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4月质量检测(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4月质量检测(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ID:252106

大小:73.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4-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三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1.在人类文明史上,汉字显得十分独特:这一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当甲骨文 在 19 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 功释读了大约 600 多个甲骨文字。如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这说明甲骨文 A. 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 B. 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C. 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 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与后来的汉字之间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甲骨文对中国汉字 的影响,故选 B;A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汉字的书写系统基本沿袭了甲骨文,排除 C;甲骨文主要是商 朝时期的文字,西周流行的金文和东周时期的篆字都是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演进,故甲骨文不能作为研究整 个先秦时期的主要的文字载体,排除 D。故选 B。 2.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 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根据许倬云的分析,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A. 加剧了汉代的人地矛盾 B. 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 C. 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 D. 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和 东汉政府迁移北方人口有关。这不仅减轻了北方经济重心地区的人口压力,也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 这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趋于平衡,故 D 项正确;这一措施减缓了北方的人地矛盾,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故 A 错误;少数民族内迁是在东汉末年以后,原因是由于中原地区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和社会动荡,排除 B 项; 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与材料无关,故 C 项的结论。3.唐朝时,唐高宗、武则天修《氏族志》:“使军功入五品者, 皆入士流”。这改变 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 强化了门阀士族政治 C. 引发了选官制度变革 D.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有利于扩大土族范围,促进了 社会阶层流动,起到了削弱旧门阀士族地位的作用,故选 A;唐朝时期“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的 规定削弱了旧门阀士族的地位,B 错误;题干信息和选官制度无关,C 错误;官僚政治体系确立于秦朝,D 错误。 4.明宣德二年(1427 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 100 人,其中南方 60 人,北方 40 人。后 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 55%、35%和 10%。这一做法 A. 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 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 C. 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 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代科举实行分地区录取的措施,主要是由于当时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这一做法有利 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故选 B 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保证人才人员相对平衡,并不是为了保 证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排除 A;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 C;D 项内容无从体现,不符合 题意主旨,排除。故选 B。 5.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广使用“国历”。参与此运动的人感慨地说:“ 为提倡公历,(我们) 宣传演 讲,可是结果到了旧历年关,他们虽然受了经济的限制,但仍拼命挣扎,以享受其新年的乐趣。”这说明 A. 社会缺乏民主共和的观念 B. 近代国人素质普遍较低 C. 习俗进步依赖于经济发展 D. 传统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民国政府推行公历,但民众仍然倾向于“旧历年关”,说明了传统习俗或文化的深远影 响,故选 D;A 项“民主共和”,B 项“素质普遍较低”,C 项“依赖”等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排除。 6.1929 年 12 月 28 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会上,一致通过了毛泽东 起草的 8 个决议案,史称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其中项内容:“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每连建立一个党支部,每班建立一个党小组,严格党的纪律。”决议这项内容旨在 A. 批判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 B. 确定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 C. 突破国民党的政治封锁 D. 阐释红军的革命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每连建立一个党支部,每班建立一个党小组,严格 党的纪律。”可知通过在军队基层中建立党小组,通过党小组,党支部,党组织层层加强对军队的领导, 即确定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故选 B;A 是遵义会议内容,排除;CD 内容在古田会议上没有体现,排 除; 7.1937 年,美国对日本出口超过 28 亿美元,其中 60%是石油(产品)和钢材。日本侵华战争头三年中消耗 燃油约 4000 万吨 70%由美国提供,消耗的钢铁 50%来自从美国的进口。据此可知美国 A. 全力支持日本侵华战争 B. 从中日战争中牟取利益 C. 建立美日同盟遏制苏联 D. 己经摆脱经济危机困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从美国获取了大量的战争物资,说明美国从战争中牟取了大量利益,故选 B 项;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美国并不是全力支持日本侵华战争,排除 A;美国对日本的出口主要是为了 牟取经济利益,而不是建立美日同盟以遏制苏联,排除 C;从材料内容无法反映美国经济危机的相关信息, 排除 D。故选 B。 8.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与周边国家之间遗留的边界问题,确立了以“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为目 的,以“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依据历史和照顾现状,“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的基本政策。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解决了遗留的边界问题。新中国外交上的这些做 法 A. 推动了亚非各国的反帝反殖斗争 B. 成为新中国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C. 体现出“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方针 D. 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本着“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的目的,依据历史和照 顾现状,较快地与周边国家解决了遗留的边界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国内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经 的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故 B 项正确;材料不是以反帝反殖为目的,排除 A 项;“一边倒”针对的是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强烈的革命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故 D 项错误。 9.为确保公民自由,罗马通过民众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之间的权力分立和相互牵制的安排形成权力制衡格 局。其中,保民官的宪政意义非常独特:保民官既无立法权又无行政权,但拥有的否决权,不仅可以否定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也可以取消元老院决议的法律效力,为保护人民而对抗政府。据此分析,保民官的 设置 A. 推动了罗马法的进步和完善 B. 缓解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 C. 有助于罗马公民的政治平等 D. 加快了罗马宪政实施的步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保民官的设置实现了对行政机关和元老院的制衡,其目的是保护人民而对抗政府。 由此可知,保民官的设置有助于罗马公民的政治平等,故 C 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罗马法,排除 A 项; 保民官的设置有利于保护人民对抗政府,社会矛盾缓和的结论并不准确,B 项错误;罗马没有成为宪政意义 上的国家,D 项错误。 10.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立宪政体的国家,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政体逐步完善,例如 1872 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投票法案》,将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这部法案表明英国 A. 