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5月阶段性训练文综历史试题(考试版+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5月阶段性训练文综历史试题(考试版+解析版)

ID:259685

大小:739.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5-1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石家庄市 2020 届高三年级阶段性训练题 文科综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把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 起。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这表明先秦儒学 A. 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 构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 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 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2.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 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 A. 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 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 C. 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 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唐代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评比茶叶质量的高低。到了宋代,从制茶 者到茶商,从 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从此可见,宋代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 C. 小农经济趋向解体 D. 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 4.清代除继续沿袭明代《脱漏户口》《人户以籍为定》等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 补充条款,如“察 其祖寄,辨其宗系,区其良贱。冒籍者、跨籍者、越边侨籍者,皆禁止”等。这可以用来佐证清代 A. 租佃制度的瓦解 B. 阶层流动的弱化 C. 宗法观念的扩展 D. 专制集权的强化 5.1878 年,为解决轮船招商局 燃料问题,清政府成立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每月出煤 五六百吨,除分供各 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兼可顾民用。这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以台湾基隆、直隶门头 沟等地较具规模。据此可知,当时 的 A. 重工业成为民族工业 主体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C. 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D. 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现代化 6.下表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 A. 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 B. 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 C. 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 D. 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 7.《全民抗战》是在武汉创办的政治刊物,共出版 157 号,下图是其创刊号刊头。《全民抗战》的创刊 A. 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党内合作的实现 B. 标志着报业开始参与民族救亡运动 C. 促进了国民政府抗战路线的转变 D.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8.“一五”期间建设的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和西部地区。150 项中 的 106 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 50 个、中部 32 个;44 个国防企 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 35 个,其中 21 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由此可见,该布局 A. 意在强化东北地区工业中心地位 B. 突出资源分布与军事需要的结合 C. 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D. 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9.古代希腊人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最先写出了有别于纯粹编年表的历史书,自由地 思考着世界的性 质和生活的目的,而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的枷锁所束缚。这表明古 代希腊 A. 民主制推动文化繁荣 B. 科学发展领先世界 C. 神学传统观念被抛弃 D.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 10.下图是 17 世纪末有人根据哥白尼等科学家的认识所描绘的宇宙:包括地球在内的当时人 们所知的几颗 行星在椭圆的轨道上围绕着太阳旋转;地球被仔细的描绘,重点突出了白 天、黑夜和季节随着地球的旋转 的 而变化。这表明当时 A. 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增强 B. 天主教会的权力受到冲击 C. 哥白尼的理论被社会认可 D. 地心说理论影响依然巨大 11.新政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缓慢的通货膨胀或政府的积极经济干预,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通过 社会保障及收人再分配改革资本主义的结构;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 工程修正从前的自由企业体制;通 过福利政策建立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这体现了 A. 美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改变 B.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 阶级斗争是新政的根本推动力 12.20 世纪 40 年代末,苏联作家协会计划 1949 年到 1950 年出版 10 到 15 本由苏联采购委员会、塔斯社等 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 活方式与展现美国劳动人民 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苏联作家协会这一做法 A. 加速了苏美意识形态对抗局面 形成 B. 有利于人民认识美国社会 C. 增强了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的软实力 D. 适应了国家对外战略需要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汉疫病流行, 西汉有 11 次,东汉有 27 次。疫病爆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 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 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 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东汉和帝 永元问,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安帝元初间,会稽大疫, 政府派“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 惑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 的 件此起彼伏。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 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 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 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 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 灾款和物资,义贩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三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 年“非典” 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 年,国 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 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条例》等 35 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 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 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 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 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14.