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20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20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解析版)

ID:262924

大小:64.1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5-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宁城县高三年级统一考试 文综历史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据记载,周灭商后,姬发不仅开始自称“天子”,而且将有效统治范围内以前各地首领所用 的称号“王”也收归周天子专用,“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表明 西周初期 A. 政治隶属关系强化 B. 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 神权与王权开始结合 D. 诸侯自主权受到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姬发不仅开始自称‘天子’,而且将有效统治范围内以前各地首领 所用的称号‘王’也收归周天子专用,‘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反映了西周初期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得到强化。故选 A;皇权至上开创于秦朝, B 错误;商朝政治已具备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周灭商后”不符。 C 错误;“诸侯自主权受到削弱”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D 错误。 2.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通判本身有行政工作;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 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必须“以安静为事”,被视为“闲曹”。这一变化 A. 说明明朝地方监察形同虚设 B. 反映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 C. 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 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公事须由知府和通判联署,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明代通判只是“知 府辅佐官”,失去“联署”权,这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 D;明代地方官员仍受到 严密的监察管控,排除 A;材料中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府,而明代知府事权有所加强,体现不 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排除 B;材料与官员选任制度无关,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明朝开 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美国学者弗兰克综合众多英、美、日等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测算出从 16 世纪至 17 世纪中叶, 凭借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 7000 吨—10000 吨,“因此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这一研究成 果 A. 与教材叙述海禁政策 史实相冲突,难以置信 B. 虽有丰富资料和计量史学的支撑,仍是一家之言 C. 依据的均是二手资料,还需考古成果的补充和确认 D. 从外国的视角研究中国,能驱散包裹中国的保守迷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者弗兰克在已有的众多资料基础上测算出 16-17 世 纪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得出当时世界经济秩序以中国为中心的结论,学者只是从白银流入 数量角度得出的结论,并且没有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因此虽有丰富资料和计量史学的支撑, 仍是独特见解的一家之言,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7 世纪时期中国仍然实行 海禁政策的背景下,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此与教材叙述海禁政策的史实并不冲突,故 A 选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 16-17 世纪白银流入中国的情况主要靠已有的研究资料, 不可能有大量的考古成果,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学者弗兰克通过丰富资料和 计量史学的研究得出当时世界经济秩序以中国为中心的结论,没有体现从外国的视角研究中 国,能驱散包裹中国的保守迷雾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故 D 选项错误。 4.清嘉庆十年(1805 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的情况:佣工者竞 趋烟地,而弃禾亩。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 新城地区 A.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商业市镇空前繁荣 C 农业生产逐渐衰落 D.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说雇佣者纷纷从事烟草种植,农家妇女也不织布,显然这种形势会冲 击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D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国内农民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变动,没有涉 及外贸信息,A错误;商业市镇空前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说明从事经济作物 种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农业衰退,C错误。 的5.近代西方思想家鼓励各种社会团体结党营私、互相制衡,以此减少权力的滥用。晚清学者在 介绍西方政治理论时却强调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这种差别 说明近代中国 A. 皇权至上思想根深蒂固 B. 解决民族危机成为迫切任务 C. 各种政治力量更为团结 D. 保留君主制度符合时代需要 【答案】B 【解析】 晚清人士倡导“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 深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故 B 正确;A 与材料中内涵相反;C 中各种力量团结说法错误;材 料没有说明包保留君主制,故 D 错误。 6.在中国近代学制中,1904~1922 年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这种变化 A. 体现了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B. 印证了民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C. 说明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D. 反映出平民人格与精神塑造被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教育的改革内容进程体现了民主共和制度对教育改革的 影响,即学校不再注重培养圣贤人格,越来越重视培养平民人格和公民精神,故 D 项正确;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故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不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故排除 B 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排除 C 项。 7.历史上,东南地区是霍乱、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疫病的多发地区。新中国成立初 期,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 映了建国初期A. 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 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 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 东南开发初见成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20 世纪 50 年代……基本控制了疫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 在西南地区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卫生防疫制度,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说明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故 C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信息内容,排除;“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B 错误;D 在材料中 无从体现,排除。 8.1977 年,时任总裁马丁访问北京,再次表达可口可乐希望重返中国的愿望。马丁说,他们 在中国设厂,重点不是卖给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针对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特别是欧美游客。 1978 年 12 月,撤离大陆 30 年的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有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成为港资之外 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A. 经济全球化是可口可乐提出并能够重返的主要原因 B. 马丁的说词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徘徊和犹豫 C. 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是可口可乐返华的基本保证 D. 可口可乐与中国市场的离合折射了近现代的中美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8 年 12 月,撤离大陆 30 年的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有关单位签订合作 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口可乐于 1949 年退出中国市场,与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在经 济上封锁新中国的政策有直接关系,于 1978 年 12 月得以重返中国市场,与中美关系的正常 化有直接关系,因此可口可乐与中国市场的离合折射了近现代的中美关系,故 D 选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口可乐提出并能够重返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 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而不是经济全球化,故 A 选项错误;马丁的说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徘徊和犹豫无关,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而不是最终确立,故 C 选项表述错误。 