扩大选民投票范围 B. 确立人民主权地位 C. 保护选民投票自由 D. 实现全民普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选民更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民的投票自由权得到切实保护。 故答案为 C 项。A 项,题干只能反映出投票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扩大选民的投票范围,排除;B 项,题干与 人民主权地位无关,排除;D 项,题干体现不出实行全民普选,排除。 11.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农民在等待解决土地问题,工业品 比前一年减少了 1/3,粮食价格比战前上涨了 10 倍,士兵不听指挥,到处是难民、逃兵、流浪者。上述材 料描述的状况 A. 促进了沙皇俄国 覆灭 B. 加快了二战转折点的到来 C. 导致资产阶级政府倒台 的D. 加速了社会主义苏联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可以联系到 1917 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退出一战。到 1917 年秋天,俄国出现 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些情况导致革命风暴在俄国大地上酝酿成熟,最终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答案为 C;1917 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排除 A;彼得格勒在 1924 年以后改名叫列宁格勒,所以材料内容不会出现在二战时期,也不会是发生在苏 联解体前,排除 BD。 12.1992 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去“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 特里赫特条约》。2005 年法、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 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这表明 A. 价值观趋同有利一体化进程 B. 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 C. 全球化进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 D. 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法国、荷兰等国不希望过度削弱国家的主权,从而反对欧盟权力的扩大,这 体现了主权让渡的程度影响了欧盟的一体化发展,故选 B 项;材料体现的是价值观念分歧,故排除 A 项; 欧盟是区域集团化,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排除 C 项;材料信息不是说明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 义,排除 D 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欧洲的城市, 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直到 1788 年,伦敦城内的街道还 是无人清扫,到处是垃圾,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城 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 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导致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使 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英国在 1848 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要求监管城市清洁卫生,以及提供清洁的自来水等。 工业对清洁水的需要和中产阶级对更整洁的街道和更少污染的河流的需要,成为建立水库和管道系统的市 政开支的理由,.... 流经议会大厦的刺鼻的泰晤士河水,最终说服了政府投资建立一个大型水道,用来转 移从伦敦顺流而下的污水。——摘编自(英)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三 旧中国留 下的是一个疫病肆虐、医疗卫生资源极度短缺、人民生命健康无保障的严峻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提出了新中国卫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 相结合”四大工作方针,充分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建立起一个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投入低、产出高的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体系。新中国成立短短三十年,卫生医疗事业成果辉煌,人均 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等卫生指标有显著改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推行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 多次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中国模式”,由此,“中国模式” 为世人所称道。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著《新中国 70 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城市在工业革命后公共卫生事业出现的积极变化。并简要说 明促使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能够形 成“中国模式”的历史意义。 【答案】(1)变化:由初级排河设施到大型排污系统;由饮用自然水到自来水;积极预防传染病;加强对食 品卫生的管理: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机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家立法提供制度保 障;科技文化的进步、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资产阶级、市民对卫生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2)特点:预防为主;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意义:改变了旧中国人民生 会健康无保障的局限,提高了人民医疗卫生水平和健康素质,创建了适应国情并提高国际声誉的公共卫生 模式。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 卫生得到很大改善。”“英国在 1848 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要求监管城市清洁卫生,以及提供清洁 的自来水等”“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导致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使得这些城 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可以总结出由初级排河设施到大型排污系统:由饮用自然水到自来水;积 极预防传染病: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机制。原因:根据工业革命的影响联系所学可以 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家立法提供制度保障:科技文化的进步、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 资产阶级、市民对卫生和健康生活的追求等方面分析回答。 (2)特点;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提出了新中国卫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 众运动相结合’四大工作方针,充分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建立起一个基本覆盖城乡 居民, 投入低、产出高的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体系。” 可以总结为预防为主;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 西医结合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意义: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短短三十年,卫生医疗事业成果辉煌, 人均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等卫生指标有显著改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推行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多次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中国模式’,由此,‘中国模式’ 为世人所称道。”结合所学可以从改变了 旧中国人民生会健康无保障的局限,提高了人民医疗卫生水平和健康素质,创建了适应国情并提高国际声 誉的公共卫生模式。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方面分析。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 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 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 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 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观点一:赞同内藤湖南的观点。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于皇权有着明显的限制和制约,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势 力仍然较为强大,科举制虽然建立,但是仍待完善。到了宋代,君主专制得以加强,另外伴随着科举制的 完善,平民政治逐渐兴起,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从经济上来说,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品交易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这些都是 前代没有出现过的现象。文学上,在唐代,诗歌更多的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过于政治化。伴随着宋代商 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学样式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 观点二:反对内藤湖南 观点。