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运作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经济发展、生活的质量和文化的水平。阅读下表,完 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从表中提取有关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信息,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解读。(要求:信息明确,解读准确,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5.材料 元明两代对西藏都行使了统辖权,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西藏 的 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康熙十二年准噶尔部内乱,噶尔丹 雄据南疆,威令于西藏。后突袭拉萨,杀死拉藏汗。康熙帝命清军平乱,虽取得大胜,但准噶尔部对西藏 的威胁并未解除,到雍正初年更为严重。经 过康熙一代数十年的治藏实践,坚定了雍正皇帝改革治藏方略 的决心。雍正五年,西藏发生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内讧,清政府平息这一事件后,正式任命内阁侍读学士僧 格和副都统玛拉往西藏办事,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 权,后来又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年间,西藏 发生内乱,驻藏大臣 傅清等协助达赖喇嘛迅速平定叛乱。后在驱逐廓尔喀入侵中,驻藏大臣及时向清政府奏呈战争进展情况, 并协调西藏地方与入藏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战争结束后,驻藏大臣协助清政府制定了《藏内善后章程》 ,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 作用。 16.材料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印“命令美国的空海部队给予 朝鲜政 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美国认为如果不 把日本作为美国的后勤 基地,在朝鲜半岛以美国为中心的联合国军就难以维持,并要求 日本政府派遣扫雷舰队到朝鲜的元山等海 域参加扫雷作业,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10 月 7 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 附近。10 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从 1950 年 10 月到 1951 年 7 月,交战双方进行了五次大的战 役,美国试图继续向朝鲜增兵,但已力不从心。杜鲁门回忆说“我从来没有使自己忘记,美国的主要敌人 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1951 年 6 月,美军建议停战和谈。谈判开始时,美方盛气凌人,在连续发动的 军事进攻遭到强力回击之后,美方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1953 年 7 月,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 停战协定》。 ——摘编自高嵩峰、王小雪《抗美援朝战争始末及历史评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最终选择和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17.材料 鞍钢工人孟泰(1898-1967 年),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模,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 见。新中国成立初期,盂泰带领工友为鞍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作出了巨大 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美军不断出动飞机在我国边境地区进行狂轰滥炸,盂泰不顾 个人安危,把行李扛到高炉旁,日夜守护在 高炉上。他还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供应之时,组织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 难题,成功自制大型轧辊,填 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按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著名的“盂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来在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及操作技术。在他担任 鞍 的 钢炼铁厂副厂长的 8 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 ——摘编自边际《向新中国第一代劳模致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泰的主要事迹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泰精神”的内涵。 石家庄市 2020 届高三年级阶段性训练题 文科综合(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把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 起。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这表明先秦儒学 A. 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 构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 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 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先秦儒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将个人和天下结合在一起, 体现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故选 D;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时期,“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的说法 无从体现,排除 A;题意着重论述的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没有体现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排除 B;先秦儒学没有适应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 C。故选 D。 2.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 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 A. 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 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 C. 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 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汉文帝时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可看出,汉代为解决地方封国问题历经了三 代皇帝,说明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工程,故选 C;AB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且没有全面涵盖题意 ,排除;汉代初期分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排除 D。故选 C。 3.唐代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评比茶叶质量的高低。到了宋代,从制茶 者到茶商,从 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从此可见,宋代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 C. 小农经济趋向解体 D. 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可知斗茶风靡,社会生活的平民化趋势加强,故选 B ;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南宋,题意无从体现,排除 A;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 C;文人雅 士也是斗茶阶层的成员之一,看不出其引领作用,排除 D。