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津市新高考等级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天津市新高考等级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Word版)

ID:261044

大小:194.1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5-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天津市学业水平等级考适应性测试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 时 60 分钟。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7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 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 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 题,每题 3 分,共 39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 世纪初,某学者研究孔子思想时,从新的史观出发,认为孔子的学说是“适应政府二千 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经济上有他的基础”。下列历史结论符合 上述史观的是 A. 周期性的治乱更替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规律 B. 铁犁牛耕的使用影响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C. 贞观之治的出现源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D. 尊崇儒学是西汉大一统局面发展的根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学者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孔子主张的,铁犁 牛耕属于经济层面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转型,所以符合这个史观的是 B 项;A 项说法错误, 没有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排除;CD 都不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的,排除。故选 B。 2.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延 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 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 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 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 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可知九品中正制下, 才能是选官的考量因素,但最终占据上品的还是世族名门,说明兼顾了家世和才能的考量, 故选 C 项;“克服诸多弊端”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A;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官位的垄断, 排除 B;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有利于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排除 D。故选 C。 3.朱熹认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请求朝廷省减赋税,以期实现“一方 憔悴困穷之民,自此庶几复有更生之望矣”。他的这一思想 A. 背离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B. 认识到南宋民生的凋敝 C. 批驳了文人的空谈义理 D. 抒发了经世济民的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朱熹认为民富君不贫,民贫君不能富,因此主张关注民生,体现了他经世济民的情 怀,故选 D 项;朱熹的主张并没有背离儒家的传统思想,朱熹抒发的思想也不能证明南宋民 生凋敝,排除 AB;朱熹主要是抒发经世济民的情怀,并非是在批驳文人的空谈义理,排除 C。故选 D。 4.根据下表所列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人口数量 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 (亿人) (万公顷) 面积(亩) 1753 年 1.84 4901.50 4.00 1766 年 2.08 5204.89 3.75 1784 年 2.86 5070.49 266 1812 年 3.34 5259.53 2.36A. 精耕细作继续发展 B. 人口优势逐步显现出来 C. 生产关系发生剧变 D. 农副产品实现了商品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代后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因此必然促 进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故选 A 项;表格内容与人口优势无关,排除 B;从人地矛盾上看 不出生产关系的剧变,更看不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排除 CD。故选 A。 5.1896 年,谭嗣同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 于是共举一民为君”。既然君可以由民“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这表明谭嗣同宣扬变法 的依据是 A. 对国家起源的认识 B. 传统民本主义的思想 C. 西方民主共和理论 D. 解决民族危机的教训 【答案】A 【解析】 【详解】谭嗣同主要论述了君主产生的方式,结合“生民之初”可知他是从对国家起源的认识上 来宣扬变法的,故选 A 项;谭嗣同的主张不属于传统的民本主义和西方民主共和理论,排除 BC; 谭嗣同的主张也不是来源于解决民族危机的教训,排除 D。故选 A。 6.1872 年至 1873 年间,恩格斯分析了当时德国出现住房短缺的原因,其中包括广大的劳动群 众的工资只够勉强购买生活资料、机器和技术的不断改善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工人大批涌进 大城市等。在这样的分析后,恩格斯将会 A. 呼吁政府大力加快住宅建设 B. 组织群众前往立法机关和平请愿 C. 警告有产者们不要利欲熏心 D. 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恩格斯分析了当时德国出现住房短缺的原因,这种情况是由资本主义发展所带的结 果,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的产物,故 D 项符合题意;AC 项没有指出本质问题,排除;恩格斯 是社会主义者,不主张通过和平请愿的方式解决问题,排除 B。故选 D。 7.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价格、利润普遍下降,经济危机更加频繁、深刻、 持久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垄断组织出现。它以调节生产为目的,规定产品的总产量,在各垄断组织中间加以分配,并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价格。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认识到 A. 计划经济的先进性 B. 生产的社会性 C.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D. 资本的有限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调节生产为目的,规定产品的总产量,在各垄断组织中间加以分配,并强制 实行预先规定的价格”可知垄断的出现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明资产阶级认识到了生产 的社会性,故选 B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还没有出现计划经济,排除 A;CD 明显不符合题 意主旨,排除。故选 B。 8.1912 年至 1927 年间,中国总共成立了 186 家银行。这些银行绝大多数以经营公债或向政府 提供高利息的贷款牟取暴利,极少向工商业提供贷款。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C.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官僚资本占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这些银行绝大多数以经营公债或向政府提供高利息的贷款牟取暴利,极少向工 商业提供贷款”可知这些银行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信心不足,而且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也是社会 经济发展的反映,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并不 专指民族资本主义,排除 A;材料中的现象并不能体现政府的干预和官僚资本的地位,排除 CD。 故选 B。 9.1919 年 9 月,中国签署了对奥合约,取消奥地利的最惠国待遇,废止了《辛丑条约》中的 中奥专约。1921 年 5 月签订了《中德协约》,中国得到了战争赔款,收回德租界。这得益于 A. 列强对华政策转变 B. 国家综合实力上升 C. 