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试题 2
2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
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
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此做法
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 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 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
25.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趋于
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这反映了( )
A.宋代铜镜铸造业走向了衰落 B.宋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官民竞市”有利经济发展 D.唐代繁荣盛行奢靡风气
26.钱穆曾评价:“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
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强调这种制度( )
A.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27. “草市”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以下关于草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B.草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因此政府对草市不实行行政管理
C.草市大都出现在水运交通便利的地方
D.草市发展到宋代,除了商业功能外还具有其它服务功能
28.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 1889 年和 1926 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
况(注:1889 年数字系 3 天平均所得,1926 年数字则是 2 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
上海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①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④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右图 EF 段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30.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31.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 1787 年、1871 年、1875 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这
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A.议会都是两院制 B.都是成熟的代议制
C.都实行责任内阁制 D.都实行民主共和制
32.19 世纪中叶,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
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
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直接导致中英两国政治改革 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33.二十世纪 40 年代后期,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
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
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
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A.中国 B.苏联 C.日本 D.德国
34.1960 年,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生产国联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护本
国石油利益和收入。1974 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
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 20 世纪后期
A.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 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D.生产与消费成为两大矛盾体
35.1908 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
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
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 500 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 19 世纪
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
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
材料二 20 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 21 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
难以为继,“贪婪的 1%”统治“受害的 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
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
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
嫁危机。
——摘编自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
材料三 21 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
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
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
国际秩序的特点。(12 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 21 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8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5 分)
42、(12 分)根据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20 世纪初-21 世纪初),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领域或某个侧
面,例如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进、通信电话的演进、家庭生活的变迁,等等。设计一堂历史探
究活动课.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
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
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
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
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
——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
材料三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每隔 10 天
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
分成 10 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1) 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5 分)
(2) 据材料三,说明古代希腊是如何提防材料二中的英雄人物的?(5 分)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5 分)
46、(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永利碱厂的纯碱出口受阻,国内市场成为永利碱厂必须抓住的“救
命稻草”。范旭东将“永久黄”集团(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久大精盐公司与黄海化工研究
社合称)全面融入中国的商业社会,挖掘了极富优势的新资源,致力于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
产力转化。不断推进服务内容的延伸,提供技术人员介绍、机器代购、市场调查、原料调查
等各方面的服务,在逐渐放大集团价值的同时,促进中小企业在成长中走向成熟。
经济萧条时期,他恪守自己的诺言,进一步推动技术扩散。“永久黄”集团服务中国工商
业的举措给民族企业带来了希望和机遇,虽然不能在短时期内改变近代中国工业的整体落后
状况,但是经过这样长期的努力,我们不能否定中国工业日益走向强大的可能。
——摘编自赵津、李健英《大萧条时期范旭东的“实业救国”行动》
(1) 根据材料,概括范旭东“实业救国”的表现。(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实业救国”的影响。(9 分)24. A 25.B 26.D 27.B 28.B 29.D 30.C 31.A 32.B 33.B 34.C 35.D
41.【答案】(1)因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
力范围。(7 分,任答 3 点即可)特点: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
化而变化;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5 分,任答 2 点即可)
(2)表现:福利政策加剧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制度的异化;国际公信力下
降,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8 分)
(3)背景: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
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维护世界和平是
人类的共同诉求。(5 分,任答 2 点即可)
42.【答案】历史探究活动课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活动目的】
【活动形式】
【活动过程】
【活动成果】
【活动延伸】
45.【答案】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的国情。
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2)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最高权力属于公民集体;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3)认识:政治文明(或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或多元化);政治制度必须适应本国国情。
46、【答案】(1)将企业的发展方向投向国内市场;挖掘企业内部的潜能;全面扩大与中小企业
的合作。(6 分)
(2)推动了技术扩散,降低了中小企业创新的成本,给民族企业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促进
了“永久黄”集团自身的发展,展现了大企业在恶化的外部环境中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利于
中国工业的整体发展。(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