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 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二者没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 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从经济上来说,宋代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有绝 对的优势地位。从思想文化来讲,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在唐宋两代都占据统治地位。文学世俗化 只能反映出少量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而不能代表整个中国。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从社会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封建社会,并无绝对差异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炼出观点并表明态度, 该观点和态度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观点”,依据材料信息“内 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 的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 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 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得出: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态 度”,赞同、质疑、反对均可,一般我们选择自己容易得分的态度。“评析”,如果赞成该观点,则运用唐 宋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变化的史实;如果反对,则运用唐宋相关知识从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史实。 15.材料:民国初年,军间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和党派对教育横加干涉,经费没有着落,教育事业 没有规划,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在艰难前行。为寻找拯救中国教育的金匣良方,蔡元培等人游历欧洲数年, 深深被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折服。他认为,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状况的一 剂良方。1927 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组织条例》,改省教育厅为“大学区”,将全国各地划分为若干个 大学区,学区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每区设大学 1 所,负責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制 把批育行政权力全部视到大学方面,对中小学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得不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这些改 革,虽然加速中国教育向现代转型,但是,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 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 ——摘编自王列盈《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失败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大学区制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大学区制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1)背景:军阀和政党对教育横加干涉,教育发展艰难;受法国大学区教育制度的启发;有识之 士的大力推动;希望教育独立发展。 (2)原因:国内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改革内容脱离中国实际(教育独立于政治之外);教育内部人士不 认同;改革急于求成 【解析】 【详解】(1)根据“军阀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和党派对教育横加干涉,经费没有着落,教育事业没有 规划”、“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状况的一剂良方”等内容可从军阀干涉教育、 教育发展困难、受法国启发、有识之士的推动等方面总结其背景。 (2)根据“得不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 标相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等内容可知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改革内 容不符合中国实际,教育内部人士不认同,改革急于求成等。 16.材料: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族,阿族长期不 和。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利用,阿族在西方国家策动下进行非法全民公决,宣布 独立。科索沃塞族与阿族的军事冲突加剧,美国等而方媒体炮制“科索沃有 10 万多人下落不明”等假新闻,大肆报道科索沃难民。美国的立场是,“科索沃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不能只把它看成是南联盟的内政”, 必要时,北约可以“动用武力解决危机”。1999 年 3 月 24 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 南联盟发动了空袭行动,即科索沃战争。战争不仅给南联盟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学者指出,科索沃战争表面上看来是北约东扩遇到了南联盟挡路,实际上更是美国 轰炸欧元的一场金融战争,即在欧洲制造紧张局势,阻止欧洲全融资本的回流,使欧元贬值。 ——摘编自芮立平《科索沃战争影响初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制造科索沃危机的步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目的。 【答案】(1)步骤:充分利用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误导舆论,损害南联盟形象,为插手科索沃制造依据; 把一国内政问题国际化;以“保护人权”之名,发动科索沃战争。 (2)目 :实现北约东扩计划;打击南联盟这一挡路虎;打压俄罗斯在东欧的原有势力圈;在欧洲制造紧 张局势,打击欧盟、欧元对美国的威胁;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解析】 【详解】(1)综合材料内容可知,美国制造科索沃危机的步骤主要是利用科索沃内部的民族矛盾,误导舆 论,把一国内政国际化,以“保护人权”的名义发动战争。 (2)根据“科索沃战争表面上看来是北约东扩遇到了南联盟挡路,实际上更是美国轰炸欧元的一场金融战 争,即在欧洲制造紧张局势,阻止欧洲全融资本的回流,使欧元贬值”等内容可知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 目的是打击阻碍北约东扩的南联盟,打击欧盟、欧元对美国的威胁,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17.【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杜佑 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 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杜 估少时亲眼看到过开元、天宝的盛世,眼界开阔。但他一生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因此,他宄心于 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从 766 到 801 年,杜佑历经 36 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典》。《通典》综合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 竞委穷源,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杜佑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他的注文.大致可 分为释音义、拳故典、补史事、明互见、考史料五类。他对于前史所载,从不轻于置信。或参稽载籍,或 博访通人,认真地加以考订。杜佑这种治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佑撰写《通典》的背景。 的 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杜佑编纂《通典》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答案】(1)背景:杜佑本人勤于钻研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创新;长期担任军政要职,其政治实践注重 制度史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或答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开明,视野开阔(借鉴前朝史学的成果);安 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或答需要历史反思与借鉴;藩镇割据出现;边疆出现危机亦可) (2)贡献:开辟史书编纂的新途径;发展史书自注方法;影响后世治学精神和方法;保留了唐代及以前有 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史料。 【解析】 (1)本题据材料“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可以得出杜佑本人勤于钻 研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材料“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 至宰相。”可以分析杜佑长期担任军政要职,其政治实践注重制度史研究;据材料“但他一生主要活动是 在安史之乱以后,因此,他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 本。”可以分析唐朝由盛转衰,需要历史反思与借鉴。 (2)本题据材料“杜佑历经三十六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的《通典》。《通典》综合历代史志 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竞委穷源,可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可知《通典》 保留了唐代及以前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史料,开辟史书编纂的新途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影响后世 治学精神和方法、保留了唐代及以前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史料。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