有利历史机遇出现 D. 独立自主地位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19”、“1921”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主要和中国成为一战的 战胜国、德奥成为战败国有关,说明出现了有利的历史机遇,C 项符合题意;列强对华政策并 没有根本性转变,排除 A 项;此时中国的综合实力没有明显上升,独立自主的地位更没有形 成,排除 BD。故选 C。10.与如图所示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主要集中发生在 A. 西欧地区 B. 巴尔干地区 C. 亚太地区 D. 中东欧地 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从 1931—1944 年,该国的军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不断上升,说 明该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或已经发生了战争,根据“1931”年并联系所学可知应该与日本有关, 所以应该是在亚太地区,故选 C 项。ABD 项与 1931 年军费就开始明显上升不符,排除。故 选 C。 11.下表所示为 1956~1976 年天津市收音机产量、零售量,综合分析可知,造成下表所示现象 的原因是 年份 1956 1957 1965 1973 1974 1975 1976 产量(万台) 3.22 6.57 6.64 43.00 61.50 74.70 76.45 零售量(万台) 1.0 2.0 4.0 9.0 9.6 16.4 13.6 A. 产量的逐年上升 B. 市场需求的萎缩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计划经济的影响 【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天津市收音机厂产量不断提升,虽然零售量也不断增长, 但在产量中所占比重较小,说明零售并不是主要销售方式,这与国家的计划经济有关,故选 D 项;A 属于现象,不是原因,排除;根据零售量不断增长可知市场需求并不是萎缩,排除 B; 由表格看不出生产技术进步,排除 C。故选 D。 12.1971 年 7 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在讲话中指出: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 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 十分突出的地位。据此,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其中包括 A. 退出和苏联的争霸 B. 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C. 放弃对西欧的控制 D. 扩大在越南的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71 年”和当时美国总统的讲话可知,此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和经济危机中, 因此进行了战略调整,其中就包括与中国关系的改善,故选 B 项;美国始终没有退出与苏联 的争霸,更没有放弃对西欧的控制,排除 AC;美国是准备撤出越南结束,而不是扩大在越南 的战争,排除 D。故选 B。 13.1978 年 5 月 7 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实行奖金和计件工资制度。此后,又恢复了稿费 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 A. 对突破固有体制进行了尝试 B.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 是深化经济改革的关键环节 D. 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实行奖金和计件工资制度。此后,又恢复了稿费制度”可知这些措施是对之 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突破,故 A 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时间可知此时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 始,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 B;此时经济体制改革 尚未开始,因此不可能是深化改革,更不可能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排除 CD。故选 A。单项选择题 H:14~15 题,每题 3 分,共 6 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 0、1、2、3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4.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 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后来,日本出版的海战史对此的 研究结果是:“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 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思考这一事例可以认识到 A. 中方记载比日方叙述更具有史料价值 B. 某些历史真相因史料杂乱而无法说清 C. 辨析史料真伪是接近历史真相 前提 D. 原始记录和研究文献是史料全部来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于丰岛海战中日双方记述各异,说明双方的史料记述中必然有不实之处,所以辨 析史料真伪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前提,故选 C 项;中方的记载并不一定比日方更有史料价值, 排除 A 项;BD 项明显说法错误或过于绝对,排除。故选 C。 15.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在 16 世纪初创作的《雅典学院》,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 的逸事为题材,描绘了 50 多位不同领域的学者名人形象,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走 在一起,一个指天一个指地,似乎还在进行热烈讨论。对这幅画作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最深刻 的理解是 A. 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关乎人类命运 B. 文艺复兴的影响已跨越时空界限 C. 意大利是希腊文明的最大受益者 D. 时代精神的光大离不开历史传承 【答案】D 【解析】 【详解】拉斐尔以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的逸事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宣扬古代雅典的人文精 神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说明时代精神的光大离不开历史的传承,故选 D 项;材料并不能 证明绘画汇总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就是关乎人类命运的,排除 A 项;BC 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 合史实,排除。故选 D。 的 的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3 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仍是世界上先进国家,在中国和西方的贸易中, 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每年有大量出口,西方只能以美洲白银支付。 据估算,十六七世纪明朝白银流入量约为 1 亿两,合 3000 吨;而外国人的估算多得多,认为 流入中国的白银有 7000 或 1 万吨。另一种估算是十七八世纪时,中国从国外输入 6 万吨白银,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67~1894 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千两海关) 年份 类别 1867 —1869 1870 —1874 1875 —1879 1880 —1884 1885 —1889 1890 —1894 总 值 58041 66720 71332 70804 83484 10708 3 茶 叶比 重 56.04 % 52.69 % 48.22 % 45.53 % 36.98 % 27.29 % 出 口 生 丝比 重 31.44 % 33.67 % 31.25 % 26.66 % 23.57 % 24.09 % 总 值 64283 66422 72868 79050 10272 2 14193 2 进 口 鸦 片比 重 39.81 % 39.12 % 41.84 % 37.49 % 27.48 % 21.10 % 。棉 制品 比重 28.86 % 32.30 % 26.82 % 29.43 % 34.70 % 34.98 %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增长依然高于工业制成品。到 1990 年,中国终于实现了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001 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工 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约 9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 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1981 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升至第 19 位;1997 年,跻身国际贸易前 10 位行列;2015 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居全球首位。 ——孙玉琴主编《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2)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简析不同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变化的原因。 【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开始密切;鸦片 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世 界市场;随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新中 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与世界开始隔绝;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融入世 界经济,积极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中国小农经济和传统手工业的发达,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鸦 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 经济的实行,西方国家的封锁;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影 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详解】(1)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几个阶段概括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即新航路开辟后, 通过对外贸易中国与世界联系开始密切;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卷入世界市场;随 着中国自然经济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 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被迫与世界隔绝;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2)原因可结合所学,分时间段联系相关背景进行总结概括。如明清时期,主要是在西方新 航路开辟的背景下,与中国小农经济及传统手工业的发达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鸦片战争后, 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关;新中国成立后与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关;改革开放后,与中国的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关。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居民成年人中文盲占 1/3 以上,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非常关注 扫盲问题。列宁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使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 治”。1919 年,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凡 8 至 50 岁的不会读和写的共和国居民必须学习 本民族语文或俄文。参加扫盲学习的工人可减少劳动时间,工资照付。凡逃避本法令规定的 义务和阻碍文盲学习者,对其给予罚款、停止粮食供应、开除工会会籍、判处强迫劳动等惩 罚。1920 年,苏维埃政府组建了全国扫盲非常委员会;1923 年成立了全苏“扫除文盲协会”, 在各地设立相应的机构。奔赴各地的扫盲工作者,一面开展扫盲教育,一面协助当地居民开 展经济建设。到 1939 年,全国约有 5,000 万多人学会了读写,非文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 89%。 ——摘编自于沛《苏联扫盲运动》(1919~193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全国人口的 60%以上。党和政府认识到“国家的教育建设 计划是与国家的经济建设计划密切配合的”。20 世纪 50 年代,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央扫除文盲 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扫盲的行政领导机关和统一机构;还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协助 政府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按照国家计划如期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扫盲教材除了 识字之外,还包括拥护共产党、爱祖国、爱岗敬业等内容。1964 年,15 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 下降到 52%,一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摘编自《中国教育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扫盲运动的措施是如何适应苏俄和苏联不同时期 历史环境的。(举出一例即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扫盲运动与苏俄、苏联时期扫盲运动 的共同之处。 (3)结合上述材料,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角度,阐述扫盲运动的意义。 【答案】(1)十月革命刚取得成功时,列宁将文盲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起来,在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中,对参加扫盲的工人给予优惠待遇,并通过制定法律、成立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的 手段,保障扫盲工作进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斯大林模式的推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了苏联教育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2)两国文盲率高;都通过扫盲稳定新政权,推动经济发展;都将扫盲与政治宣传结合起来。 (3)扫盲运动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中国教 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解析】 【详解】(1)根据“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使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可知十 月革命后,列宁将文盲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起来。综合材料内容可知,苏俄政府通过制定法 律、成立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手段保障扫盲工作。根据“在各地设立相应的机构。奔赴各地 的扫盲工作者,一面开展扫盲教育,一面协助当地居民开展经济建设”可知苏联时期随着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2)综合材料内容,可从两国的文盲率、扫盲运动的目的和方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即两国的 文盲率都比较高,都通过扫盲稳定政权、促进经济发展,都将扫盲和政治宣传结合起来。 (3)扫盲运动的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 对国家来说,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对 民族来说,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在制度上是先后承袭的。《史记》《汉书》凡是讲到各种汉朝制度,从经济政 治以至文化学术,必首标汉袭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 “汉承秦制”之说由来已久,似乎已定论。然而考察秦汉时期的史实,这一论点与具体 事实多有出入,不能不使人产生疑窦。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秦汉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 全面准确,认识有一定高度。)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和所学总结观点, 在结合相关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证。如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承秦制”的说法既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有它的不足。如果认为“汉承秦制”有一定的道理,可从汉朝对秦朝制度的继承的角度进行 论述。如果认为“汉承秦制”有所不足,可从汉朝制度创新的角度进行论述,如郡国并行制、察 。举制和刺史制度的设置等。引用史实准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