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高三高考考试历史押题卷02(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高三高考考试历史押题卷02(解析版)

ID:254920

大小:16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4-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历史押题卷 02•考试版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ー、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武王封鲁、燕、齐于河南。武王驾崩后,其弟管叔趁机联合殷商旧族在河南谋反,山东淮北等 地夷、戎响应。周公东征平叛后.封齐、鲁于东海之滨,天子又常亲自临驻洛邑,作为东都。周公再行分封 意在 A.加强周王中枢权力 B.推动文化交流和认同 C.强化对地方的管制 D.稳固继承的宗法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武王死后,管叔连同殷商旧族和边地夷戎叛乱,周公平定叛乱后再行分 封,齐、鲁等封国坐镇边地拱卫周王室,有利于强化周王室对殷商旧地的控制,故 C 项正确。题干强调实 行分封的意图,加强周王中枢权力、推动文化交流是分封制实行的影响,故排除 AB 两项。D 项,材料并未 涉及继承问题,故排除。 2.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 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D.向社会下层扩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太学属于官方的教育机构,因此,太学开设这些课程,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与制度化, C 选项正确。材料中重点在于强调开设这些儒家教育课程的机构为太学,属于官方教育组织,而不是强调课程设置多样化,A 选项排除。走向世俗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 选项排除。向社会下层扩展,在材料中无从 体现,D 选项排除。 3.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 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 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答案】B 【解析】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软官绅墓葬中大多墓志署名只写官衔,极少写郡望, 故 B 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故 A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 家国意识,故 C 错误;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故 D 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仅有 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学生应该 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如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解析】由图中的“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司”“知州”“通判”等信息可知,这是宋朝地方行政机构,故 C 项正 确;汉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郡国并行”、“州(刺史)等,唐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道” “藩镇”(节度使)等, 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省”,故 ABD 错误。 5.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 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 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 和乐趣,故 C 项正确;A 项错在“主流”,B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错误;D 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 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 6.19 世纪 80 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 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韬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 送朋友”。这表明,当时 A.开埠通商彻底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 B.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 C.社会时尚中出现崇洋现象 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天津和上海的群众对西洋商品的追求,说明当时出现崇洋的现象,C 正确;A 说法过 于绝对,排除;对商品的追求不属于精神追求,B 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重大变革,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主 要和民族危机加深有关,D 排除。故选 C。 7.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 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 要说明 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根据“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 级的代言人”可知,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 史必然性,故 D 正确;A 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 上升到制度层面,排除 B;材料反映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无法体现知识分子 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排除 C。8.1911 年 11 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 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 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 A.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B.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制 C.主张在中国实行宪政 D.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答案】C 【解析】严复认为保留君主制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是中国最好的社会改造办法,说明其主张在 中国实行立宪政治,C 项正确;“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没有说明严复主张的本质,A 项错误;严复赞同 的是在中国实行法治,而不是君主制,B 项错误;严复与革命党人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只是分属资产阶级 的不同阶层,D 项错误。 9.据史料记载,北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包括对某些工业企业提供资金、 技术的支持和帮助,组织参加并举办国际展览会等。上述举措 A.促使民族工业产品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B.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有利于加强民族工商业的对外竞争力 D.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气大有改观,人们的爱国热情高涨,振兴实业成为一种潮流,所以当时 的北洋政府也不得不顺应这一潮流,采取了一些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但是,由于封建军阀掌握实权, 加之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和内部军阀混战,使这些积极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实际效果很有限。