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验收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吉林省长春市东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验收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ID:254900

大小:33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4-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 2019—2020 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 开学验收测试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部分 一、选择题 1.《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告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 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这段材料表明孔子 A. 反对对饥民实施救助 B. 具有明显的等级观念 C. 把民生问题政治化 D. 核心思想是“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孔子将救助饥民与君主的德政联合在一起,显然将民生问题政治化了。C 正确;材料反映了 孔子对于对饥民实施救济的做法是赞同的,A 排除;材料中对饥民的救济不能看出孔子的等级观念,B 排除; 材料中对饥民的救济体现了“仁”、政治思想,但不能体现仁是其核心思想,D 排除。 2.北魏时期洛阳城内佛寺众多,有一些对公众开放,百姓蜂拥而至,听说佛法并参加集会。一些寺庙的俗家 弟子成立的一些小团体表明了新的自发结社形式的出现。据此可知 A. 市民阶层热心宗教活动 B. 宗教场所为公共生活提供空间 C. 寺庙是我国最早的公共集会场所 D. 坊市隔离在北魏已经破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佛寺众多,有一些对公众开放”“参加集会”“自发结社”等信息可知,佛寺等宗教 场所为民众的公共生活提供了空间。B 正确;北魏时期市民阶层尚未出现,A 排除;材料反映了寺庙是公共 集会的场所,但‘最早’的说法材料不能证明,C 排除;唐宋时期才打破坊市隔离的制度,D 排除。故选 B。 3.唐玄宗时期,政府规定:“绫罗絹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见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 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该规定出台的原因是 A. 政府对商品经济发展认识不足 B. 丝织品仍然是当时主要的商品 C. 压制富商大贾的商业投机行为 D. 政府鼓励商人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如闻市肆必须见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政府认为货币在商品交易中并非必需,说明其对商品经济发展认识不足,故 A 正确;唐朝市场商品种类繁多, 丝织品并不是当时主要的商品,故 B 错误;钱货并用并不能压制富商大贾的商业投机行为,故 C 错误;材 料也不能体现政府鼓励商人发展海外贸易的目的,故 D 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钱货兼用”的含义与评价,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的 要求和趋势的角度入手,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统治者对商品经济发展认识缺陷”的结论。 4.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先是陈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 籍、韩虔为诸侯”;接着司马光又评论:“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司马光如 此记史意在 A. 肯定周威烈王的做法用以资政 B. 批判三家分晋开始动摇了分封制 C. 表达维护传统秩序的政治立场 D. 表明他摒弃个人好恶的治史态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来看,司马光的评论表明他希望 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这表达了他维护传统秩序的政治立场。C 正确;材料中司马光没有赞同周威烈王的做 法用以资政,A 排除;三家分晋是分封制动摇的表现,不是开始,B 排除;材料反映了司马光因个人好恶而 对历史进行了评价,没有摒弃,D 排除。故选 C。 5.下列选项,对表格的正确解读是 A.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 洋货所占比重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 洋货所占比重下降与群众性的抵制洋货、倡用国货运动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1908 年到 1920 年洋货所占比重是下降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发生了抵制 日货、使用国货运动,造成了洋货输入的减少,故 D 项正确;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90 年到 1920 年,市场商品总值的增长不仅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关,也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增长有关,故 A 项错误;洋货所占比例在 1890 年-1908 年呈上升趋势,但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在鸦片战争时 期,故 B 项错误;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在 1908 年到 1920 年,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在 1895 年后,故 C 项错误。 6.1944 年,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向题”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 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而中国的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向题”。由此可以推知, 此时中美两国 A. 基础教育的关注点不同 B. 政治导向和家国情怀的标准不同 C. 素质教育目标差异很大 D. 遭受战争创伤的程度差异很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二战的史实可知,美国远离战争的主战场,导致中学生对政治不太关心,而中国因为日本侵 华的影响,社会秩序紊乱,因此中学生对政治关心程度较高,所以产生材料中的差异是受战争创伤的程度 影响的。D 正确;材料表明中美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是受战争破坏程度的影响,而不是基础教育出发点,A 排 除;美国学生注意的是“游戏”等,这与政治导向无关,B 排除;材料中中国学生关注“时事问题”也是素 质教育的体现,因此材料无法体现两国素质教育目标差异大,C 排除。故选 D。 7.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 的是 A. 从时间看,1984 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属于“探索性破坏旧体制”的阶段,故排除 AB 项;理性阶段从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 8.