故选 B。 4.清代除继续沿袭明代《脱漏户口》《人户以籍为定》等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 补充条款,如“察 其祖寄,辨其宗系,区其良贱。冒籍者、跨籍者、越边侨籍者,皆禁止”等。这可以用来佐证清代 A. 租佃制度的瓦解 B. 阶层流动的弱化 C. 宗法观念的扩展 D. 专制集权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代继承并强化了明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从而强化了专制集权,故选 D ;材料反映的是户籍管理制度,没有涉及租佃制度、阶层流动和宗法观念的扩展,排除 ABC。故选 D。 5.1878 年,为解决轮船招商局的燃料问题,清政府成立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每月出煤 五六百吨,除分供各 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兼可顾民用。这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以台湾基隆、直隶门头 沟等地较具规模。据此可知,当时 A. 重工业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C. 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D. 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现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都属于洋务企业,根据“兼可顾民用”、“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等信 息可知洋务企业助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故选 D;重工业始终没有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排除 A;清政 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 B;“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C。故选 D。 6.下表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 A. 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 B. 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 C. 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 D. 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反旧学”、“反专制、倡民权”、“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哲学启蒙”的解读内容可知该学 者认为谭嗣同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故选 C;谭嗣同的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但尚未打破 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排除 A;谭嗣同没有主张“托古改制”,排除 B;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不是从谭 嗣同开始开启的,排除 D。故选 C。 7.《全民抗战》是在武汉创办的政治刊物,共出版 157 号,下图是其创刊号刊头。《全民抗战》的创刊 A. 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党内合作的实现 B. 标志着报业开始参与民族救亡运动 C. 促进了国民政府抗战路线的转变 D.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全民抗战》寓意着一致对外,全民族抗战,因此改杂志的创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巩固 作用,故选 D;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排除 A;报刊业在《全民抗战》创刊前就已经 参与了民族救亡活动,排除 B;该杂志创刊没有改变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排除 C。故选 D。 8.“一五”期间建设的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和西部地区。150 项中 的 106 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 50 个、中部 32 个;44 个国防企 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 35 个,其中 21 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由此可见,该布局 A. 意在强化东北地区工业中心地位 B. 突出资源分布与军事需要的结合 C. 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D. 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联援建的项目多布局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此布局一方面迎合了资源的分布,有利于发展, 另一方面布局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故选 B;东北只是布局地区之一,没有体现中心地 位,排除 A;C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该布局兼顾资源分布与国防安全,并不仅仅是协调经济发展,排 除 D。故选 B。 9.古代希腊人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最先写出了有别于纯粹编年表 历史书,自由地 思考着世界的性 质和生活的目的,而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的枷锁所束缚。这表明古 代希腊 A. 民主制推动文化繁荣 B. 科学发展领先世界 C. 神学传统观念被抛弃 D.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自由地思考”、“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的枷锁所束缚”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古希腊丰富的人 文主义精神,故选 D;材料主要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和独立的思考,没有涉及民主制和神学观念,排除 AC ;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从体现科学发展领先世界,排除 B。故选 D。 10.下图是 17 世纪末有人根据哥白尼等科学家的认识所描绘的宇宙:包括地球在内的当时人 们所知的几颗 行星在椭圆的轨道上围绕着太阳旋转;地球被仔细的描绘,重点突出了白 天、黑夜和季节随着地球的旋转 而变化。这表明当时 的 A. 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增强 B. 天主教会的权力受到冲击 C. 哥白尼的理论被社会认可 D. 地心说理论影响依然巨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虽然地球绕着太阳转,但被仔细描绘的还是地球,重点突出地球上日夜季节的变化,说明地心说 的理论还是具有巨大影响,故选 D;地心说不符合客观实际,地心说影响巨大不能说明科学理性精神增强, 排除 A;材料未涉及天主教会,排除 B;虽然有人根据哥白尼的理论绘制宇宙,但并不代表哥白尼的理论被 社会认可,排除 C。故选 D。 11.新政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缓慢的通货膨胀或政府的积极经济干预,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通过 社会保障及收人再分配改革资本主义的结构;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 工程修正从前的自由企业体制;通 过福利政策建立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这体现了 A. 美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改变 B.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 阶级斗争是新政的根本推动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斯福政府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意图复兴经济和建立更为公正的社会,体现了国家 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故选 C;罗斯福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资 料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A;B 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罗斯福新政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推动新 政,排除 D。故选 C。 12.20 世纪 40 年代末,苏联作家协会计划 1949 年到 1950 年出版 10 到 15 本由苏联采购委员会、塔斯社等 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 活方式与展现美国劳动人民 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苏联作家协会这一做法 A. 