A、B、D 三 项中的“极大提高”、“根本变化”、“全面接轨”表述不妥,故选 C。 10.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 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A.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D.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答案】A 【解析】由“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A 正确;因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组成,材料未体现,排除 B;由“则 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这是比较中肯的,因而没有“否定无产阶级在 革命中的作用”,排除 C;材料没有分析国民革命有什么影响,排除 D。 11.如图是彦涵于 1943 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图中四位完全是农民打扮的人正努 力托举着-位穿军装的人正对敌射击,而另一位持枪者正在奋力攀出战壕。在他们的身下,一个年幼的小孩 一只手支撑半躺在地,另一只手高举一枚手榴弹,准备递给上方的游击队员。该漫画 A.记录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形 B.昭示了抗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C.反映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D.表达了抗日民众的顽强信念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群众对中国军人抗击日军的支持,表达了抗日民众的顽强信念,D 正确;正面战场 主要以正规军作战为主,属于大兵团作战,A 排除;BC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 D。 12.“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 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白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白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 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答案】A 【解析】根据“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等信息可知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 A 项;BC 项不符合“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白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内容,排除;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D 项。 13.20 世纪 50 年代,党和政府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预防医学理论为指导,动员全社会 进行“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这A.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 C.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D.解决了城乡的卫生防疫问题 【答案】A 【解析】掀起爱国卫生运动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讲卫生的文明意识,故选 A;爱国卫生运动与国民经济 恢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CD 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A。 14.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 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 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 A.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B.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C.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D.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 【答案】C 【解析】根据“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 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非外部世界和主观感觉,把哲 学引向理性的道路,故 C 正确。材料强调美德知识的来源,而非追求个性解放,排除 A。材料强调美德的 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不是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排除 B。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苏格拉底重 视道德,说苏格拉底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表述错误,排除 D。 15.16 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 织品、玻璃制品等。由此可见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 C.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6 世纪”“中国货物运回欧洲”“由欧洲运来”中可以分析出,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海上运输 业的发展,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故 B 项正确;A 项是 19 世纪中期,时间上不符合,排除;工业革命 是 18 世纪下半期至 19 世纪中期,时间上不符合,故 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价格革命的相关状况, 故 D 项排除。16.2019 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 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上下两院 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这说明英国 A.最高法院是最高权力机关 B.政府权力已经高于议会 C.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实权 D.政府方案需经议会批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首相提出议会休会五周,但是被最高法院判决违反法律,因为按照规定政 府是对议会负责的,因此政府方案要经过议会批准,故答案为 D;最高权力机关是议会,A 错误;根据材 料内容可知 B 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女王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C 错误。 17.1933 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 1941 年为 止,共计招募了 250 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 740 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 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D.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创立资源保护队”“共计招募了 250 多万青年人参加”等信息可知,罗斯福政府将环境保护与 失业救济并举,故选 D。社会救济并不能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排除 A;罗斯福上台执政,首要解决的问题 是缓解经济危机,其执政理念不可能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排除 B;C 项与 B 项同理,不可能将资源保护 放在新政的首位,排除。 18.某作家的小说可当得起“诡异”二字,一个故事到他笔下,总有一番折腾,他像害怕孤独、恐惧、平庸一 样地逃离所谓客观的描写,情节的走向常常出人意料,他是以幻想和离奇的手法反映现实中人的异化。他 的作品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现代主义文学追求个性的表达,反传统反理性,符合题意。