9.从 17 世纪初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凭借从美洲得来的 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这反映出 A. 欧洲出现严重的商业危机 B. 欧洲加快了对亚洲殖民掠夺C. 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 D. 亚洲对欧洲的贸易处于劣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美洲白银成为欧亚贸易的纽带,即说明欧亚美三大洲经济联系加强, 这反映了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故选 C 项。材料中欧洲的海外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 积累的过程,对其大为有利,并未产生严重的商业危机,A 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重点表现 的是欧洲的海外贸易状况,而不是海外的殖民与掠夺,无法仅凭材料信息得出 B 项结论,故 排除;欧洲用美洲白银换取亚洲的产品,说明 17 世纪时亚洲在于欧洲的贸易中并未处于劣势, 特别是中国在这一时期还处于贸易优势,故排除 D 项。 10.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 2 名代表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 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拥有若干列于宪法而未授予众议院的权力。这些规定 A. 协调了南北方的利益 B. 体现了宪法修订者对民主的理解 C. 违背了权力制衡原则 D. 用制度消解了联邦与各州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 1787 年宪法的规定,众议院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其是民意的代表。但是民意 可能发生错误,于是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可以督查众议院。材料体现了宪法制定者已经意 识到民主的缺陷,故选 B 项;众议院、参议院议员名额协调了大州、小州的利益,排除 A 项; 材料这些规定没有违背权力制衡原则,排除 C 项;材料协调的是众议院、参议院的关系,并 非联邦与各州的矛盾,排除 D 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参议院拥有若干列于宪法而未授予众议院的权力”,紧扣关 键信息分析解答。 11.列宁在 1922 年一次党代表大会上谈道:“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共产主义者)他们写 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 们这里是很多的。”这说明当时苏俄有些人认为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完成经济恢复任务 B. 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C. 新经济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出路 D. 新经济政策是特殊时期做出的暂时性妥协 【答案】B【解析】 【详解】1921 年苏俄实现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私营经济,“现在是买卖、投机”正是新经 济政策的反映,材料语气表明苏俄有些人不赞成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经典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发展公有制经济,故选 B;A 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语气表明苏俄有些 人不赞成新经济政策,排除 C;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2.雷蒙德·加特霍夫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 均势和相互威慑是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 毁对方。”这说明冷战 A.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 利于遏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C. 维系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 D. 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可知,冷战避 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故选 A 项;冷战格局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各自范围内均有霸权主 义活动,故排除 B 项;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故排除 C 项;冷战时期第三世界崛 起,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 念。汉朝规定:60 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 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 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 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 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 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 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 ——美《社会保险法》(1935 年 8 月)材料三 1980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 10%,有 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 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 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我国汉代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罗斯福时期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差异。综合 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答案】(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 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 60 岁退休的政策。 (2)差异:罗斯福主张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里根主张由政府、企业主和 雇工共同承担。 评价: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带来“福利腐败”问 题。(每点,要求答案包含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 【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西周礼制影响”“长幼有序、事 亲至孝、敬老崇文”可得出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60 岁以上者,免除赋税”“虽有 罪,不加刑焉”可以得出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由“《唐律》规定‘诸祖父母、 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可以得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由“南北朝的“孤 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得出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由 “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可以得出明代制定官员 60 岁退休的 政策。 (2)差异:题目要去“根据材料二、三”回答,阅读两则材料可知,两者在社会保障金方面 存在差异。罗斯福:由材料二中的“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 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 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可知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 里根:由材料三中的“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 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可以得出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 评价: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需要一分 为二来辩证分析。积极:从材料一、二等可以看出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消极:由材料二、三比 较可以得出,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 性;结合所学还可以得出会带来“福利腐败”问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自身, 而是来自一个更大的范围。这些力量对每一个部分都发生影响,因此除非从它们对于整个社 会的作用做全面的了解,否则便无法了解它们的局部作用,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民族 和国家只是文明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部分与整体之间那种相互作用、相 互依存的关系。整体规定着部分的发展,而部分同样影响着整体的进程。“一个同样的总的 过程,对不同的部分发生不同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局部又以不同的方式反应和促进这个总的 过程发生运动的动力。” ——摘编自杜廷广《试析汤因比的整体史观》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注意论题拟定合理,阐述要注意论从史出) 【答案】示例(“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 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逐渐得到了缓和,国际的经贸往来有了较快的发展,全球化也 迅速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与生产在国际的不断流转,世界越来越像一个联结的整体。尽管各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与分工存在差异。