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协 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 A. 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B. 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C. 热衷于立法工作的理论研究D. 乐于从事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学家在探讨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同 时,还将法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担负着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 诉等任务。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后一部分,错误;C 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前一部分,错误;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学 家对罗马法普及工作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9.下图是一副 17 世纪出版的,描绘意大利北部帕尔马诺瓦城的地图,该城呈放射状排列的街道令交通畅通, 外墙有由多个堡垒构筑成星形要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市政建设的多元需求 B. 工业革命对城市的影响 C. 欧洲扩张 军事手段 D. 市民阶级的出现和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呈放射状排列的街道令交通畅通,外墙有由多个堡垒构筑成星形要塞”并结合 17 世纪 的意大利社会状况可知,当时的市政建设具有多元需求的特点。A 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 时间不符,B 排除;单从建筑外围的堡垒,不能反映当时欧洲的军事扩张,C 排除;通过意大利城市的特点 无法看出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壮大,D 排除。故选 A。 10.1792 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世俗离婚法,宣布男女双方可以依据同样的法律理由离 婚,以实现个体自由,确立起离婚是人的天赋权利的原则。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工业革命提高妇女地位 C. 革命深受启蒙运动影响 D. 激励妇女参加卫国战争 【答案】C 【解析】 的【详解】根据材料“天赋权利”可知选项 C 正确;世俗离婚法反映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选项 A 正确; 材料为体现法国工业革命情况,选项 B 排除; 卫国战争一般指苏德战争,选项 D 排除。 11.苏俄《土地法典》在确认土地国有的同时,重申农民有选择合作社、公社、独家农田等土地使用形式的 自由,并允许农民在遭灾或劳动力不足时临时转让土地使用权。这一土地政策旨在 A. 保证前线粮食供应 B. 修补巩固工农联盟 C. 革除集体农庄弊端 D. 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俄《土地法典》在确认土地国有的同时,重申农民有选择合作社、公社、独家农田 等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并允许农民在遭灾或劳动力不足时临时转让土地使用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 地法典》颁布于 1922 年,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苏俄此举是为了修补巩固工 农联盟,B 选项符合题意。余粮收集制保障前线粮食供应,A 选项排除。此时苏俄还未出现集体农庄,C 选 项排除。十月革命后,苏俄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原则,D 选项排除。 12.随着近年来中东难民不断涌入欧洲,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长期反对 此政策的奥地利外长库尔茨在 2018 年大选中获胜,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这表明 A. 欧盟发展遭遇挫折趋于解体 B. 中东国家对欧盟影响力增强 C. 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有冲突 D. 经济全球化冲击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 并结合当今的世界局势来看,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等问题存在着冲突。C 正确;欧洲国家对于难民政策的抵 制,不能证明欧盟趋于解体,A 排除;材料只反映了中东难民涌入欧洲,不能看出中东国家对欧盟的影响力 增强,B 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问题,D 排除。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盛行“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 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是一种重在维护本国利益的“经济民族主义”。一方面, 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 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 殷实。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 之也若子,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他们也提出“商战”的经济民族主义观点,强调“外国所需于 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甲午战争之后后,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人主权意 识进一步觉醒, “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 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 国家主权。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 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 《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商战”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商战”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经济民族主义” 【答案】(1)相同:主张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资本发展;主张政府大力支持和保护;主张发展并保护 本国的民族工业。 (2)对西方: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国家的实力增强;推动西方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西方各国保护民族工业,推动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 对中国: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有利于激发救亡意识和利权意识,推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等政治变革。 (3)经济民族主义重在捍卫本国的经济利益,谋求生存和发展;但是过于极端的经济民族主义会着眼于侵 占他国权利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或形成过度的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国际贸易紧张形势;只有在自身发展的 同时,兼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 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来看,二者都主张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资本发展;依据材料“给出口 商予以补助,……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并结合早期维新思想可知,二者都主张政府大力支持和保护本 。国的民族工业。 (2)对西方:依据材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 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并结合列强的崛起来看,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国家的实力 增强,推动西方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但是西方各国都保护民族工业,推动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 对中国:依据材料“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 利益转向国家主权”并结合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来看,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从而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 侵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在思想上有利于激发救亡意识和利权意识,推动戊戌变法、晚清新 政等政治变革。 (3)依据材料中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实质和如何做的选择来看,经济民族主义重在捍卫本国的经济利 益,谋求生存和发展,但是过于极端的经济民族主义会着眼于侵占他国权利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会形成 过度的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国际贸易紧张形势,因此只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 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包括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依据 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状态,由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和国际规范素构成。国际体系是国际 行为体的组合及其运动规则,由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素构成。二者关系图示如下: ——摘编自阎学通《全球化 or 逆全球化?国际秩序的转型与重组》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要素,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1:论题:行为体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化 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苏势力膨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转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体系;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伴随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出现多极化 趋势。 总之,行为体实力的对比变化影响着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变动。 示例 2:论题:国际规范是构成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共同要素 阐述:二战后期,为重新规划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定《联合国宪章》,成立联 合国,确立了雅尔塔体系,维护了国际政治秩序;二战后,美国主导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 总之,国际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形成国际体系,维护国际秩序。 示例 3:论题:行为体 外交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阐述: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推动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 政治,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导致国际秩序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总之,行为体基于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并作出相应制度安排,会对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其他论题如: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国际秩序的变化;国际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等也可。)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图表信息“国际体系由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三个因素组成,行为体的变化会影响 着国际体系”选定行为体的变化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实行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和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所获得不同结果进行分析。 (二)选做题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肇始于建国初期。1949 年 11 月 1 日,中央政府成立卫生部。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这是中 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此后,1995 年全国人大通过《食品卫生法》。这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 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重新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 督、组织协调和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同时还承担保健食品审批许可职能。2009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新《食品 安全法》,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此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取代卫生部成为更高层次的食品安 全综合协调机构。 ——摘编自唐爱慧《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演进(1978—201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食品监管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食品监管改革的意义 的【答案】(1)特点:监管内容不断增加;注重机构的调整;与经济改革相适应;逐渐法制化规范化。 (2)意义: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演变;与世界接轨,加强中外交流;提高人民的 食品安全意识等 【解析】 【详解】(1)特点:从材料“中央政府成立卫生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会”、国务院重新组建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机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 年”,2009 年”等时间;以及相关“全国人大通 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食品卫生法》”“新《食品安全法》”等法令,“食品 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组织查处”、“保健食品审批许”等信息,可以归纳出来思路。 (2)意义:需要更多地结合所学,从直接到深远,由经济、政治到思想意识逐渐展开分析,并注意简明扼 要。 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 1962 年,美国拥有 200~250 枚洲际弹导弹,苏联只有 50~70 枚。美国的北极星潜艇中还 有约 14 枝导弹。美国有 600 架以上洲斥麦炸机,苏联只有的 200 因此,在 1961 年 6 月与美国新任总筑肯 尼迪进行的维也纳会谈中,尽管赫鲁晓夫大该特谈“苏美之间的平等地位一一相互毁天的平等地位”,却始 终未获得美国的认可 ——摘自《古巴导弹危机新论》 材料二 鲁晓夫认为苏联“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古巴,务使其能作为一个壮会主义国家而存在并 成为其他拉美国家的一个现实样”,因此在古巴政府向苏联擬出希望得到军事帮助和支特时,苏联政府快地 接受了古巴的要求……1962 年春,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进行了几次具威胁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使苏联“确 信美国人决不会容忍古巴卡斯特罗政叔的存在”……赫鲁晓夫相信“猪湾入侵仅仅是个开头,美国人是不 会放过古巴的”因此苏联政府甚至劝说原本没有打算要求导弹支持的古巴政府,接受了其在古巴境内设立 导弹基地的建议。 ——摘自《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与苏联对中印边界问题立场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决定在古巴境内设立导弹基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巴导弹危机对冷战的影响。 【答案】(1)原因:苏联希望以此扭转在美苏军备竞赛中 劣势,抗衡美国的战略优势;对抗美国对苏联 的包围;苏联希望古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并成为拉美国家的榜样;保护古巴,以防止美国的入侵。 (2)影响: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以及冷战的深入发展;苏联开始走向与美国全面增大的道路,两极格 局更加明显;促使美、苏在此后的争霸中转变策略;保证了国家的独立,使其自主性增强;美国巩固了其“后 的院”的安全。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在 1962 年,美国拥有 200~250 枚洲际弹导弹,苏联只有 50~70 枚。美国的北 极星潜艇中还有约 144 枚导弹。美国有 600 架以上洲际轰炸机,苏联只有的 200 架”“在 1961 年 6 月与美 国新任总统肯尼迪进行的维也纳会谈中,尽管赫鲁晓夫大谈特谈‘苏美之间的平等地位——相互毁灭的平 等地位’,却始终未获得美国的认可”得出:苏联希望以此扭转在美苏军备竞赛中的劣势,抗衡美国的战略 优势;对抗美国对苏联的包围。依据材料中“务使其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存在并成为其他拉美国家 的一个现实榜样”得出:苏联希望古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并成为拉美国家的榜样;依据材料中“有 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古巴,务使其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存在并成为其他拉美国家的一个现实榜 样”“在古巴政府向苏联提出希望得到军事帮助和支持时,苏联政府爽快地接受了古巴的要求”得出:保 护古巴,以防止美国的入侵。 (2)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剧美苏之间的矛盾及冷战的深入发展、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更加明显、美苏争霸 中转变策略、保证古巴的独立、美国巩固了安全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崔浩,字伯渊,北魏时期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道武帝之世,尚书郎邓渊奉命撰 著本朝史,名《国记》,写了十余卷,尚未完成。太武帝拓跋焘命崔浩等人续写。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 令史闵湛、郗标素与崔浩有隙,建议把《国记》刻碑立石,太子也表示赞赏。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 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不加避讳;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纷纷。太武帝大怒,命 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朝中鲜卑贵族与崔浩代表的汉人士族素有矛盾,借此机会上书极力主张严惩。崔 浩被捕后对自己所犯何罪,也 不明白,惶惑不能应对,于是立即被诛杀。同时清河崔氏无论远近,姻亲范 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汉人世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北方汉人士族在“国史之狱” 遭到了沉重打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史之狱”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政府制造“国史之狱”的影响。 【答案】(1)原因:秉笔直书触犯了禁忌; 鲜卑族和汉族门阀之间矛盾;小人 谗言;自身处置不当。 (2)影响:巩固自身统治合法性;打击汉人士族,强化鲜卑贵族力量;打击文人独立意识,强化思想文化 控制。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不加避讳”来看,崔浩秉笔 的直书触犯了禁忌;依据材料“朝中鲜卑贵族与崔浩代表的汉人士族素有矛盾”来看,鲜卑族和汉族门阀之 间矛盾重重;依据材料“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素与崔浩有隙”“崔浩被捕后对自己所犯何罪, 也 不明白,惶惑不能应对”来看,小人的谗言和崔浩自身不能正确处理也是造成“国史之狱”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北方汉人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并结合北魏的统治可知,“国史之狱”打 击汉人士族,强化鲜卑贵族力量,而且打击文人独立意识,强化思想文化控制,巩固自身统治合法性。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