D 正确;A 项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没 有体现出诡异的特点,排除;B 项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对理性王国表达不满,追求精神的寄托,排除;C 项 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是客观反映现实矛盾,排除。故选 D。19.如图漫画讽刺了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该漫画旨在说明 A.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 C.经济全球化下各国应同舟共济 D.美国全力抵制世界经济一体化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中的英文和图示可以看出,美国扛着写着贸易和关税的火枪向中国和其他国家开火,体 现了美国排斥中国和其他国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漫画中美国的做法不利于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由此可以得出漫画的主旨强调经济全 球化下各国应同舟共济,加强合作和联系,故 C 项正确;漫画无法体现发达国家是最大获益者,故 A 项错 误;B 项不是漫画的主旨,排除;漫画中美国的做法不是抵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抵制中国等国,故 D 项 错误。故选 C。 20.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现代文明的机械理性正在吞噬着人性,认为文明的发展可能要以文化的堕落为代价, 最终导致道德沦丧,最终因精神家园的荒芜而失去方向甚至感到绝望。可见其 A.认为社会进步必然导致道德沦丧 B.主张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齐头并进 C.主张人与自然的距离要进一步拉大 D.认为人类应该拒绝现代科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现代文明的机械理性正在吞噬着人性”“以文化的堕落为代价”“道德沦丧”等信息得知,马 克斯•韦伯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道德意识的发展没能同步,导致人们“道德的沦丧”,“精神家园的荒 芜”,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中用了“可能要”,没有说必然导致,因此 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重视道德建设,没有强调人类应该拒绝现代科技, 因此 D 选项错误。 ニ、非选择题:共 60 分。第 21~23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26 题为选考题, 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45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二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 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 润。”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卷三十二 (1)以上材料反映出清朝政府实行的政策。(6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简析该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9 分)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6 分) (2)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9 分) 【解析】由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由材料“……原不 藉……特因……在澳门开设洋行……”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影响是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国际战后重建经济计划在战争尚未结束前就已经开始。早在 1941 年 8 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 顿丘吉尔在停泊于北大西洋的一艘战舰上戏剧性地会面,两国承诺将致力恢复世界多边交易体系来取代 20 世纪 30 年代的互惠主义。1944 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和英国代表团起了主 要作用,从而为两大重要国际机构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材料二 继 1946—1947 年异乎寻常的寒冬之后,欧洲又经历了持久的干旱。战争结束后,要解决各种物资 短缺问题,只有向海外寻求商品,特别是美洲,但购买那里的商品都需要美元,而欧洲最短缺的恰恰就是 美元。此外,美苏之间不断升级的冷战以及共产党在几个西欧国家的政治影响力,使得美国不得不关注西 欧的政治稳定。1947 年 6 月,马歇尔声明,如果欧洲团结起来,一致提出对援助的要求,美国将给予同情 的回应。——以上材料摘自(美)卡梅伦等《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 20 世纪末》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在战争尚未结束前,关乎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两个重要文献,指出调整 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6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及其对西欧的影响。(9 分) 【答案】(1)文献:《大西洋宪章》、《布雷顿森林体协议》。(3 分) 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3 分) (2)背景: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困难;美苏冷战的升级;美国关注西欧的政治稳定。(6 分) 影响: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3 分) 【解析】(1)文献:根据“北大西洋的一艘战舰上戏剧性地会面”“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上,美国和英国代表团起了主要作用,从而为两大重要国际机构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大西洋宪章》、《布雷 顿森林体协议》是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两个重要文献。三大支柱:结合所学知识,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调整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背景:根据“战争结束后,要解决各种物资短缺问题”得出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困难;根据“美苏之间 不断升级的冷战”得出美苏冷战的升级;根据“美国不得不关注西欧的政治稳定”得出美国关注西欧的政治稳 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美国控制西欧等角度分析解答。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 19 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分散独立的德意志邦国及其各自为政的关 税壁垒和通行费对商品流通构成巨大的障碍。到 19 世纪下半叶,德国工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20 世 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世界的 16%,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 (1)根据材料,提炼观点。(3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12 分,要求表述清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1)观点:德国崛起的关键,在于德国人抓住了当时的各种机遇。