但是,总的来说,全球化的发展, 推动了世界经贸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 冷战的结束,阻碍世界正常交流的障碍减少,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参与了经济的全球化,并且在全球化过程中努力运营,发展本国经济。 1978 年以后,新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我们对内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逐步开放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广大地区。得益于外部的投资和内部的生产力大解放,中国 的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 1992 年,为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开启了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使中国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2001 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 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更好的发展了自己,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 内的扩展。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自身,而是来自一个更 大的范围。这些力量对每一个部分都发生影响,因此除非从它们对于整个社会的作用做全面 的了解,否则便无法了解它们的局部作用,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可知历史发展中一个 国家或者地区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部分服从于整体,例如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要放在世界 经济的大环境之中的,如中国的改革开放适应了世界的发展,可以放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考 虑,因此可以总结出一个论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论述要讲 究史论结合,论述合理。首先从整体部分讲述世界大环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简单解释经济 全球化的趋势,对中国的影响。部分则从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进行论述。中国从 1978 年 开始了改革开放。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对内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逐步开放 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广大地区。在 1992 年中国开启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可以更好地融 入世界。2001 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 浪潮下,更好的发展了自己,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15.材料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 1580 年、1639 年出现两次延续 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 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 “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 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 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 7 个月时间,就造成了 20 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防疫措施 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 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 想观念落后、愚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 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明 的朝防疫的消极反应……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 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可以总结出政府不是积极应对,而是 消极应对,还可以从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 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分析回答。 (2)根据明朝的防疫状况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即当时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特别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动荡;经济方面是小农经济为主导,思想上是观念愚昧落后。 16.材料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苏联共同宣传要实现印支和平。赫鲁晓夫主张美苏缓 和,苏联不愿被中国拉入到印度支那同美国直接对抗。当时的中国正准备集中精力实施第一 个五年计划,争取和平解决印支问题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英国一向不愿印度支那战争进一 步扩大,因为联合军干涉势必导致与中国的战争,那样将危及英国在香港、马来西亚地区的 利益。1954 年 2 月 19 日,在苏联的倡导下,美、英、法、苏四国外长在柏林召开会议,会后 宣布两个月后召开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和平与印支停战问题,并邀请中国与会。 日内瓦会议开幕两天后,锡金、印度、印尼、缅甸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在科伦坡召开会 议。他们讨论并支持印支停战,反对美国在东南亚建立军事同盟体系,尤其是印度反对美国 介入亚洲事务的立场更为积极和鲜明。7 月 21 日,日内瓦会议达成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协 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终于实现了停 战。 ——据李益波《印度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支那停战谈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度支那停战谈判的影响。 【答案】(1)背景:朝鲜战争的结束;二战后旧的殖民体系的崩溃;中、苏、英等倡导和平 解决;印支问题涉及多国利益。 (2)影响:达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协议;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 了大国矛盾;利于维护印度支那国家的独立。 【解析】 【详解】(1)由材料“朝鲜战争结束后”,可得出朝鲜战争的结束;结合所学,二战后传统欧 洲强国逐渐衰落,旧的殖民体系的崩溃;由材料“中国与苏联共同宣传要实现印支和平”,可 得出中、苏、英等倡导和平解决;由材料“锡金、印度、印尼、缅甸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在 科伦坡召开会议”,可得出印支问题涉及多国利益。 (2)由材料“日内瓦会议达成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协定》”,可得出达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协议;由材料“反对美国在东南亚建立军事同盟体系”,可得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 策;由材料“在苏联的倡导下,美、英、法、苏四国外长在柏林召开会议……并邀请中国与 会”,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国矛盾;由材料“反对美国介入亚洲事务的立场更为积极和 鲜明”,可得出利于维护印度支那国家的独立。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麦卡锡,1946 年当选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当时美国正处于通货膨胀、战后经济困 难时期。1950 年初,麦卡锡声称“我手上有一份 205 人的清单,他们都是图谋颠覆政体的共 产党人。尽管我们的国务卿知道他们的身份,但他们仍在草拟和制定着我们的对外政策”。这 在美国朝野上下引发了剧烈震动。此后,杜鲁门政府实行“忠诚调查”,总共有 2000 多万美 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急剧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 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也必须陈述对马克思 的看法。美国司法部以“偷窃政府绝密文件”的罪名,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 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 ——摘编自《麦卡锡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卡锡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麦卡锡主义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二战留下的战争阴影;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和恐慌;冷战思维、苏联的 威胁;杜鲁门政府的反共政策和反共宣传;新中国的成立。 (2)影响:社会各界的自由进步人士遭到迫害,社会动荡,民众恐慌;助长了美国(极)右 翼势力,在美国掀起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1946 年”得出二战留下的战争阴影;根据“当时美国正处于通货 膨胀、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得出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和恐慌;根据“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 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得出冷战思维、苏联的威胁;根据“杜鲁门 政府实行‘忠诚调查’”得出杜鲁门政府的反共政策和反共宣传;根据“逮捕了曾在美军驻 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得出新中国的成立。 (2)影响:根据“总共有 2000 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分析得出社会各界的自 由进步人士遭到迫害,社会动荡,民众恐慌;根据“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急剧右转,教授社会 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得出助长了美国(极)右翼势 力,在美国掀起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根据“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得出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