加速了苏美意识形态对抗局面的形成 B. 有利于人民认识美国社会 C. 增强了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的软实力 D. 适应了国家对外战略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美国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此举是 为了迎合当时美苏之间意识斗争的需要,适应了苏联的对外战略,故选 D;苏联作家协会的这一做法是为 了迎合苏美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不是加速对抗局面形成,排除 A;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繁荣的国家之 一,由“展现美国劳动人民贫穷状况”可知这一做法不是客观反映美国社会,不能帮助人民正确认识美国社会 ,排除 B;C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没有体现,排除。故応 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汉疫病流行, 西汉有 11 次,东汉有 27 次。疫病爆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 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 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 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东汉和帝 永元问,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安帝元初间,会稽大疫, 政府派“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 惑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 件此起彼伏。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 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 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 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 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 灾款和物资,义贩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三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 年“非典” 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 年,国 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 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条例》等 35 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 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 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 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 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特点:注重稳定人心;救助范围广,创没专门性救助医院(实施隔离防治);以政府救助为主;神 学迷信色彩浓厚。 (2)变化:从以官赈为主到以义赈为主。 原因:清政府晚期政治腐败;传统儒学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慈善思想的引入。 (3)表现:研究机构增加,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走 向成熟。 启示: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应注重法制建设和预案机制建设;应注重交流合作, 注重社会组织与扩大民众的参与力量;应树立人本思想和效串优先理念;要注重危机公关,维护社公稳定; 要注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解析】 【详解】(1)据“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 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型祈禳仪式”得出注重稳定人心,救助范用广,神学迷信色彩浓厚;根据“ 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得出政府救助为主;据“府 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得出创设专门的救 助性医院。 (2)根据“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 式”可知变化在于由官赈到义赈。变化的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政府腐败、传统儒学的影响、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慈善思想的引入等方面进行概括。 (3)根据“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得出研究机构增加,拓宽了研究的范 围和视野;根据“国 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35 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出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据“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 充分、生动的报告”得出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走向成熟。启示可从发挥制度优势、加强法制建设和预案机 制建设、注重交流合作、树立人本思想、注重危机公关、注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等方面总结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14.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运作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经济发展、生活的质量和文化的水平。阅读下表,完 的 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从表中提取有关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信息,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解读。(要求:信息明确,解读准确,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信息: 15-18 世纪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中突出人 价值。 解读: 14 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15 世纪以来的新航路开辟、 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都使人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对城市的规划产生了很大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演变与人文主义思潮密切相关,深受其影响。 示例二 信息: 18-19 世纪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呈现出功用型特点。 解读:从 I8 世纪下半叶开启的英国工业革命引发劳动力和工厂的集中,原来的城市结构布局被打破,铁路的 发展更加速了城市人口爆炸性地增加,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市场和资本的追逐使得城市的发展和布局服务于 工业生产。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和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国 家和城市相关管理制度、人们思思观念以及科技都有密切关系,是多方联动发展的结果。 示例三 信息: 20 世纪以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具有开放型特点。 解读: 20 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 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疫病增多、 城市居民精神压力较大等新问题。西方国家国家垄斯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管理职能的增加。 二战之后,伴随着物质生产能力的恢复、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科学观念的普及,西方政府从美观舒适、卫 生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展随着生产力和政府职能的大发展,也在不断的发 展。 【解析】 的 的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相关史实围 绕论点展开阐述。如根据“体现这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积极的、人们互相影响 的场所”、“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方城 市公共空间发展中突出人的价值。