有明显体现印象派风格,即注意“光”和“色”,C 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D 错 误。 20.在近代社会转型中,法国贵族恃强凌弱,蔑视工商业活动,耻于与商人为伍。在英国,贵族、绅士与商 人杂处,贵族的子弟进入贸易圈。这一反差 A. 说明商人是左右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 B. 体现出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创新 C. 说明法国人文思想的底蕴比英国浅薄 D. 反映出英法两国近代化转型起点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近代社会转型中,英法两国贵族对商人的不同态度,最终英国经济迅速发展,建 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法国却滞后,这体现出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创新,B 正确;A 说法错误;C、D 与 材料无关。 21.1871 年 10 月,俾斯麦通过帝国立法确立的“文化斗争”,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 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这些措施 A. 清除了基督教在德国的影响 B. 体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C. 客观上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 D. 否定了德国教会的积极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可知,德国完成统一之后采取措施削弱天主教会对德国政治的影响,实行世俗化 的政策,这些措施在当时有利于强化联邦政府,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德国的统一,故选 C;A 项中的“清除 了”表述太绝对,故排除;实行政教分离,实行世俗化的政策在当时有利于德国的统一,不能说其体现了 军国主义色彩,排除 B;材料中俾斯麦要求政教分离,教会不得干预政治事务,并未否定德国教会的积极作 用,故排除 D。 22.20 世纪 30 年代,国统区人士形成一股了“苏联热”。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孤独的 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从朝到暮在一小块土地上流汗,现在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 态度上工作了”。这一描述 A. 说明历史叙述受主观情感的影响 B. 说明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步弱化 C. 准确记述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 D. 表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热”影响下,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赞美之情, 而实际上苏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情,故 A 说法正确;B 不是材料主旨;C、D 说法是表面 现象,没有反映本质。 23.地图可以反映政治形势,如图是某时期的一幅世界地图 这可以凸显出 20 世纪 A. 50 年代两大阵营的形成 B. 60 年代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 C. 70 年代南北对话的启动 D. 80 年代第三世界的迅速壮大 【答案】B【解析】 【详解】地图中信息反映的政治形势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约”和以苏联为代表的“华约”两大军事对峙 集团的国家组成及分布形势,故 B 与材料相符;两大阵营对峙初步形成于二战结束后,A 说法不准确;C、D 与材料无关。 【点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政治形式”,考查的是学生对 20 世纪两大阵营对峙的特点及时间的掌握, 1955 年华约的建立,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24. 演讲是时代的见证。下表的演讲内容反映出当时的主流思潮是 A. 理性主义 B. 浪漫主义 C. 自由主义 D. 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理性主义是 17—18 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浪漫主抒发对理 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 项错误;据材料“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我, 或者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和“难道女人不是人吗?”可知属于自由主义,故 C 项 正确;美国两则材料不属于社会主义,故 D 项错误。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自由主义 【详解】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表 2)材料二从《五月花公约》到《联那条例》到 1797 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可以寻觅到美国人对“好 政府”的渴望与珍视,诞生了以华盛顿为代表的早期“士绅政府”,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 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1529 年杰克逊出任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转折点。美国政治 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 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任选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现象就成为不可避 免的政治现实。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 1883 年《彭德尔顿法》 的颁布实施。该法案授权总统纽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 官员的从政道德建设从总体上乡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 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 1883 年的视觉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 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科二,归纳美国政治生活中官员选任的阶段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 实践。 【答案】(1)主张:中国:礼刑结合,以礼为主;人治优于法治。 西方:尊重法律权威;法律应符合道德规范;法治优于人治。 时代背景:中国:社会巨变,礼制崩解,需重建社会秩序;士阶层兴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 案。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政治生话中讲求功利忽视道德现象增多;良好的法治传统;思想解放(智者运动推 动理性思想发展),思想家对良好政体的探索。 (2)阶段特点:“绅士政府”阶段:依据法律民选产生.官员需德才兼备; “政党分脏制”阶段:党派竞选,选民范围扩大,任人维亲; “文官政府”阶段: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 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进行监察,故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 贪污腐败。但是,由于美国政党竟选和经济利益的高度耦合,道德立法不能防止诸如合法的“软腐败”;而且道德素质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人的道德自觉,靠法治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伦理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今中外的法律。从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美国近代道德立法的实践来分析答 案。 (1)材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 也”可以概括出古代中国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材料“都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 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他们”“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可以概括出古代西方思想家 关于法律的主张。结合两者所生活的时代特征来分析得出答案。 (2)从材料““士绅政府”,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政 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任选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现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从 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会以及企事业 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结合材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 道德建设从总体上乡入正轨”“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 1883 年 《彭德尔顿法》的颁布实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 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 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 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 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 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 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粮食大量依赖进口,粮食安全无以维系。1934 年,南京国民政府组 织专家制定《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其要点是:一为改进方针,以科学方法增加麦作产量、控制生产成本; 改善交通、降低运费,便利各地小麦自由流通;严禁掺水、掺杂,实施品级鉴定,保证小麦品质;征收保 护性关税,填补减免小麦杂捐后形成的税收缺额。二为实施要点,包括麦种改良及推广、施用适量化肥、 防范病虫害、提倡水利事业、改良仓储运输及收割方式、实施关税保护等。整个计划限期 10 年完成。 1935 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但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任务没能完成。 ——摘编自郑宇等《民国粮食安全体系构建机制》材料三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 毛泽东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 ——摘编自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米麦自给计划》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粮食 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答案】(1)内容: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粮食仓储:关注粮食流通;完善荒政思想。 (2)影响: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收购质量,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近代化转 型;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宝贵尝试。 原因:国民政府的政令不统一,不利于政策的推行;未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爆发的影响。 (3)目标: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证新生政权的稳定;以农业积累特别是粮食的产出积累支持工业 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内容:据材料“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 可知,中国古代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据材料“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可知,重 视粮食仓储;据材料“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可知,关注粮食流通; 据材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可知,完善荒政思想。 (2)影响:据材料“一为改进方针,以科学方法增加麦作产量、控制生产成本……二为实施要点,包括麦 种改良及推广、施用适量化肥、防范病虫害、提倡水利事业……”可知,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收购质量和推动传统农业的近代化转型;据材料“……改善交通、降低运费,便利各地 小麦自由流通;严禁掺水、掺杂,实施品级鉴定,保证小麦品质”并结合所学可知,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 改良,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宝贵尝试。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国民政府的政令不统一、不利于政策的推行、未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爆发的 影响等方面回答。 (3)目标: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证新生政权的稳定、以农业积累特别是粮 食的产出积累支持工业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把历史看作一门艺术,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看法,在中西古典史学中,史学被认为是一门叙事 之学,属于艺术的一部分。19 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史学被纳入了科学的范围之内,史学匆匆告别了艺术的家庭,一头钻进了科学怀抱。人们坚信历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科学,希望像研究自然界一 样来研究人类行为。 这样,当人们坚信“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的同时,有一些人又重新捡起了历史学也是一 门艺术的话题。或者至少可以说,历史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科学是求真的一面,艺术是求美的 一面。 ——王少卿《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一个世纪的论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历史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历史是一门艺术。 早期的史学如史诗、神话、传说,含有大量的虚构成分和艺术加工。中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 表明文学对史学影响之巨。例如《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因 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们通过史料不可能完全复原历史的原貌,其认识的特殊性 决定了历史必须借助艺术处理。例如司马迁没有亲赴鸿门宴现场,但整个场面的描写却绘声绘色,扣人心 弦,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史学的主要价值在于教育、借鉴价值,这大大助长了史学艺术化的倾向。例如 春秋笔法,即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 主观看法。 综上所述,史学是一门叙事之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 示例二:历史是一门科学。 史学贵在求真,强调客观地叙述历史,与崇尚虚构、想象的文学艺术明显不同。西方史学家希罗多德为撰 《历史》一书,曾花费十年时间到处游历,为的是搜集可信的第一手资料。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官所遵 循的道德准则,是中国史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史学强调史 料实证,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一套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性质。傅斯年提倡“史学就是史料学”“没有史料就 没有史学”,历史研究要求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要求史料扎实准确,并客观叙述历史;历史学对历史发展 规律的探究,类似于自然科学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具有科学性质,如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探 讨。 历史学贵在求真,其根本任务是透过历史现象,寻求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历史学是一门科学。 示例三: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艺术的。 就学科个性而言,历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与自然科学一样,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学贵在求真,历史学的根本任务是透过历史现象,寻求历史发展的内在 规律,类似于自然科学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具有科学性质。同时,艺术对史学编纂、史学描述有巨大作用。 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史学在对个别事物的描述上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如描写战争场面,刻画人物心理等;依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描述。 在肯定史学科学性的前提下,承认艺术对史学编纂、史学描述的巨大作用。