(3 分) (2)论证: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为其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871 年,德国顺 应资本主义民主潮流,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和代议制度;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德国 人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在电力和汽车方面贡献显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12 分)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德国崛起的关键在于德国人抓住了当时的各种机遇的史实的识记,结合所学 从德国的统一及其影响、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成就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24~26 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拿破仑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拿破仑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人物,但最终亡于过度征伐。梁启超在《变 法通议》中指出:认为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促使“欧洲忽生动力,因以革新”。黄兴在《致赵凤昌等书》中指 出:“虽以拿破仑之雄才大略,自窃帝位,力削民权,然不久即归于共和,身流孤岛。” ——据刘宝吉《拿破仑的近世中国之旅》等 (1)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你的看法并进行说明。(8 分) (2)根据材料,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7 分) 【答案】(1)看法:拿破仑形象具有多样化特征。说明:拿破仑本身是一个人生经历丰富、评价多元、争 议较大的历史人物。近代中国人对拿破仑形象的构建受到时代主题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最为关注的现 实问题。出于不同政治立场所塑造的拿破仑形象也不一致,书写者往往通过拿破仑某一方面的政治活动来 反映自己的政治观点。拿破仑形象的多样化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认识的多种视角和对救亡图存的积极探 索。(8 分) (2)时代主题影响拿破仑在近代中国的形象建构。魏源描述的拯救国家危难的英雄拿破仑形象,体现了当 时中国人对富国强兵和摆脱民族危机的迫切要求。梁启超和黄兴等笔下的拿破仑形象则体现了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知识分子积极主张进行制度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综上,拿破仑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不同时代人们最为迫切关注的时代问题。(7 分) 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 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 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永半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 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勘陟制度。 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 人治水。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賦税摇役,令官吏劝督农桑。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 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责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永平十 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敗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一时之间,上 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7 分)【答案】(1)措施:严防外戚宗室,限制豪强;整顿吏治,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奉行重农政策;崇尚 儒学;北击匈奴,经营西域。(8 分) (2)影响:加强了皇权,巩固了东汉政权,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使农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社会经济继 续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也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为东汉提供了 一个较稳定的外部环境。(7 分) 【解析】(1)依据材料“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 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可见防外戚宗室,限制豪强;“对吏治进行 整顿”,可见整顿吏治,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减免赋税摇役,减轻刑罚;令官吏劝督农桑”,可见奉行 重农政策;由材料“汉明帝尚儒学”,可见崇尚儒学;由材料“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 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可见北击匈奴,经营西域。 (2)依据材料“天下安平,人无摇役,岁比登稽,百姓殷富,粟解三十,牛羊被野”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儒学发展以及促进边疆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2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经过五次战役,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将敌人赶至“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这 一地区。美军的巨大损失,引起美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因为当时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没有足够的机动 兵力调到朝鲜,而朝鲜问题不能久拖,久拖就会影响全球利益。美国不得不考虑以谈判方式“体面”结束战争。 1951 年 5 月 16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通过谈判结束战争的决定……毛泽东得知后,作出“充分 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结束战争”的方针。即打谈结合、边打边谈,争取早日结束战争。 1951 年 7 月 10 日,谈判正式开始。在谈判中,美方处处蛮不讲理,显示霸主样子。经过多次交锋,26 日就议程安排达成五项协议。1951 年 12 月 11 日,双方开始讨论战俘问题,美方在此问题上一直作梗,其 休会次数之多、拖延时间之长、争辩之激烈,实属罕见。直至 6 月 8 日,双方才正式签订关于战俘遣送问 题的协议。 1953 年 6 月 18 日,李承晚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将战俘营中 2.7 万人民军战俘就地'释放”,然后将其 扣押编入南朝鲜军队。1953 年 7 月 13 日黄昏,我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在我军的沉重打击下,李承晚愿意接 受停战的各项条款。1953 年 7 月 27 日,停战协定正式签订。 ——摘编自 2009-07-07 大众网《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主要特点。(6 分) 【答案】(1)原因: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损失巨大,引起美国人民强烈不满;美国为了其全球利益,急于想解决朝鲜问题;中国愿意通过和谈尽早结束战争。(9 分) (2)主要特点:时间长;边谈边打、打谈结合;斗争激烈。(6 分) 【解析】(1)原因:根据“经过五次战役,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将敌人赶至‘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这一地 区”得出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根据“美军的巨大损失,引起美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得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损失巨大,引起美国人民强烈不满;根据“当朝鲜问题不能久拖,久拖就会影响全球利益”得出美国为了其全 球利益,急于想解决朝鲜问题;根据“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结束战争”得出中国愿意通过和谈尽早结 束战争。 (2)主要特点:根据“打谈结合、边打边谈”得出边谈边打、打谈结合;根据“其休会次数之多、拖延时间之 长、争辩之激烈,实属罕见”得出时间长,斗争激烈。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