结合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史实进 行阐述,引用事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15.材料 元明两代对西藏都行使了统辖权,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西藏 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康熙十二年准噶尔部内乱,噶尔丹 雄据南疆,威令于西藏。后突袭拉萨,杀死拉藏汗。康熙帝命清军平乱,虽取得大胜,但准噶尔部对西藏 的威胁并未解除,到雍正初年更为严重。经 过康熙一代数十年的治藏实践,坚定了雍正皇帝改革治藏方略 的决心。雍正五年,西藏发生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内讧,清政府平息这一事件后,正式任命内阁侍读学士僧 格和副都统玛拉往西藏办事,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 权,后来又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年间,西藏 发生内乱,驻藏大臣 傅清等协助达赖喇嘛迅速平定叛乱。后在驱逐廓尔喀入侵中,驻藏大臣及时向清政府奏呈战争进展情况, 并协调西藏地方与入藏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战争结束后,驻藏大臣协助清政府制定了《藏内善后章程》 ,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作用。 【答案】(1)原因:中央政策贯彻不力;西藏地方势力的内部矛盾;准喝尔部对西藏的威胁;内地与西藏交通 不便。 特点: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中央对西藏管理的制度化;因俗而治。 (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捍卫了国家主权:有利于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推动 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西藏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往往 收不到预期效果”、“准噶尔部内乱,噶尔丹雄据南疆,威令于西藏。后突袭拉萨,杀死拉藏汗”、“西藏 发生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内讧”等信息可知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立主要和中央政策在西藏贯彻不利、西藏地方 内部矛盾重重、准噶尔部威胁西藏和交通不便等因素有关。根据“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 行使国家主权”、“驻藏大臣协助清政府制定了《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 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等信息可知驻藏大臣制度的特点是代表中央政府形式国家主权,中央对西藏的 管理制度化,因俗而治等。 (2)综合材料内容可知,通过设置驻藏大臣,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 捍卫国家主权,加强西藏和内地的联系,促进西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 局面等。 16.材料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印“命令美国的空海部队给予 朝鲜政 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美国认为如果不 把日本作为美国的后勤 基地,在朝鲜半岛以美国为中心的联合国军就难以维持,并要求 日本政府派遣扫雷舰队到朝鲜的元山等海 域参加扫雷作业,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10 月 7 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 附近。10 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从 1950 年 10 月到 1951 年 7 月,交战双方进行了五次大的战 役,美国试图继续向朝鲜增兵,但已力不从心。杜鲁门回忆说“我从来没有使自己忘记,美国的主要敌人 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1951 年 6 月,美军建议停战和谈。谈判开始时,美方盛气凌人,在连续发动的 军事进攻遭到强力回击之后,美方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1953 年 7 月,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 停战协定》。 ——摘编自高嵩峰、王小雪《抗美援朝战争始末及历史评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最终选择和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1)美军代价沉重;中朝军队依然有持久作战能力;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战后和平主义潮流深 入人心。(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美国扶植日本,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美日同盟的建立;日本走上了渐进的重整军备道 路。 【解析】 【详解】(1)根据“美国试图继续向朝鲜增兵,但已力不从心”、“连续发动的军事进攻遭到强力回击之后”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最终选择和谈的原因主要和美军代价沉重、中朝军队依然具有持久的作战能力、 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和和平主义潮流的影响有关。 (2)根据“把日本作为美国的后勤基地”、“要求日本政府派遣扫雷舰队到朝鲜的元山等海域参加扫雷作业, 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战争中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扶植,有利于日本战后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美日同盟的建立,日本逐渐走上重整军备的道路。 17.材料 鞍钢工人孟泰(1898-1967 年),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模,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 见。新中国成立初期,盂泰带领工友为鞍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作出了巨大 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美军不断出动飞机在我国边境地区进行狂轰滥炸,盂泰不顾 个人安危,把行李扛到高炉旁,日夜守护在 高炉上。他还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供应之时,组织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 难题,成功自制大型轧辊,填 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按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著名的“盂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来在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及操作技术。在他担任 鞍 钢炼铁厂副厂长的 8 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 ——摘编自边际《向新中国第一代劳模致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泰的主要事迹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泰精神”的内涵。 【答案】(1)主要事迹:积极推动鞍钢恢复生产,冒死守卫高炉;组织带动技术革新。评析:发挥了先锋模范 作用,推动了鞍钢的生产发展;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革新和自力更生。 (2)内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刻苦钻研 、勇于创新;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孟泰 主要事迹依据“盂泰带领工友为鞍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作出了巨大 贡献”、“把 行李扛到高炉旁,日夜守护在高炉上”、“组织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成功自制大型轧辊” 、“‘盂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来在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及操作技术”等信息进行总结概 括即可。对孟泰的评价可从他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鞍钢生产方展和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 等方面进行阐述。 (2)根据孟泰的主要事迹可知,孟泰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等方面。 的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