这里,史学的艺术倾向显然是 以不损害史学的科学性为先决条件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感人艺术魅力的作品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历史是一门艺术”进行立论,从史学著作的文学表达、史学价值的艺术化进 行阐述;也可以“历史是一门科学”进行立论,从史实秉笔直书精神、史料实证价值、对历史发展规律的 探究进行分析阐述;亦可综合历史的艺术与科学性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史学编纂与表达的艺术 价值进行阐述。 28.材料 安史兵兴不久,唐延即设盐铁使之职,立专卖之法。肃宗后期到代宗朝刘晏任盐铁使,在距 产盐区较远处设常平盐仓,官府储盐以备调剂,防范盐商抬价,又设十三巡院负责查禁私盐。刘晏主管财 政 20 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然其弊则在于“亭户冒法,私 鬻不绝,巡捕之卒,遍于州县,盐估(盐价)益贵,商人乘时射利,远乡贫民困高估,至有淡食者”。唐 以关中为腹心,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安史乱后,运河因战乱失修。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 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 行船,并调军队押运。刘晏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 歉,丰则入籴,贱则出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晏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转衰:财政问题较严重。 内容:改革盐业专卖制度,设常平盐仓;整顿漕运;平抑物价。 (2)简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改善唐朝财政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缓解了长,安粮食的短缺, 带动了漕运沿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物价的稳定。但其改革也给民众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难以从根本上 挽救唐朝走向衰弱的命运。 【解析】 【详解】(1)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转衰、财政问题较严重等角度回答。 内容:据材料“在距产盐区较远处设常平盐仓,官府储盐以备调剂,防范盐商抬价,又设十三巡院负责查 禁私盐”可知,改革盐业专卖制度,设常平盐仓;据材料“安史乱后,运河因战乱失修。刘晏根据运河各 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 可知, 整顿漕运;据材料“刘晏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 丰则入籴,贱则出粜,……”可知,平抑物价。(2)简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改善唐朝财政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缓解 了长安粮食的短缺、带动了漕运沿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物价的稳定、但其改革也给民众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难以从根本上挽救唐朝走向衰弱的命运等方面回答。 29.【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 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 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 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 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 14.5 亿,总面积为 7800 万平方公里。到 1959 年,殖民地人口减 少为 1.6 亿,面积仅剩 2550 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 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答案】(1)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 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上、结果上入手分析。首先从手段上,由材料“在 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 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 动”可知,一战后各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手段比较多样;二战后,由材料“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 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可知,手段主要以暴力革命为主。其次从结果上看,一战后的民族解 放运动结果基本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由材料“二战前殖 民地、附属国人口为 14.5 亿,总面积为 7800 万平方公里。到 1959 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 1.6 亿,面积仅 剩 2550 万平方公里”可知,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且其中还成立了较多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结合所学可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入手分析。从殖民体系瓦解的角度看,第三世界 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获得民族独立,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从世界格局的变化 上看,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同时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30.材料 皮埃尔·德·顾拜旦,1863 年生于巴黎,从小对体育具有广泛的兴趣,并积极涉猎古希腊文 化。1875 年至 1881 年,古代奥运会遗址不断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他关注于此,并希望奥运会“神圣休 战”传统能得到传承。留学英国期间,顾拜旦对当地的教育和体育事业十分赞赏,认为要让笼罩在战败阴 影下的法国复兴,就应该“用体育唤醒法国”。19 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体操联合会等一批国际性单项体 育组织相继成立。 顾拜旦敏锐地察觉到近代体育的发展正走向国际化,但同时各体育组织之间也充满了矛盾和混乱。1892 年 11 月,他发表题为《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第一次正式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经过顾拜旦及其 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复原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于 1894 年 6 月召开。会议确定了现代奥运会的宗旨, 宣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1896 年至 1925 年,顾拜旦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任职期间,国际奥委 会成员也由 14 个发展到 40 个。1913 年,顾拜旦设计了国际奥委会会旗,它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 世界运动员以公正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摘编自宋凤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拜旦对于现代体育事业的贡献。 【答案】(1)原因:对体育与古希腊文化具有浓厚兴趣,希望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实现法国复兴,传承古代 奥运的“休战传统”以壮大和平力量,协调各国际体育组织,推进体育国际化。 (2)贡献:推动了现代奥运会的创办:长期领导国际奥委会并亲自设计了国际奥委会会旗;致力于消除体 育领域的不良倾向;极大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国际化;弘扬了公平竞赛和“团结、友好、和平”的体育精神。 【解析】 【详解】(1)原因:据材料“从小对体育具有广泛的兴趣,并积极涉猎古希腊文化”可知,其对体育与古 希腊文化具有浓厚兴趣;据材料“认为要让笼罩在战败阴影下的法国复兴,就应该‘用体育唤醒法国’” 可知,希望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实现法国复兴;据材料“并希望奥运会‘神圣休战’传统能得到传承”可知, 传承古代奥运的“休战传统”以壮大和平力量;据材料“顾拜旦敏锐地察觉到近代体育的发展正走向国际 化,但同时各体育组织之间也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要协调各国际体育组织,推进体 育国际化。 (2)贡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现代奥运会的创办、长期领导国际奥委会并亲自设计了国际奥委 会会旗、致力于消除体育领域的不良倾向、极大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国际化、弘扬了公平竞赛和“团结、友 好、和平”的体育精神等方面回答。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